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一見!北海潿洲島海域鯨群頻現!背後竟有這樣的「秘密」
近日,不斷有網友在廣西北海潿洲島海域拍到數頭巨鯨。體型龐大的鯨在海面遨遊,有的噴水,有的躍出水面,有的甚至直接從快艇下游過,場面著實頗為壯觀——
GIF
GIF
GIF
自3月30日起,多次「現身」的巨鯨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切關注。為此,由廣西科學院、欽州學院、汕頭大學、中國科學院水生物研究所等單位成員組成的科研團隊,在潿洲島海域連續多日進行了考察。經觀察,該海域出現的基本判斷為鬚鯨類,但是否為布氏鯨,尚待進一步研究比對確定。
鬚鯨和布氏鯨
鬚鯨是鬚鯨類動物總稱,包括藍鯨、長鬚鯨、大翅鯨(座頭鯨)、露脊鯨、灰鯨等。鬚鯨類動物體長約為15~20米,體重25噸左右,身體細長、背部黑色、腹部白色,交界線波狀或雲狀,每側的須板為黑色,約300~400枚,噴出的水柱又高又細,垂直。
布氏鯨,以頭部3條平行縱脊為最顯著區別特徵。生活在南北緯40°之間的熱帶、亞熱帶海域,喜歡16℃以上的水溫。是唯一全年生活在熱帶或亞熱帶的鬚鯨。
布氏鯨一般不長途遷徙,部分會短距離遷徙或不遷徙。與其他鬚鯨不同,布氏鯨一年四季都捕食。布氏鯨壽命在50~70歲,10-13歲性成熟,妊娠期11~12個月,每胎一頭幼鯨。
由於布氏鯨是唯一全年生活在熱帶或亞熱帶的鬚鯨,一般不長途遷徙,部分會短距離遷徙或不遷徙。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陳炳耀據此推測,如證實出現的確為布氏鯨,潿洲島海域極有可能存在一個長期棲居的鯨群。「這對於海洋環境、生物物種研究具有極大科學研究價值。」
全天候巡查護鯨
鯨群「現身」,吸引了遊客不斷前往潿洲島周邊海域觀鯨。眾多遊客為親睹鯨的「芳容」,自發乘坐私人船隻到相關海域尋覓追逐,這不僅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也有可能給鯨的活動造成嚴重影響。
為了避免遊船發動機雜訊驚嚇鯨群,護鯨行動迅速展開。自3月30日執行護鯨行動以來,中國漁政45013船在有關海域展開24小時巡查,遠遠守護在鯨群出沒海域的邊緣地帶,日夜派出快艇通知漁船主動避讓,勸阻試圖靠近的遊船。就在該船備航出發的同一天,北海市海洋與漁業綜合執法支隊通過發送簡訊、發布公告、發放傳單等形式,向社會公眾發出倡議,共同保護鯨類的生存環境。
4月2日,前往潿洲島周邊海域觀鯨的遊船遊客數量明顯減少。4月10日,巨鯨再次出現在該海域。
研究團隊「追鯨」摸出其活動規律
其實,這不是該海域第一次有巨鯨「現身」。據參與海上執法的工作人員回憶,自2015年以來,他們多次在巡航時與鯨「邂逅」。
聯合科研團隊2017年年初開始對潿洲島附近鯨類進行科學考察。該團隊根據對當地漁民及社區居民的問卷調查和廣泛收集的圖片和視頻等信息,初步掌握了近30年來潿洲島附近海域的鯨類分布及活動情況。觀測結果顯示,潿洲島附近海域一直斷斷續續有鯨類出現,每年在該海域活動的時間大約為12月至次年5月及8月至9月,頻繁出現時間為春節至清明節前後。
巨鯨為何青睞潿洲島海域?
為什麼這些巨鯨會在北海潿洲島附近海域出現?它們除了攝食之外,是否還有繁育後代等其它行為?它們季節性地離開北部灣後又去了哪裡?科研團隊正在逐步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科研團隊成員之一、廣西科學院廣西北部灣海洋研究中心專家陳默介紹說,食物資源是決定海洋哺乳動物活動區域的重要因素之一。布氏鯨以水表層活動的魚類為主要食餌魚類,如果確定是布氏鯨,那它們長期穩定的出現及攝食活動說明,這片海域分布著長期而穩定的食餌魚類。
除了食物資源以外,人類活動的強弱也會影響海洋哺乳動物的棲息地利用以及分布模式。
陳默強調:「在中國近岸海域頻繁出現的大型活體鯨類,足以說明北部灣整體生態環境狀態穩定良好。」
近年來,廣西海洋和漁業部門先後出台了《廣西海洋環境保護規劃(2016年~2025年)》《自然岸線管控實施辦法(試行)》等重要文件,不斷加強海洋環境保護與節約利用管理。
2017年組織實施的《廣西海洋生態紅線劃定方案》,成為全國劃定海洋生態紅線區面積佔比全部管理海域總面積最高、全國劃定大陸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保護目標最高的方案。同時,廣西還通過開展「藍色海灣」和「南紅北柳」等修復項目,完成修復海域面積30平方公里,修復海岸線50公里。監測數據顯示,廣西沿海海水水質多年位居全國前列,2017年近海海域水質優良率為91.5%。鯨類現身海域所在的北海市就是廣西首個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
與此同時,廣西海洋和漁業部門嚴厲打擊各種非法捕撈行為、嚴格執行船籍港休漁制度、深入清理取締涉漁「三無」船舶和「絕戶網」等違規漁具、開展「史上最嚴」海洋休漁制度,持續對破壞海洋漁業的違法行為保持高壓態勢,北部灣海洋生態安全得以鞏固。
(綜合中國海洋報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李鵬 楊曉佼稿件及網路資料)
(編輯:鄭雅楠 審核:吳穎)


※鬧哪樣!北極竟然比北京還暖和!
※航天器公墓?海洋難抵極?天宮一號的「歸宿」竟然如此特別
TAG:觀滄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