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懂事的孩子往往都有「狠心」的父母 | 伴讀

懂事的孩子往往都有「狠心」的父母 | 伴讀


中國教育報


ID:Zhongguojiaoyubao


關注





主播 

劉全奕


欄目主持 | 杜潤楠


本文作者魚爸,授權轉自公眾號養育男孩,ID:breedboy 



1



為什麼很多人說現在的孩子不知道怎麼關心人,而只知道索取?


朋友說自己有一次生病了,要兒子幫忙倒杯水。


兒子竟然說要他給5塊錢才倒,

當時他心裡覺得又氣又好笑。


為什麼自己對兒子這麼好,可是兒子卻不知道關心一下自己呢。


 


朋友家就這個獨子,啥好東西都是他的,

爺爺奶奶把他視若珍寶。


他要一輛電動平衡車,爸爸就第一時間買了最貴的回來,

說安全和質量必須第一。


孩子當然很喜歡,天天晚上會去小區里練習,

而爺爺就做了陪練的工作。


出門的時候爺爺推著,到了地點交給孩子。


回來的時候,爺爺推著。


所以有時候周末的時候,老人帶孫子去買菜。

老人兩手滿滿的,而八九歲的孩子,連蔥花、豆腐、青菜都不曾提過。


 


所以當朋友說孩子為什麼不知道關心人時,

還真不能怪孩子。


因為這是大人幫孩子養成了這個壞習慣。


他已經習慣了享受這種種服務帶來的愉悅,而沒有機會去感受幫助人的快樂。


 


小小的孩子,長得這麼可愛,真的讓人心疼啊!


大人還怎麼忍心讓他們去提東西呢?


可是將來呢?


等他長成一個爸爸或者一個媽媽的年齡。


生活的重擔還是會壓過來,

到時,又有誰來為他們承擔? 



2

 



孩子能做的事,一定要讓他自己去做。


從嬰兒時期開始就要尊重孩子的這種需求。


我們會看到很小的寶寶想要自己去抓握某一件東西,因為他有了興趣。


一兩歲的孩子會想著自己去抓東西吃。


可是很多的父母怕孩子把餐桌弄亂,於是就阻止孩子去做,

這樣往往會讓孩子變得憤怒。


而大人則選擇把孩子抱開,或者讓他去玩點什麼,轉移他的注意力。


其實,跟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能力來比,髒亂一點真的算不上什麼。


 


我曾看過一個案例——


有一位媽媽總是把自己的兒子打扮得乾乾淨淨,

不許孩子弄髒自己的衣服,

每天為他穿衣服、打扮好。


可是孩子自己不知道怎麼分辨褲子的前後,也無法獨立扣扣子。


等兒子要去讀幼兒園的時候,她才發現自己其實害了孩子,

因為兒子每天都驚慌失措。


比如午睡過後,同學們自己能獨立地穿衣服,系好鞋帶,

可是他只能在床上坐著,等待老師來幫忙。


可想,那種感覺是帶著無助的。


孩子就吵著不去學校。


因為在家裡,他才能感覺到被愛。


因為媽媽會讚揚自己,會第一時間幫自己做好每件事。


他可以不要操心,也不會產生挫敗感。


他唯一要做的就是聽媽媽的話,這樣就能取悅媽媽,


而且媽媽看上去很享受照顧自己。



3



而且我們的教育,過於關心孩子的學業成績,而忽視品格的錘鍊。


記得有一次在親戚家,讀中學的孩子說幫忙洗菜。


結果親戚不準,跟她說:

「你馬上就要考試了,趕緊去做題,

家裡的事不要你操心,你管好你的成績就行。」


 


「家裡的事,不要你操心,你管好自己就行」——

這句話常常會聽到。


其實這樣說,很容易將孩子推進「自私」的深淵。


家裡很多的事,當然不要孩子操心。


比如家庭收入,不需要孩子過早地去關注,

可是家務活卻可以讓孩子早點做,並且多做點。


因為孩子在家庭中學會了承擔和付出,才能學會去關心家人。


 


不是每個孩子天生就會去愛。


特別是男孩,在情感表達及感受方面還要滯後一些。


父母需要教會孩子去學會愛人,用實際的行為表達自己的愛。


 


有時我在廚房做飯,兒子在邊上幫我擇菜的時候,

我會跟他說,「爸爸好期待著哪天吃到你做的飯。」


「我還小啊!」


「我覺得你讀小學時應該就沒問題了。」


「可我不會啊!」


「來,爸爸教你。」


告訴他怎麼煮飯,一杯米能煮多少飯,

然後要打多少水合適。


 


而擇菜、洗菜也是他能勝任的活。


在勞動中,我告訴他去認識蔬菜的名字,還有它們的特點。


 


而孩子也非常享受這樣的感覺。


當我們吃晚飯時,我跟老婆說,「今天你吃的飯,可不是我煮的。」


然後這小傢伙會得到媽媽的鼓勵,看上去就美滋滋的。


 


其實,很少有父母會故意不去鍛煉孩子的獨立性,

可現實中卻由於種種的擔憂和焦慮,剝奪了孩子自己去做的機會。


 


父母一定要有意識地去給孩子「動手」的機會。


放下自己那高高在上的權威,克服內心的控制欲,

並且創造一些這樣的條件。


 


媽媽平時在生活中可以示弱,不要太強勢。


可以跟兒子撒撒嬌啊!鼓勵小傢伙去做一些能做的事。


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做不好就永遠不讓他們去做。


因為這樣的結果是孩子永遠不會。


並且習慣這樣的低能,而依賴於父母。



4



我們看著孩子長大,有時會感到吃驚。


因為他們的成長看上去很緩慢,可是變化就好像一瞬間的事。


昨天還緊緊跟在你屁股後面的那個小傢伙,一下子會溜到你看不到的地方。


有時接兒子回家時,我會在小區外邊買點菜。


當我把自行車擺好,一走進店裡,他就會在大門口的廣場上跑來跑去。


我能感覺到他變了。


但是我理解這種成長的變化,只是默默地觀察,沒有對他說不。


因為這是他在試探新的安全距離。


孩子們會一直找自己的安全空間,常常體現在自己跟父母之間的距離遠近上。


比如,幾個月大的時候,孩子一旦看不見照顧他的人就會不安,

然後大哭著。


 


慢慢的他們會遠離我們一點,

你在客廳,他會在自己的房間玩。


特別是有夥伴的時候,父母似乎已經變得不再重要了。


而到了五六歲,孩子們開始適應校園生活。


又開始拉開跟父母的距離。


 


孩子從來就不屬於我們,他們是獨立的個體。


可我們彼此的生命里,還是會有不可磨滅的印記,生生不息。


成長對孩子來說是一場獨立的過程,未必全是香甜的蜂蜜。


而對父母來說,卻帶著更多的苦澀。


因為我們一邊深深愛著,一邊還要學會狠一點。






魚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後奶爸,童書編輯,閱讀推廣人。公眾號:養育男孩(ID:breedboy) (一個最有愛的公眾號,面向家長群體,每天原創分享親子養育常識、親子閱讀推廣、家庭關係建造知識,新書《和孩子一起成長,是最好的教養》噹噹網熱售中。)


責任編輯 | 齊曉君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就給小編點贊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報 的精彩文章:

冬奧會雖已結束,但開學之後,一定要把這些人的故事講給學生聽!
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不少代表委員這樣提議,這事兒到底靠譜不? | 中教君帶你看兩會

TAG: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