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互聯網公司大數據殺熟越來越厲害,這裡有 7 個辦法避開它

互聯網公司大數據殺熟越來越厲害,這裡有 7 個辦法避開它


大數據殺熟,新時代的「看人下菜碟」

越來越多的人在反思演算法帶來的負面效應。

自從微博用戶@廖師傅廖師傅抱怨了自己用手機打車和訂酒店遭遇到的「大數據殺熟」,更多人在社交網路上表達共鳴——面對同一段行程、同一家酒店或者同一個商品,基於互聯網公司的用戶畫像,不同的用戶會看到截然不同的價格。

滴滴、攜程、飛豬、京東、美團和淘票票都被捲入其中。有人說在攜程上看到一家酒店,用自己的賬號和別人的賬號顯示不同的價格;也有人說打開滴滴打車,iPhone 用戶會比 Android 用戶顯示出更高的預估車費;如果是級別更高的白金用戶,行程升艙到專車後可能結算價格並沒有得到優惠;在購票網站買夜場電影票要 38 塊,而在電影院櫃檯只要 15 塊。

不過提供服務的公司沒有承認。攜程後來回應說,人們對於價格體系有所誤解,展示上的差異是因為用戶領用或購買優惠券的差異。滴滴對此的回應是,「滴滴平台不允許價格歧視,打車價格更不會因人、因設備、手機系統而異。」

「大數據殺熟」的始作俑者是亞馬遜。2000 年,亞馬遜針對同一張 DVD 碟片施行不同的價格政策,新用戶看到的價格是 22.74 美元,如果是演算法認定有購買意願的老用戶,價格會顯示為 26.24 美元。如果刪除 Cookie,價格馬上又回落。很快這種策略被用戶發現並投訴,亞馬遜 CEO 貝索斯公開道歉,說這僅僅是一場實驗,也承諾不再進行價格歧視。

大數據為企業的價格歧視提供巨大便利。所謂「價格歧視」其實是個中性術語,它是指相同等級或質量的商品或服務,在購買者中實行不同的收費標準。

大多數情況下它能幫助企業平衡效率和收益,最為典型的是民航業,同樣是經濟艙,趕時間、對價格不敏感的商務旅客在起飛前才買票,價格昂貴;提前很久預定的旅行遊客,卻可以低價買到同樣一班飛機、同一個艙位。不管坐多少人飛機都得飛,這樣的不平等讓更多人坐得起飛機,而航空公司也可以獲得儘可能多的利潤。

還有日常生活常見的現象,一瓶礦泉水在街邊商店只需要 2 塊錢,但在景區景點可能會賣到 10 倍價格。

而互聯網擴大了價格歧視的範圍,科技公司能夠輕而易舉知道你是否有購買意向。但可疑之處在於,一張機票在臨近起飛才購買價格高昂合情合理,這是為時間成本付出的代價。但是同一時間、同一購票平台、不同用戶看到不同的價格就令人難以接受,這似乎不再是價格歧視,而是對購買者的「歧視」。

即便拋開有沒有價格歧視,利用大數據來分析用戶,以此來實現利潤最大化早就是互聯網的常態。在廣告業務上,Google、Facebook 以及國內的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百度都是建立在用戶產生的數據之上——分析用戶喜歡什麼,再把廣告主的廣告,或者自己的產品和服務盡量精準的推送到用戶眼前。

每個用戶都被打上無數個標籤,你喜歡看什麼、買什麼、有多大的消費能力、你的好友都是誰……在掌握數據的科技公司眼中,已經存在對你是精確「偏見」。

很多時候這樣的偏見讓人意識不到,但確實會影響日常決策:

根據購物記錄判斷購買能力,電商平台會推薦你可能會買的東西,甚至不同的評論排序;

同一家酒店或機票,同一時間很多人搜索,價格可能會上漲;

經常不使用的賬號會一直收到優惠券,頻繁預定的賬號反而優惠券很少;

