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游觀復博物館,做一日富翁

游觀復博物館,做一日富翁

觀復貓,就像散文里的線索,貫穿首尾,始終陪伴我們遊覽的腳步。

我只能以一個外行人、門外漢的角度來記錄觀復之行,以一個周旋於菜市場和廚房之間的平凡婦人的眼光來描述我的我的所見所感,不知道在馬先生看來,是否是對於他珍藏寶物的一種褻瀆呢?

陶瓷館進門,右手邊是三個矮的展櫃,陳列都是小件。第一個展櫃:1為定窯白釉印花獅子牡丹紋盤;2(北宋)為定窯白釉劃花雙魚紋盤(北宋);3為霍州窯白釉印花小碟(北宋);4為白釉模製印花四方花口盤(遼代);5為磁州窯黑釉白口斗笠盞(金代);6為鈞窯玫瑰紫斑「三潭印月」紋盤(金代);7為耀州窯醬釉「山」字紋盞(北宋);8為耀州窯青釉刻花纏枝蓮紋小斗笠盞(北宋);9為耀州窯青釉刻花水波紋小盤(北宋);10為耀州窯青釉倭腳四方盤一對(金代)

第二個展櫃:1為絞胎黃釉枕(唐代)2為絞胎黃釉高足盒(唐代)3為絞胎綠釉盒(唐代)4為越窯青釉鏤空五足盞托(五代)5為越窯青釉高足盞及盞托(五代)6為越窯青釉劃花荷葉黿魚紋盤(五代)7龍泉窯梅子青釉折沿小盤(南宋)8龍泉窯梅子青釉花口洗(南宋)9龍泉窯梅子青釉梅花紋杯(南宋)10景德鎮窯青白釉葵形洗一對(南宋)

我想著,每一個茶盞都浸潤了茶葉的清香,不知記錄著多少唇齒的吻痕。一隻纖纖素手,是怎樣的輕輕執著,把它送到唇邊。歷史更迭,時光流轉。執盞的那隻手換了又換,如今,只能被關在在展櫃里,少了香茶的浸潤和主人的把玩,你寂寞嗎?

第三個展櫃:這一組都出自清代,粗略說下,1為刻秋葵形粉彩花卉紋小盤一對;2為粉彩蛺蝶花卉紋盤。3為五彩花鳥紋盤;4為豆青釉釉里紅桃形水呈;5為松石地礬紅粉彩花卉福壽紋船形盞;6為仿木紋釉粉彩山水紋盒;7為青花釉里紅魚藻紋洗;8為仿石釉硯;9為仿銅釉筆架山。

粉彩瓷是琺琅彩之外,清宮廷又一創燒的彩瓷。在燒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塗上顏料後用筆洗開,由於砷的乳蝕作用顏色產生粉化效果。

水呈,文房用品。其主要作用是為了給硯池添水,最早出現在秦漢。古往今來的文人,這些文具因小巧而雅緻,最能體現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故在所有的古董工藝品中,屬於品位較高的藏品,並在收藏圈裡不但受到廣大收藏愛好者的青睞,其投資價值在文房收藏中亦屬上品。

清乾隆年間粉彩蝴蝶紋燈籠瓶。

瓶上蝴蝶浮突於瓶面,無一相同,栩栩如生,翩翩若飛。

胭脂紫釉粉彩萊菔紋小盤

萊菔,蘿蔔也。國人對蘿蔔白菜都是有很深的情感的,它們都是畫家、工匠筆下的常物。工筆的蘿蔔也可以畫的如此清雅。葉子上的蟲洞不是為了寫實,只是為了那份殘缺美。只是不知這個小盤當年是不是用來裝涼拌蘿蔔絲的。

官窯六瓣花口尊(清雍正)

仿石釉玉壺春瓶(清乾隆)

青金藍釉洗(清雍正)

總是喜歡這種藍色,靜而不悶,沉而不暗。

左起窯變釉尊(清康熙)、孔雀綠釉暗刻雲龍紋筆洗(清雍正)、紫金釉圓腹三足爐(清雍正)。

福建窯口青白釉獸紐執壺及溫酒器(南宋)

景德鎮窯青白釉劃花花卉紋花口瓶(北宋)

吉州窯

吉州窯:深色系,越看越喜歡。

吉州窯黑釉滿天星紋斗笠碗(南宋)

