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痰濕引怪病,治肺還是補脾?都不對,原因在這裡

痰濕引怪病,治肺還是補脾?都不對,原因在這裡

小編導讀

在和粉絲長期的接觸中,小編髮現,大家都非常畏懼「痰濕」這件事,而且對於痰濕的來源也基本都略知一二。也是,現代飲食作息生活方式的確為痰濕的生成提供了溫床。一說到「痰」,大家會想到從肺治,會覺得那是脾虛,要補脾。這些不是說沒有道理,但是還理解的不夠深入。今天,我們來好好談談這個事兒……

--------->>

諸痰怪病,皆屬於脾腎

諸痰是泛指,即泛指臨床上的諸多痰證。

怪病,是指臨床辨析病機時比較困難,無法清晰地確立是何病邪作祟,這時可以考點從痰立論。名醫朱曾柏言「怪病多痰」,即是此意。

皆屬於腎,意思是說,痰證的治療,需要從脾腎入手,而不是見痰治痰。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茂之器」出自清代李用粹的《證治匯補·痰證》,這一經典理論從「痰」的病理角度說明了肺脾之間緊密的相關性,同時對痰證的治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通常我們對這句話的理解為:痰的產生主要與肺、脾兩臟有關。肺主呼吸,調節氣的出入和升降。當邪氣侵襲肺時,容易導致肺內的津液凝成痰。脾主運化,即消化和運送營養物質至各臟器。如果濕邪侵犯人體,或思慮過度、勞倦及飲食不節,都能傷脾而使其失去運化功能,造成水濕內停,凝結成痰。

如果我們深入思考,當脾失去運化功能,造成水濕內停,水濕內停應當為「飲」,「水飲」與「痰濕」是不一樣的,水飲只有經火煉,方能成痰。

如何深刻理解這句話,首先讓我們來複習一下脾的功能。

1

脾主運化

脾主運化,運指運輸;化指吸收消化。脾主運化,是指具有把食物轉化為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並將這些對人體有用的營養物質吸收、輸送到需要部位的生理功能。

(1)運化水谷:脾對食物的運化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飲食物在進入胃以後,要靠胃的「腐熟」和蠕動,將食物變成粥樣食糜,通過幽門及十二指腸進入小腸,而這個過程必須依靠脾氣的幫助,才能完成。

第二階段:食糜到達小腸後,通過小腸的「化物」功能,對食糜進行「泌別清濁」,從而分解成對人體有用的營養物質質和無用的槽粕,以徹底地對食物進行消化。而這個消化過程,也必須靠脾的健運功能才能完成。

第三個階段:幫助腸道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腸道通過脾氣的幫助,在完成對食物的消化和「泌別清濁」後,食物經過消化所分離出的營養物質,還需要通過胃腸道進行吸收,然後才能輸布到全身,以供人體所需。這一過程也必須依賴脾氣的運化功能才能完成。因為脾臟具有消化飲食,吸收並輸送食物精微物質的功能,而營養物質又是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也是氣血津精生成的重要物質來源。所以《內經》中認為脾是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這與自然界中的「土」能養育萬物是相通的。

(2)運化水液:脾在運化水谷、輸送精微的同時,還具有運化水液的功能。脾主運化水液,是指脾有吸收、輸布水液,防止水液在體內停滯過多,以維持人體內水液相對平衡的作用。所以,脾維持水液相對平衡功能,又稱為運化水濕。飲入人體的水液,經過脾的吸收及輸布作用而達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起到滋養、濡潤的作用。與此同時,脾臟又將人體代謝後多餘的水液,及時轉輸到人體的肺臟和腎臟,並通過肺的宣發與肅降功能以及腎的蒸騰氣化作用,通過汗液、尿液、呼吸、大便而排出體外。

2

脾主升清

脾主升清亦稱之為「脾氣主升」。升,就是上升。清,是指飲食物中的精微物質。因為脾主運化,食物進入胃以後,經過脾的消化、吸收和輸布等作用,將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及津液運送到心、肺、頭、面、目,並通過心肺的推動及宣發作用而變化生成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以滋養全身。

從上面脾的功能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脾臟具有協助胃消化飲食、協助小腸泌別清濁,並將飲食物精微輸送到全身的功能。

脾有吸收、輸布水液,維持水液相對平衡功能,將人體代謝後多餘的水液,及時轉輸到人體的肺臟和腎臟,並通過肺的宣發與肅降功能以及腎的蒸騰氣化作用,通過汗液、尿液、呼吸、大便而排出體外。

將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及津液運送到心、肺、頭、面、目,並通過心肺的推動及宣發作用而變化生成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以滋養全身。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脾要將水液及營養成分上輸到肺,通過肺的宣發和肅降來分配。那麼,當邪氣侵襲肺時,導致肺內的津液凝聚成痰,肺的宣發和肅降功能失常,脾所上輸的精微物質和水液就不再是精華了,而成為肺的負擔,好比肺中痰液還沒有清理乾淨,脾又不斷上輸水液,造成產生新痰的來源,這才是脾為生痰之源的本意。

臨床中碰到痰多的病人,有些醫生認為痰多是脾虛造成的,治療中採用四君子湯健脾,加上清肺化痰的葯,自認為萬無一失,其實四君子湯健脾,加強了脾向肺輸送水液的功能,加重了肺的負擔,痰液越來越多。一些老慢支患者就是這樣的情況,咳吐大量痰液,體溫不高,炎症幾乎沒有,抗生素根本起不到作用。

痰多的治療,斂脾是關鍵,即收斂脾氣,使其上輸的功能減弱,向四周、向下的輸送加強,斂脾的同時配合健脾利濕、健脾燥濕的葯,這樣從源頭上減輕肺的負擔,然後稍加清肺化痰之葯,治療痰證起效很快。斂脾的常用藥有芡實、白蓮子、蒼朮……

既然「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又為什麼說「胃為生痰之標,腎為生痰之本」呢?

這一點在《醫學衷中參西錄》關於理痰湯的闡述中寫得非常清楚,其原文如下:

「世醫治痰,慣用宋《局方》二陳湯,謂為治痰之總劑。不知二陳湯能治痰之標,不能治痰之本。何者?痰之標在胃,痰之本原在於腎。腎主閉藏,以膀胱為腑者也。其閉藏之力,有時不固,必注其氣於膀胱。膀胱膨脹,不能空虛若谷,即不能吸引胃中水飲,速於下行而為小便,此痰之所由來也。又腎之上為血海,奇經之沖脈也。其脈上隸陽明,下連少陰。為其下連少陰也,故腎中氣化不攝,則沖氣易於上干。為其上隸陽明也,沖氣上干,胃氣亦多上逆,不能息息下行以運化水飲,此又痰之所由來也。」

如果結合指南針,就很容易看出當左輪逆行,腎中之水逆行入胃,自然形成痰飲,張錫純在理痰湯中採用半夏降胃氣,重用芡實斂腎氣,增強其封藏之力,使逆行的左輪,恢復正常的運行,此不治痰而治痰。

END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醫間道-十站旅行帶你進入中醫殿堂》(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余浩、鄭黎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未必只有「大姨媽」才讓人腹痛,女人的這些婦科腹痛你引起注意了嗎?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中醫怎能不懂現代醫學!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