同理,賬戶的級別越高反而代表了購買力越強,就越有可能被推薦更貴的東西

這是一個世界性議題,尤其在 Facebook 遭到數據泄露的醜聞之後,人們開始反思曾經被視為改變人類生活、提供巨大便利的演算法和大數據,現在是怎樣摧毀我們的。

上周,每年一次討論未來話題的TED大會也表現出這種焦慮。計算機科學家亞隆·蘭尼爾(Jaron Lanier)在演講中說,當計算機變得越加聰明、演算法更加精準,一切都是為了讓你看更多廣告而運作的時候,一切似乎都亂套了,「我不稱他們為社交網路了,我現在稱它們為』行為改造帝國』。」「這是一個全球的災難。」

他沒有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法,在大數據改造人類行為上,科技公司而不是他們的用戶掌握主導權。

而且令人沮喪的是,一時半會這樣的大數據偏見不會好轉。就像 Facebook 在面對國會的質詢後承諾整改,但是它的廣告業務依然基於龐大的用戶數據分析。花了那麼多預算招人做大數據、做人工智慧演算法的公司們,會放棄用數據來提升賺錢的效率么?

樂觀一點看,我們還是有一些可以自己決定的空間。今天的 Hack Your Life 就嘗試為你找到一些方法,讓你在有限的範圍內可以盡量控制自己的隱私輸出。

先從控制瀏覽記錄開始吧。

題圖來自 Giphy


第一步,盡量在瀏覽中不留痕迹

用戶偏好的數據積累來自你的瀏覽記錄,購買過的東西、點擊過的廣告、收藏過的商品都構成互聯網公司分析你的基礎。

比如在搜索引擎輸入關鍵詞,瀏覽記錄就會被搜集記錄,如果登錄了搜索網站的賬號體系,手機號又被當成註冊的賬號,這就是一次實名搜索。之後搜索公司可以將你的數據賣給廣告營銷公司,推送適合的廣告,也可能向手機發送簡訊。

當然我們要承認這些數據帶來了很大便利,淘寶首頁永遠有你近期打算買的東西、大眾點評會推薦附近評分最高的餐廳、在旅行網站買過的機票隔天就會推送目的之處的酒店和其他服務。

讓演算法減少對你的判斷信息是第一步,可以盡量不要用他們各自的手機應用完成瀏覽和購買,改用瀏覽器會讓你有更多的主動權。

你無法阻止的是,一旦開啟一個賬號應用就會開始搜集你的偏好數據,特別是購物類的應用。最極端的辦法是刪除整個賬戶,我們針對清除賬號做過一次評測和攻略,可以戳這裡複習。


在不需要的網站,關掉 Cookie

Cookies 是網站為了辨別用戶身份,儲存在用戶本地終端上的數據,通常它記錄你經常訪問哪類網頁、停留多久、什麼時間訪問……這也沒什麼錯,但如果信息被比如廣告商收集,你的興趣和口味就會被分析判斷。

Cookie 不是魔鬼,啟用 Cookie 可讓你瀏覽網頁更輕鬆,比如以前填寫過的各種資料、選擇的語言……都會被 Cookie 存儲,停用 Cookie 會讓你第二次訪問網頁時遇到很多麻煩。

停用並不麻煩,只需要關掉一些不需要登陸但又常用的網站比如搜索引擎。這個步驟並不難,Chrome 也有詳細的說明。進入瀏覽器的設置頁面進入高級設置後,在隱私的內容設置里關掉 Cookie 追蹤就可以了。如果嫌麻煩,你可以直接用duckdockgo.com(需要訪問技巧)這個網站進行搜索,它在你搜索時,並不會記錄你的個人信息。


開啟匿名瀏覽模式

主流的瀏覽器大多有匿名瀏覽模式,也叫隱身模式或者無痕瀏覽。Google 的 Chrome、蘋果的 Safari、還有 Firefox、Internet Explorer……

開啟隱身模式,瀏覽器不會記錄訪問過頁面上的信息,包括瀏覽記錄、密碼、Cookie、緩存的圖片等等,用完就走不留痕迹。

當然也有相對不便利的地方,比如網頁上的自動填充,還有需要賬戶登錄的時候並不會自動登錄,要再次手動輸入一次賬號和密碼。

不過要想達到完全沒有偏好推薦的狀態,在使用購物應用的時候最好在匿名瀏覽模式下也不要登錄賬號,你可能會看到這個網站最原始的樣子。


關注手機獲取許可權

iOS 和 Android 都會在下載新應用時,提示隱私數據的設置。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是否要禁止它對你通訊錄、地理位置等信息的抓取。

