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儀式與力量 嬋琴

儀式與力量 嬋琴

01

「在持續磕長頭的過程中,我意識到這個儀式所產生的力量。儀式如同沒有止盡,而我試圖讓心安定,過濾漸次浮現的念頭和意願,讓自己找到答案。身邊圍繞一團一團的蚊子。寒氣襲人。在身體起落和完全俯向大地的瞬間,把肢體緊緊貼近土地。額頭頂在被無數人的腳印遍布的道路之上。此刻,人記得和忘卻的是什麼。」

讀到這段文字時,我正在特裡布胡凡機場等待傍晚五點三十分飛往昆明的飛機。機場的播音員一次次廣播飛機晚點,我旁邊兩位韓流打扮的年輕女孩按耐不住煩躁的心情,不停抱怨,要麼看手機查晚點原因,要麼向外眺望,確認飛機降落與否。另一位年輕夫婦,丈夫感冒發燒,妻子不停給他用物理降溫的方式,減輕病症帶來的虛弱,動作熟練而沉默。

我眼前的候機廳,狹窄低密、人聲喧嘩、悶熱雜亂;巨大的落地窗外,天地遼闊、雲層翻滾,晚霞萬丈。我被這種交織的熱鬧與自然之美所震撼。如同那個奇特的國家一樣,充滿了穿越和神靈感。人們生活在其中,或歡喜寂靜、或不言不語、或熱火朝天。動物、植物、山脈、人世,都是如此的和諧、充滿了生機和歷史的滄桑,但隨處可見的美、童真和精緻,讓人清醒和精神。

回到開頭的那段文字,讓我想到四個小時前,結伴同行的柳葉和我離開大寶塔的情形。因為多日旅途辛勞,我的身體已經出現不適,頭部發熱,異常沉重。但還是決定以大禮拜的形式圓滿此此朝聖之旅。當我脫下毛衣外套,紮好長發,將身體匍匐於地面的時候,絲毫感受不到乏力,反而更加輕鬆,清涼。

那一刻,心無所念,也無所祈願。只是重複身軀,連同心一起,臣服於大地,如同臣服於命運一樣,讓人心安。我的身邊聚集了不同年齡和身份、膚色的人群,他們如我一樣,從不同的地方來到此地,循環同樣的動作,或許是為了消融剛硬的心,或是為了調伏我執,或許是為了內心的意願……他們是如此的專註、虔誠。感受得到的恭敬、謙卑、柔順與安定。如此儀式帶給人內心的力量,從內至外散發。

當我做完大禮拜,繞過高高的紅色圍牆,在尋找出口的窄道上,看到一排排鮮花盛開在清澈的涼水裡,那些來自禮佛者們的供養,是對蓮師的敬仰與尊重,也是對自己清凈、優雅之心的滋養。我彷彿看到世間所有美好的菩提心,在那一刻被喚醒與覺知。

「人是未覺悟的佛,佛是覺悟的人」、「無論我們外表如何平凡,如我們一般的每個人,都具有佛性」。那是我們內在本身就具有的能量,只不過因為俗世污染,被覆蓋了塵埃,難以感知內心的自在、清涼與智慧。這是現代生活帶給人的枷鎖和捆綁,讓我們的身心深陷其中不得自拔。為此也帶迷惘與痛楚。

而有些儀式感永無止境,卻能讓內心生起究竟的安樂與自在。

「只以一片花瓣供養佛,就能聚集福德;我們不只積累大量的福德,同時也聚集巨大的智慧。這是利用一片花瓣,就能引導我們到智慧的方法。」一位仁波切這樣解釋花瓣供養的意義所在。

02

藍毗尼是悉達多的誕生之地,也是他不斷告別,發現人生真相(生、老、病、死)這些極為痛苦的現實所圍困之地。他在這裡完成了神性自我、對萬物、人、世界的慈愛及寬容的探索之路,也是紅塵萬千大眾所需要行走的必經之路。在那裡,世界各地的寺院,充滿建築特色與佛法的莊嚴,裡面的佛陀像光明圓滿、神聖溫柔。

這裡的寺院不像國內寺廟,習慣人聲喧嚷、煙火裊繞、商業聚集。空蕩蕩的小村落白天大部分時間被霧氣籠罩,夜色寂靜祥和。村口有一條長長的河流,還有一座拱橋,人行走於其中,彷彿隔絕於塵世之外,身心全然清安。那裡的人生活原始、落後,但每個人臉上散發出的善意和平和,給人以親切、友好之意。

我們在霧氣中沿著河道旁,步行到一座白色建筑前:摩耶夫人祠。 所有的寺院都需要脫鞋而入, 摩耶夫人祠也不例外。這座歷史古迹經歷了無數朝代更替、戰火洗禮,重建與破壞,我們在裡面看到的只是垣斷壁而已。即便如此,依舊有無數朝拜者歷盡千辛來到此刻,只為感知內心的歡喜寂靜。人們在那裡靜坐、誦經、繞塔,沐浴在佛陀誕生地帶給自己的加持。

每個來到此地的人莊嚴而虔誠,連空氣中都瀰漫著神聖莊重的氣息。祠院外面有大片的草地、池塘、古樹及當地虔誠的老修行者。四周的植物和人彷彿融為一體,按照自然的法則存在,一派寧靜與祥和。

對於虔誠的人們來說,深信這裡是減輕污染、增加福德與智慧的積累之地。

03

在很多人看來佛法是消極、無所欲求、甚至迷信之觀念。但在我看來,真正的佛陀思想,是讓人學會精進、勇猛、智慧的看待自己、他人及這個世界的關係。它所構建的力量、衝擊內心。所有殘酷的告別、迷惘、苦痛這些人生真相帶來的日常顯現,才是我們需要面帶和行走的路徑。他傳遞的意義,只是讓人如何帶著正念、正覺,儘可能讓生命活出質感。

有人曾問仁波切, 如何教育孩子從小接觸、認識佛法?他說:「教育孩子不一定是為了要找工作,我認為很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學習優雅,學習慈悲,懂得怎麼玩,不要太自私,這些東西比較重要。」

我想這不僅僅是為人的重要,也是佛法的教義之一。他在迷惑、困頓中給人們帶來的精神超脫,恰恰聯結著我們生命本質最核心問題的解決源頭。

「審視世界、解釋世界或藐視世界,或許是思想家的事。我唯一的事,是愛這個世界。不藐視世界,不憎恨世界和自己,懷抱愛,驚嘆和敬畏地注視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在書中,悉達多這樣對話喬文達。

—END—

讚賞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蔣嬋琴 的精彩文章:

一粒米也不浪費的人,心中都存有美

TAG:蔣嬋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