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記錄背後有門道
當前,人們已經認識到幼兒園教師首先要掌握觀察、談話、記錄等了解幼兒的基本方法,才可能對幼兒進行科學保教。然而真正把幼兒行為觀察與分析能力作為幼兒園教師的核心能力來看待,並在實踐中得以落實,也不過是近幾年的事情。很多幼兒園教師雖然經常「撰寫」「上交」觀察記錄,園所管理者也經常「檢查」觀察記錄,但是對於觀察記錄「為什麼」「是什麼」「怎麼用」等根本問題,依然存在不少困惑。
有的教師表示:「我無法把握觀察重點,每天都在看卻無從下手。」有的教師說:「我還不能很好地通過觀察記錄去發現問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策略。」諸如此類的問題說明,理清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中的頭緒非常必要。為此,筆者試圖以幼兒建構遊戲為例來談談對這些困惑和問題的認識。
一問:觀察幼兒行為時要不要預先確定目標?
觀察法是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自然狀態下發生的現象和行為進行記錄和考察,進而獲得事實材料、掌握事實真相的一種方法。目的性是觀察法作為一種科學方法得以存在的前提之一,因此觀察幼兒行為一般應有觀察目標。
當然,在觀察實踐中,不一定都是先定好目標再觀察,目標也可能是生成性的。如果觀察者在開始觀察時已經具有了較為明確的目標意識,如「觀察建構區幼兒使用材料的情況」,那麼觀察目標往往在觀察前已經初步確定好了;如果觀察者還沒有明確的目標意識,即不清楚要具體觀察什麼現象、行為,或者是為了初步了解現狀,那麼可以先進行一段時間的預觀察(即沒有明確目標的觀察),在預觀察中逐步明確觀察問題,生成觀察目標。
如教師看到幾位大班幼兒在進行建構遊戲時形成的造型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沒有新的變化,那麼可以考慮將其中一個觀察目標確立為「觀察幼兒使用建構材料進行複雜造型的能力」,並進行進一步觀察。
二問:幼兒行為觀察記錄應包括哪些內容?
觀察記錄是真實客觀地再現觀察過程的有效手段,能為了解幼兒、分析幼兒、支持幼兒發展、開展教研活動提供有力依據。從觀察的實施過程來看,至少包括確立觀察目的(目標)、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出支持策略等環節,故觀察記錄應包括上述內容。具體而言,在撰寫觀察記錄時應注意以下要點:
首先,釐清觀察目的與觀察目標,逐步聚焦觀察的核心行為。
觀察目的是指觀察的主要領域,觀察目標則是觀察目的的細化。觀察目標的形成是逐步聚焦觀察重點,將觀察目的具體化為可觀測、可評估目標的過程。例如,對於一些正在戶外進行建構遊戲的大班幼兒,觀察目的可以確定為:觀察一個(群)大班幼兒在建構區的表現(或者活動情況、遊戲水平);相應地,觀察目標可具體化為:觀察幼兒在建構區使用材料建構複雜造型的能力;觀察幼兒在建構過程中表現出的合作、互動、問題解決能力及堅持性、專註性、投入性等學習品質的發展水平。兩個目標不僅將觀察目的具體化,而且還同時關注了遊戲過程和結果,明確了觀察的重點,並為觀察實錄及其後的分析提供了依據。
其次,記錄完善的背景信息與觀察實錄信息,收集完整的事實資料。
觀察記錄提供的信息至少包括兩部分,一是觀察的背景信息,包括觀察日期、時間、兒童數量、成人數量、觀察情境等;二是觀察實錄信息,要做到「三要三不要」。
「三要」指的是要重點觀察記錄三類信息,即要記錄幼兒使用材料的情況,如「幼兒將積木不斷壘高」;要記錄幼兒與同伴、成人等他人的互動情況,如「幼兒一邊壘高積木,一邊大聲說『你們快來一起造城堡啊』」;要記錄幼兒的動作、口頭語言、表情等行為,如「幼兒一隻手扶著壘高的積木,另一隻手拿著積木往上擺,自言自語地說『我要造高高的城堡』」。
「三不要」指的是要避免記錄中的誤區,即觀察實錄部分只記錄客觀事實,不要解釋和推測,如「幼兒不斷地壘高積木」比「幼兒不斷地壘高積木,但是像昨天一樣,又失敗了,但是我相信他還是會再次嘗試的」更適宜;觀察實錄應詳細記錄細節,不要用概括性的描述,如「幼兒連續三次嘗試把第6塊積木壘高,但是最上面那塊積木又掉落下來」比「幼兒多次嘗試把積木壘高,都失敗了」更適宜;觀察實錄描述用詞力求具體準確,不要抽象泛化,如「幼兒每次都選擇去建構區遊戲」比「幼兒對建構遊戲很感興趣」更適宜。
再其次,區分分析維度,有理有據地進行分析。
分析部分可依據觀察目標確定分析維度,不宜簡單概述或進行總結性的評價,如「幼兒的建構能力很強」「幼兒達到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大班幼兒的發展水平」。具體來說,分析部分要包括三個要素,一是分析維度,二是分析的依據,三是聯繫實錄中的相應行為進行分析。上文舉例的大班建構遊戲分析維度至少可以從材料使用、建構造型的能力、合作水平、學習品質等方面展開。
以建構造型的能力為例,分析部分可以這樣展開:「從建構造型的能力來看,《指南》中指出5—6歲兒童『能用常見的幾何形體有創意地拼搭和畫出物體的造型』。該幼兒能夠採用壘高、圍合、架空、對稱等方法搭建出很高的城堡,可見其對於形狀與空間具有較強的感知能力……」其他維度也分別依此展開即可,在聯繫實錄中的行為進行分析時,還應注意從幼兒行為發展的優勢和不足兩方面展開,為提出支持策略提供依據。
最後,提出有針對性的支持策略,揚長補短。
所謂揚長,即繼續支持幼兒向更高水平發展,如「繼續支持幼兒合作搭建更複雜的造型,可以通過圖文、視頻、實地觀摩等豐富幼兒關於城堡的經驗,引導幼兒加強規劃,鼓勵幼兒進行創造性的搭建」。所謂補短,即充分拓展幼兒在認知、語言、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空間,如「針對幼兒未能很好地進行合作,部分幼兒仍然處於平行遊戲水平的實際狀況,可引導幼兒開展多人合作的建構遊戲,鼓勵幼兒集體商量確定主題、分工合作、尋找更多樣的材料進行搭建」。
三問:幼兒行為觀察對於教師有什麼用?
其一,教師可以利用觀察進行適宜的指導。科學觀察是有效指導的前提,教師通過觀察可以採取有針對性的策略來指導幼兒遊戲,提升遊戲水平。針對建構遊戲,教師可以依據遊戲實際狀況提供多種支持策略,如情感支持,鼓勵幼兒繼續搭建;信息支持,提示幼兒去資源室尋找更多的建構材料;策略支持,提供幾本關於城堡的繪本或圖文、視頻資料;材料支持,提供更多的建構材料;行動支持,組織幼兒實地參觀城堡類建築等。
其二,教師可基於觀察設計和實施適宜的活動。觀察是調整已有活動計劃、生成新活動的重要契機。如教師發現不少幼兒對搭建城堡很感興趣,則在原來的活動計劃中適度增加相關的內容,活動區角中也投放相關的材料。又過了幾天,教師發現更多的幼兒都參與其中,於是便生成了關於城堡的主題活動,滿足幼兒的活動和認知需要。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學前教育學院)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22日第3版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