更多的時候,應用在第一次安裝打開時會彈窗提醒一些許可權獲取,這時候你可以謹慎一點,如果一個手電筒應用要求調用拍照或話筒,還要獲取你的地理位置和聯繫人信息?拒絕它!

iOS 系統更保守一些,在使用途中也會提示獲取許可權,比如麥克風一旦被開啟,屏幕頂端會做明顯的提示。


幾個匿名搜索引擎

可以試試以下幾個匿名搜索引擎。

Tor(The Onion Router,洋蔥路由)。Tor 瀏覽器可以讓用戶 IP 地址在世界各地間「跳躍」,由此避免被其他人追蹤到。不僅可以提供客戶端的匿名訪問,還可以提供伺服器的匿名,這樣服務端和客戶端互相都不知道對方的 IP。由此服務端無法記錄用戶使用信息、客戶端不輸入真實個人數據,可以達成上網的完全匿名性。

DuckDuckGo。一個承諾完全不監控、不記錄用戶的搜索內容的網站,

WolframAlpha,它更像一個問答網站,當你輸入問題比如「北京到上海的距離」,直接彈出的不是一個個網頁鏈接而是問題結果。


評論誇得天花亂墜,要如何才知道這件商品究竟好不好?

出門不用帶錢包已經是常態了,衣食住行沒哪樣是不能用手機解決的。但相信有一個困擾是普遍的:我怎麼知道商品的評論是真是假?

首先有一個事實,就是在淘寶已經誕生 15 年之後,所有能買東西的在線服務上都已經有了成熟的「刷單」商業模式。淘寶店鋪的信譽、銷量,大眾點評店家的好評,推薦微博下的評論和點贊都是可以製造的。

所以總的來說,評論這件事很難判斷。邏輯上來說,你沒辦法知道一條「這東西真好,強烈推薦」是一句發自肺腑的顧客反饋還是機器製造的噪音。

從評論體系這件事說起。首先,購物的核心體驗是買到東西,如果這樣東西稱心如意,以個人經驗來說,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大概是沒什麼動力跑回去說誇獎的話的,評論這件事根本不是正常購物流程的一部分。

當然也有例外。把在線購物這件事對應到現實生活的購物中,會發現挑選、討價還價、付款這些環節是一樣的,但評論環節是獨立的。現實世界中離開一家商店之後是沒有評論這個環節的。當你真的發自肺腑需要將一件東西推薦給別人時,有效的動作是告訴他店鋪的地址或者網址。

評論的價值就在於「推薦」,只有一件東西的價值難以從外觀上來判斷時,才會天然的形成內容豐富的評論。你不會為了一件衣服寫上 500 字,但為了一本書或一部電影來說就很正常,因為後兩種消費中本身就含有個人的再創作。

但無論是 C2C 的淘寶還是 B2C 的京東,平台都希望大家來評論,希望能夠影響到正在挑選的顧客,所有淘寶有店家的返現好評,京東有評論送京豆。但它們有一些不同。在 C2C 平台上,賣同一件東西的商家都是競爭關係,好評論留下的客戶就是營業額;在以自營為主的 B2C 平台上,評論的價值就要弱很多,因為無論你買哪一樣對平台來說都是一樣的。

基於這些邏輯,我們有幾個小建議來從評論中獲得相對真實的信息:

1.  不要看店鋪信譽,看銷量

在各種刷單商業模式下,C2C 平台的「信譽」數值現在已經沒有參考價值了。

C2C 平台上挑選東西時,比如購買海外版本的手機,比較好的方式是以銷量來排名。雖然「銷量」這個數值也可以有水分,但具體到某件商品上來說,它是可以看出趨勢的,比如手機賣的最好的那家要麼是網紅開的,他比較在乎信譽;要麼是價格便宜一點,這何樂而不為;要麼是上架最早,這說明渠道相對靠譜。

2.  看差評。

差評基本上只有兩種來源,要麼是怒不可遏的消費者,要麼是不懷好意的競爭對手,而後一種情況其實並不多見,因為差評需要說的很具體,批量生產的差評這很容易拆穿。

無論是大眾點評、淘寶還是攜程,當差評區域出現針對某種特定事件的多個評論,可信度就相對高。比如某家餐廳不開發票只送飲料,某個店家發已拆封商品,某間酒店隔音很差等等。