顏色深沉,質感古樸。看到這隻碗,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武松,想當年武二郎也是用的如此一隻碗,景陽岡上連飲一十八碗,晃悠悠乘著醉意打死吊睛白額虎。這碗該是英雄狂飲用過的。

吉州窯白釉褐彩纏枝海浪紋梅瓶(宋代)

吉州窯黑釉褐彩仿剔犀紋梅瓶。

吉州窯紋樣裝飾豐富多彩,在裝飾技法上有剪紙、貼花、剔花、印花、彩繪、劃花和堆塑等,變幻無窮。黑釉為其主要特色。

越窯

越窯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窯,與邢窯並稱「南青北白」,瓷色如冰似玉,秘色瓷為越窯珍品。

越窯青釉卷草紋帶蓋香薰(五代)

很難想像這樣一件鏤空瓷器是怎樣做出來的,該是怎樣一刀刀雕刻出來,又雕壞了多了個胚子、燒壞了多了個胚子才能出來這樣一件成品。

龍 泉 窯

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宋代六大窯系。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因其主要產區在浙江省龍泉市而得名。它開創於三國兩晉,結束於清代,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它的產品暢銷於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影響十分深遠。龍泉窯以燒制青瓷而聞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產品風格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徵與三窯的產品相似。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淡青,釉層稍簿。

龍泉窯官釉象鈕蓋瓶(南宋)

龍泉窯青釉褐斑鬲式三足鼎

最愛右邊的梅子青釉罐,愛那顏色,也愛那如渾然天成的形狀。說不清哪裡最好,卻看著是滿眼的舒服。

哥 窯

"哥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哥窯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合。

經染色後大紋片呈深褐色,小紋片為黃褐色,也稱"金絲鐵線""墨紋梅花片""葉脈紋""文武片"等。這是傳世哥窯的主要特徵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爐、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見仿古造型,底足製作不十分規整,釉面常見縮釉和棕眼。

哥窯葵口筆洗(元代)

哥窯花插(南宋)

古人插花,最講究意境。陸遊有插花詩「有花君不插,有酒君不持,時過花枝空,人老酒戶衰。今年病止酒,虛負菊花時。早梅行可探,家醞綠滿卮,君不強一醉,歲月復推移。新詩亦當賦,勿計字傾欹。」想來一枝寒梅,插於瓶中,窗前增色,案頭生香。

官 窯

官窯瓷器,官窯起自唐,有兩種涵義,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自唐代至元代,官窯多有貢器,少有官廠。採取的形式是"官監民燒",燒出的瓷器,"千中選十、百中選一",進貢給統治階級。

官窯水呈(南宋)

耀 州 窯

耀州窯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窯系。位於今陝西省銅川市的黃堡鎮,唐宋時屬耀州治,在唐代就是中國陶瓷燒制的著名產地,宋代更進一步達到鼎盛,成為我國"宋代六大窯系"中的一個窯系。

耀州窯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唐代開始燒制黑釉、白釉、青釉、茶葉末釉和白釉綠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宋、金以青瓷為主。北宋是耀州的鼎盛時期,據記載且為朝廷燒造"貢瓷"。金代延續北宋時期繼續發展,元代開始轉型,走向末落,經明代、清代,終於民國。耀州窯青瓷的主要特點:紋飾刻的非常清晰,帶有北方人的性格特點,史籍上記載又叫刀刀見泥。

耀州窯青釉刻蓮花紋梅瓶(金代)

定 窯

定窯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窯系之一,它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後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主要產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因該地區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

定窯原為民窯,北宋中後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創燒於唐,極盛於北宋及金,終於元,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瓷,文獻分別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

定窯從邢窯而來,由於歷史的變遷,定窯隨著地域變化,新瓷土料的運用和制瓷工藝的進步。卞向和認為:定窯最大的貢獻就是在中國陶瓷發展的歷史上閃爍過光芒,在中國陶瓷史和世界的陶瓷發展史上留下輝煌的一頁。

定窯刻花牡丹紋梅瓶(北宋)