在淘寶上,一個真實的差評是很「難得」的。絕大部分店家會選擇息事寧人,用退貨退款的方式減少差評的誕生。但如果你發現一件商品里掛著一個差評,而且字數不少且和店家有幾次文字交鋒,那基本上說明買家經歷了難以忍受的購物體驗。

3.  排除「返現」好評。

淘寶上的返現評論都是店家自己組織的,這很難識別。但比如大眾點評這樣的平台上,出現抽獎贏得的評論可以說沒有任何信息量。比如「感謝抽到了霸王餐,這間店美味又大碗」。

但京東這樣的平台除外,因為理論上來說,京東的評論只有購買才能添加,而且無論寫什麼都有代金券可以拿,這種情況下那些貼上照片的評論,就會比隨便寫 15 個字的更有參考價值。

4.  選擇信譽比較好的平台

這個部分最簡單,選「官方店」出錯的概率是極小的。比如淘寶、天貓品牌旗艦店,京東自營,或者店家自己的在線平台,比如 Apple Online Store。或許第三方賣家會比這些官方店便宜一些,但在購買比較貴的東西時,官方店的價值大多數情況比差價更有價值。

如果買書,你可以找你信任的媒體評論。目前翻譯版是主流,去美國亞馬遜或Goodreads 看原版評論也是好選擇。


怎樣快速辨別虛假的信息?這裡有一些簡單的辦法和邏輯

假新聞也是演算法推薦的結果,也是 Facebook 面對的最大質疑之一。虛假新聞往往有聳人聽聞的標題,這讓它傳播的更廣更快。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毒雞湯、養生帖。

這是信息傳播的必然,個性化的演算法又更加助推了這些吸引人、但實際上難辨真假甚至有害的信息。

怎麼辨別虛假的信息?

簡單的說,一篇有理有據令人信服的文章,應該有具體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姓名,以及使用標準的引用來源。通過查證這個來源就可以迅速判斷真實性。反過來說,時間、地點、具體人物和引用來源只要缺一樣,信息的可靠性就值得懷疑。當缺少兩樣或更多時,就大概率是雞湯或者毒雞湯了。

查找信源是最直接的辦法,但也有一些套路可以辨別假新聞。

在中文互聯網上,和民族主義有關的假新聞是最為猖獗,而且受眾廣泛的。舉例來說,4 月 15 日美軍因使用化學武器空襲敘利亞軍事目標之後,中文社交網路上流傳了一張所謂「敘利亞駐聯合國代表賈法里低頭枯坐,弱國無外交」的照片。這張照片所配的文字迎合了某種情緒,但僅以事實來說,這張照片和配文是附會的。

如何分辨?

以賈法里這張照片為例,首先使用 Google 圖片搜索之後,英文結果中絕大部分已經被中文社交網路的結果污染了,仔細分辨能發現,有一條來自 Twitter 的結果顯示照片發布時間是 4 月 11 日。

使用賈法里的英文名 Bashar al-Jaafari 在 Twitter 搜索,可以發現這張照片被大量引用,但因為解析度不高所以 Google 似乎沒辦法很好的識別,但最早的發布時期是 4 月 9 日。也就是說,賈法里這張照片至少和 15 日的空襲沒任何關係,

隨便選了一個 Twitter 帖子,就是 15 日之前發的「穿越帖」

類似的例子有很多,有相當一部分謠言是這個模式,「開頭一張圖,結局全靠編」。在圖片清晰度較高的情況下,Google 搜索可以有效的找到信息源頭,至少可以驗證一些基本的事實。

有時候,即使是內容完全是事實,它也並不是全部真相。

舉例來說,「努力可以帶來成功」這句話是事實,但如果繼續推導出「只要努力就會成功」顯然就不對了,這種推導落入了「倖存者偏差」,只有努力且成功的人會被關注,而失敗者的存在則被無視了。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那有什麼大饑荒,我家老人說從沒餓過肚子」,「同性戀地位可高了,我認識的一對戀人收到很多祝福」,「我家親戚用這個偏方治好了疑難雜症,你試試肯定有效」等等,這些例子都是類似的。

還有一種情況和倖存者偏差類似,都和概率相關,但是看起來似乎相反。比如有公眾號發布文章,說統計了很多打疫苗之後有嚴重副作用的幼兒,呼籲家長不要給小孩子注射疫苗。類似的新聞也類似倖存者偏差,只是反過來了,忽視了倖存者的存在。

科學是嚴謹且可以證偽的。看到言之鑿鑿的新聞,尤其是和科學相關時,用倖存者偏差的邏輯就可以做有效的初步判斷。


別被個性推薦左右了視野,信息來源自己掌握

這也是全面客觀理解事物的一個部分。

左翼互聯網活動家 Eli Pariser 在《別讓演算法控制你》這本書中提出了「信息泡沫(The Filter Bubble)」。簡單來說,互聯網分析了你的喜好,不斷推送你愛看的東西,這個過程讓你獲取的信息越來越接近「你認同的」而非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好像,你被籠罩在一個範圍有限的泡泡裡面,然後形成偏見。


社交網路,別只看熱門內容

微博看起來開放,但它的智能排序讓流量分發變得並不平等。如今的微博基於用戶關注、標籤記微博內容等相關信息做智能排序,而不是時間排序,你會看到一些自己更想看到的信息,而不是正在發生的信息。

你並不能關掉智能排序,有限的選擇是微博搜索,這可以幫助你快速把握某些熱門事件的多個面貌,看到和你意見向左的觀點。微博搜索也會按照智能排序,你可以選擇「實時」,這可能是微博僅剩的單純的時間排序信息流。

而微信朋友圈全部基於熟人,它實際上加重了人群觀點的分離,並不適合做高效的信息搜索,頂欄的搜索框可以顯示「一周熱門朋友圈」,以及熱門的公眾號文章,但實際上這也是基於你的朋友的喜好。這也會讓假消息證偽的周期會變慢一些,人們可能會陷入某種大眾情緒。想想你在長輩的朋友圈裡見過多少聳人聽聞的養生和健康謠言。


自己訂閱和管理新聞源

類似今日頭條的新聞應用有源源不斷的新聞文章,根據你之前的點擊行為和你的個人數據推薦內容,但實際上它剝奪了你的選擇權。

用微博這樣的社交網路關注新聞也不能拒絕數據推薦,點贊高的會排在前面。

這也是加重信息偏見的一部分,如果不想被餵食,你可以選擇自己主動在訂閱軟體中訂閱想看的信息源。

有幾個應用可以考慮。比如Digg和Feedly。把你認為可靠的新聞網站一個個添加進去,就可以在同一個信息流中獲取最新刷出的信息。

並且還可以對話題做分類,比如時事政治、商業新聞、娛樂新聞……自己定製一個新聞閱讀應用。

如果你不滿足於這種時效性不太強的郵件訂閱,還可以用 Google 自定義一份。在 Google News 里搜索你感興趣領域的關鍵字,比如「共享單車」,它的頁面會出現大量相關新聞,在頁面的右下角會有一個「創建快訊」功能,利用這個功能你可以直接創建一個相關領域的 Newsletter。


看維基百科,也有一些方法篩選信息

首先,用更有節操的搜索引擎可以獲得更有價值的信息,Google 是相對好的那個選擇。

Google 的搜索技巧已經介紹過蠻多次了,比如用在關鍵詞後面加上 site:****.com 進行站內搜索,或者用「-」符號來排除搜索結果里的一些關鍵詞,比如「UFO -dailystar」來排除某些小報的不嚴肅報道等等。更多的搜索技巧可以看這裡。

或者,可以查看國際互聯網上最中立的網站之一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是一個由志願編輯維護的非盈利網站,每一個字都是身處世界各地,使用各種語言的志願編輯敲上去的。按照維基百科的編輯規則,除了極少數的常識性文字,大部分描述、評論和事實都需要具體的資料作為引用的證據,引用可以是嚴肅網站的網頁,也可以是某本出版的論文或者書籍。

同時,沒一個編輯的操作是被其他編輯監督的。如果一段話沒有來源,會被編輯團隊打上角標「本段文字缺乏來源」。

可以用 Google 直接搜索具體的辭彙,維基百科的結果會被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要麼是結果的第一條,要麼是頁面右側位置更重要的引用欄。