鈞 窯

鈞窯,即鈞台窯,是在柴窯和魯山花瓷的風格基礎上綜合而成的一種獨特風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響,在宋徽宗時期達到高峰,其工藝技術發揮到極致。無論是呈色和各種紋理的表現,做到窯變可控隨心所欲的表現技術,後世至今無人能仿造。宋代受理學的影響,反應在瓷器上就是規整對稱,無論是造型或紋理都遵循這一原則,特別是北宋官造鈞瓷,不論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嚴格遵守這一原則。規整對稱,高雅大氣,宮廷氣勢,一絲不苟。其勢沉重古樸,明亮而深沉。建窯,耀州窯,鈞窯,作為中國傳統瓷文化正宗,歷史悠久的風格傳承至今。放大鏡觀察,蚯蚓走泥紋,用氣泡一個個串連一體呈立體的爬行狀,青蛙卵紋包裹卵核一摞摞正欲孵化而出。還有牛血紋,血色深紅暗沉殺氣騰騰,莊重威嚴等等,難以一一敘述。北宋官窯鈞瓷的發色和紋理大小和分布,都難以做到人為控制而恰到好處,是北宋瓷藝的最高工藝水平的體現。這批鈞瓷工藝早已失傳,而窯址也隨冰凍積水而下沉。"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可見當時鈞瓷產生的轟動效應。於是各地群相仿效,窯口林立,但至今仍然不得要領。至今,研究文章汗牛充棟,考古窯口不計其數,因都未見過這批北宋官造鈞瓷,也只能是管中窺豹了。1955年,禹縣(今禹州)陶瓷廠開始研製、探索湮沒已久的鈞瓷胎釉的基本配方與燒成技術,不僅燒制出玫瑰紫,海棠紅、天青、月白等傳統色釉,還發展了十多種花釉,並增加了現代日用器皿、藝術陳設瓷等新品種。

鈞窯的這一組,我是極愛的,不為它的連城之價,只為它帶給我的那種感覺,穿越時空而來,那種顏色那種質感渾然天成的不似人為,好像是上天賜給這個世界的禮物,每一個都獨一無二。只一眼,便愛上這種顏色。

鈞窯天青釉玫瑰紫斑大碗(金代)

鈞窯天青釉玫瑰紫斑瓜棱罐(金代)

鈞窯天青釉長頸瓶(金代)

鈞窯天青釉玫瑰紫斑梅瓶(金代)

這裡,說一下梅瓶,總覺得每一個梅瓶就是一個風姿卓約的女人,比例勻稱、曲線妙曼。鈞窯的這個梅瓶,好似一個避世的佳人,滿腹詩書才氣,歷經世事,風姿不減。沒有華服陪襯,只著一件藍布衫,默然凝立。雖近在咫尺,卻感覺與你我是千年的距離。

磁州窯

磁州窯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民間瓷窯,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窯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的彭城鎮和磁縣的觀台鎮與一帶,磁縣宋代叫磁州,故名。

磁州窯的器型和紋飾為民間所喜聞樂見,影響範圍較廣,發展迅速。在磁州窯的諸多品種中,尤以白地黑花(鐵鏽花)、刻劃花、窯變黑釉最為著名。它的裝飾技法突破了當時流行的五大名(官)窯(汝、官、鈞、哥、定)的單色釉局限,運用了數十種豐富多彩的裝飾技法。

磁州窯剔花雙桃紋腰圓形瓷枕(金代)

也不知睡在這樣的枕上,涼不涼?硬不硬?硌不硌耳朵?

磁州窯剔花纏枝牡丹紋爐

磁州窯白釉黑花纏枝蓮梅瓶(北宋)

這些瓷器原本都是有主人的,但桑海桑田,歲月變遷,最初的主人們恐連白骨都無跡可尋了,只留下它們在一個又一個主人的手中輾轉,無論今日,它們價值幾何,都早已失卻當年的用途,成為歷史的見證。我們原道慕名而來瞧它們,又焉知不是它們躲在玻璃展櫃後面用歷盡滄桑的雙眼看著我們熙來攘往。是一種見慣一切的平靜。

還是要感謝馬未都先生,肯給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流連於他的藏品之間,和這些來自另一個時空的客人近距離接觸。

其實,還沒有完,捨不得放棄每一張圖片,但這樣寫來太過啰嗦,不知有多少人是沒有耐心看完的,這樣流水帳一樣的記錄最終還是屬於未來的自己,只求那時候不要忘記了我的公眾號登錄密碼,可以坐在搖椅中拿著平板看一看我當年的行程。會不會用嘴邊的一抹淺笑來嘲笑自己當年的幼稚?呵!誰知道呢!

作者聲明:本文為作者游觀復博物館遊記,不用於商業用途,圖片拍自觀復博物館。部分介紹性文字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雲兒手作 的精彩文章:

TAG:木雲兒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