在維基百科中,會有一些被編輯團隊加上好評的頁面。比如搜索大眾汽車,在左下角多語言頁面的位置,能看到德文頁面被標上了黃色小星星,這代表維基百科頁面最好的評價「典範條目」。按照維基百科的說法,整個維基百科 100 多萬條目中,只有 652 個典範條目,它們是按照專業的寫作標準完成,介紹且大致附有可靠來源可供查證,是維基百科「最好的作品」。

同時能看到印尼語的頁面被標上了綠色加號套圓圈的標誌,這代表「優良條目」,就是不夠「典範條目」那麼好,但已經滿足「編寫得非常有條理,內容真實準確且信息可供查證、覆蓋面廣泛、觀點中立、內容穩定,且在可能情況下,遵守版權地配以切題圖像。」

查看這兩種條目是最好的體驗,如果遇到了不會使用的語言,請活用 Google 或者 Bing 的頁面翻譯,在翻譯維基百科這樣以書面語撰寫的頁面時它們非常好用。

最後的建議,當查看中文維基百科時,尤其是在和意識形態、歷史、文化相關的頁面時,請注意查看引用來源,以及頁面的編輯歷史。維基百科的多個中文頁面曾被人惡意篡改,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這些頁面會被按照維基百科的要求重新編輯並凍結,但或許有漏網之魚。

當然,最重要的是有好奇心和求真精神。


旅行是重災區,尤其是國際機票

旅行可能是最容易受到大數據偏見影響的消費,這其中有太多信息不對等——機票價格怎麼變動、當地的交通開銷、景點的費用等等都要抽絲剝繭一樣自己查。

所以攜程和飛豬這類在線旅行平台往往儘可能讓你打包購買服務,去年搭售的問題備受爭議後,打包售賣其實也並沒有完全被解決,買完機票後你可能會收到接二連三的推送,推薦你購買接送機、保險、門票之類的附加產品。


用一個匿名瀏覽器看價格,以及利用比價工具

理論上來說機票的定價波動主要來自航空公司,但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在線代理平台可以利用大數據做一定空間內的價格調整。如果同一個行程同時有很多人搜索,價格自然會水漲船高,兩次搜索前後差個一小時,價格也可能差別巨大。

匿名瀏覽器可以儘可能消除大數據價殺熟的可能性,更進一步的話,連賬號都不要登錄,這樣你可能會看到最原始的價格顯示。

機票價格波動的原因太多,航空公司一直在微調價格,預測起來非常難。

有一些工具可以幫到你。預定國際機票的話可以試試KAYAK和FareCompare,他們從其他平台抓取到票價的變化,然後給出一個參考,告訴你某個明確的時間段內什麼時間是出手的時機。

愛飛狗旅行是一個微信小程序,它用一年時間收集了 350 億機票價格,提供的服務是航班的歷史數據對比,然後給出未來一段時間機票變化的預測軌跡。

訂閱某個航班,確定出行日期,它會通過歷史價格軌跡告訴你提前幾天買到最低價的可能性最大。不過目前它所覆蓋的航班數量還比較少。

不過價格預測工具註定不會變成大平台,僅僅只能當做參考。假如真的有一個能準確預測價格波動的大平台,航空公司也會因此再次動態調整價格,那麼所謂的預測也就失去了意義。


自己掌握目的地信息,有些海外服務更了解本地市場

比如預定接送機的車輛,國內的旅行網站經過了層層代理,價格可能遠遠高於你自己尋找的本地服務。

旅行網站的信息並不完全可靠,訂酒店之前,不如先看看官網的價格,景點的信息和門票也是一樣的道理。

更多的時候,自己用本土的海外服務還更方便。

Uber 國際版。Uber 中國被滴滴出行吞併後,Uber 推出了一個新的中文版 Uber 應用,不能在大陸使用,但可以在海外 Uber 運營的地方用來打車。

Yelp。美國的大眾點評,在歐美國家有較好的覆蓋,用來查找餐廳、查看餐廳評分、人均價格的利器。Yelp官網也定期分享一些更新的進展和使用小技巧。比如 Yelp 每周會有當地的周報,告訴你有哪些新鮮的地方上榜,還有專門的「新增商家」欄目。

如果你去日本,tabelog是日本版的大眾點評,對各個城市的了解要比大眾點評海外版好很多,支持中文。

TripAdvisor。這是一個更適合查看景點和當地資訊的應用,特別是酒店評分,可以看到全球各地入住者的評價,相對來說比較客觀。

Google Trips。Google 推出的行程管理應用,特點在於它充分利用了 Google 本身的資源和信息優勢,通過自動抓取你通過Gmail 郵箱訂閱的酒店、飛機、火車等信息,自動分類,為你自動生成推薦的行程;此外,它會根據其他旅行者的歷史記錄,為你智能推薦值得一去的景點、餐廳等。

還想看更多的旅行建議,這裡有一份TED 大會演講者提供的建議匯總。


刪掉購物應用,只在電腦下單不但省錢也能減少對你的追蹤

這似乎是一個惡性循環,演算法推薦給你合適的內容或者商品,你就無法自拔不斷瀏覽,繼而演算法會抓取更多的個人細信息,越來越懂你的喜好。

抖音和淘寶可能讓你花費了越來越多的時間沉迷其中,浪費了大量時間,還有金錢。

好好控制使用手機的時間吧,這需要你的自制力。

我們曾經探討過為什麼你會在雙十一熱衷於買買買,儘管有些商品並不能帶來實質性的優惠。購物和美食一樣可以激活大腦分泌多巴胺,這種物質可以緩解內心的負面情緒,讓我們陷入越買越上癮的循環中。

關於怎麼降低自己的購物慾理性消費,請戳這份指南。


購物應用誘惑太多,用網買東西吧

大數據在助長不合理的消費慾望,你可以從源頭上做一點控制。

比如盡量不要用購物應用,和購買機票的套路類似,購物也在一個不會記錄 Cookie 的瀏覽器里完成,也可以幫助你減少隱私的泄露。

還有一些察覺不到的習慣,購物應用大多可以通過社交賬號(微博、微信和手機號等等)登錄,這就等於把你的社交關係交了出去。服務提供商可以據此做很多事,比如推薦你好友去過的餐廳、買過的東西。同時你的喜好也被「廣播」了出去,比如微信計步、大眾點評的好友動態,有時候也是個大寫的尷尬。

所以,單獨準備一個用來購物的手機號碼吧,把你的社交關係和購買消費隔離開來。

購物應用的誘惑太多了,每一個角落都在刺激你的消費。淘寶還有邊看邊買的直播,一不小心就種草了很多根本用不著沒買過的東西。在這一點上,年輕人可能和看電視購物買東西的長輩們沒有任何差別。

如果用實體線下購物做類比的話,用網頁購物就像去逛商場,而花樣繁多的購物應用更像 711 這樣的便利店——它更加觸手可得,消費決策的門檻也就更低了。


好好記賬,搞清需求

在消費的控制上,可以試試下面兩個記應用。記賬本身不是一個快樂的事,每一筆都手動輸入的話是個負擔。電子支付的普及,選擇記賬應用的首要條件是能夠自動導入。

網易有錢,截圖記賬,不用輸入賬戶信息。如果信任它,登陸支付寶賬號,或者網銀賬號,直接導入賬單。

把所有的收入開支渠道統一起來,也方便你搞清楚自己的開支去向。

另一個是每年要付 350 元的YNAB,它的特點是節省時間,以及設置預算上的便利。它在設計時考慮了你不一定是每天記賬,當你連續記錄新賬目時,每一筆開支的時間默認和上一筆記錄相同。這樣當你記錄周一的 7 筆賬的時候,就不需要調 7 次時間。


怎麼做手機和電腦的使用時間管理?

關於電腦和手機使用的時間管理,你可以試一下工作狂喜歡的工具RescueTime。目前它支持 Windows、Mac、Android,暫時不能裝在 iOS 設備上。

安裝了應用,它就會默默記錄你都幹了什麼,讓你知道每一天、每個月自己時間的多少花在了哪些任務上面。最為核心的一個數字是「有效率的比例」,記錄了使用工作相關應用、網站的時間,它們佔據總時間的多少比重。

這有助於你審視自己浪費掉的時間都去了哪裡。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一物多用的鏡子,或許能解決空間狹小難題
小豬短租和 Agoda 合作了,雙方可共享 10 萬套房源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