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藍網歷史】中東鐵路商務學校、中俄哈爾濱法政大學、第一高等音樂學校······你都知道在哪嗎?

【藍網歷史】中東鐵路商務學校、中俄哈爾濱法政大學、第一高等音樂學校······你都知道在哪嗎?

原標題:【藍網歷史】中東鐵路商務學校、中俄哈爾濱法政大學、第一高等音樂學校······你都知道在哪嗎?



上世紀初,中東鐵路商務學校

  • 中東鐵路商務學校、
  • 中俄哈爾濱法政大學、
  • 第一高等音樂學校 ……

在地鐵一號線鐵路局站,向西走300米左右就是位於西大直街與工程師街交口的哈工大附中。每天早晚,這裡堵得要命,接送孩子的家長一浪接著一浪。鮮為人知的是,112年前,這裡就是一所學校,而且比工大附中今日的地位還要顯赫。


如今,工大附中的教學樓在周圍的高樓大廈中並不起眼,但在一張流傳下來的1906年的老明信片里,大直街荒涼的土地上兩座小樓異常高大。那還是哈爾濱啟蒙的前夜,人口稀少,百廢待興,規模宏大的中東鐵路商務學校就在這裡建立起來。隨後,中俄哈爾濱法政大學、哈爾濱第一高等音樂學校在此相繼成立。


西大直街53號形成建築群,最早的始建於1906年,最晚的建於1920年,呈現新藝術運動風格和俄羅斯建築風格。大直街53號建築群更大的魅力在於,這裡曾是哈爾濱百年教育的搖籃。


哈爾濱教育的啟蒙

1898年,中東鐵路開工,大批俄國人湧進哈爾濱。俄國人歷來注重教育,為解決哈爾濱俄僑上學難,俄國人在20年間,開辦了一百多所學校,有小學、中學,也有技術院校,如第一齒科、第二齒科、中俄工業學校(哈工大前身)。其中,尤屬中東鐵路商務學校創辦時間早,辦學規模大。1906年3月11日,中東鐵路商務學校男校在這裡建成開學,同年10月1日,女校開課。學校所需經費全部由鐵路局撥付。


鐵路商務學校招生不只針對俄國人,還有大批中國學生。史料記載,晚清末年,東三省總督趙爾巽與中東鐵路局局長霍爾瓦特商定,將遼寧籍男子20名、女子10名送入哈爾濱的鐵路商務學校留學,學制8年,專修商業經濟。這些學生中出現了一批風雲人物,比如先後擔任東省特別區教育局局長和教育廳廳長的李紹庚、張國忱,有「中國辛德勒」之稱的偽滿駐德外交官王替夫、張學良秘書鄒尚友、國民党進步人士張沖等。


史料記載,李紹庚畢業後任吉林省濱江廳道尹公署交涉員,之後考入哈爾濱法政大學,學士學位畢業後先後擔任哈爾濱地方審判廳翻譯、濱江道尹公署外交科科長、東省特別區市政管理局秘書主任。1925年,李紹庚升任東省特別區市政管理局副局長兼俄國人把持的哈爾濱自治公議會董事會董事,辦理中俄交涉事宜和市公署資議。


1926年3月,李紹庚任哈爾濱特別市政局佐理員,同年9月任東省特別區市政管理局局長兼教育管理局局長。在任期間,他率領中國警察將中東鐵路管理局學務處查封,強行收回蘇俄遲遲不交還的教育權,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愛國者。可「九一八」事變後,李紹庚又毫不猶豫地投靠了偽滿政府,官至偽滿洲國外交部大臣。1945年4月,任偽滿洲國駐南京汪精衛國民政府特命全權大使,後被國民政府逮捕法辦。


鐵路商務學校初具規模,大部分俄僑子女都能順利上學了,畢業後能直接回到沙俄的大學繼續深造。但是上世紀20年代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俄國「十月革命」為哈爾濱帶來了大量俄僑,同時也切斷了沙俄與哈爾濱的往來關係,年輕人無法再去沙俄院校,大量俄僑青年失學。《黑龍江史志》記載,1917年到1935年,哈爾濱有過一個「俄國大學生協會」,協會吸納了因革命和戰事無法接受完高等教育的青年,成員多達千餘人。

哈爾濱第一所大學


早在1918年6月2日,以鐵路商務學校校長博羅佐夫為主席的「哈爾濱大學促進會」就派人到托木斯克大學、托木斯克技術學院商談在哈爾濱組建高等技術院校事宜,但當時沒人願意拋家舍業到哈爾濱工作,計劃不了了之。


轉折發生在高爾察克潰敗後,其治下鄂木斯克理工學院、鄂木斯克農學院的老師們涌至哈爾濱。俄僑們正愁沒有師資,而這些教師正好也需要一份工作。大學的建立便成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1920年3月1日,在博羅佐夫的幫助下,哈爾濱法政大學前身——哈爾濱高等經濟法律專門學校(簡稱經法校)成立,地點就在大直街的鐵路商務學校內。



上世紀90年代,哈工大書店

經法校有一套完整的現代教育體系。據記載,經法校年經費來源為哈爾濱大促會、哈爾濱市董事會及中東鐵路局,授課教師皆為學界精英,聽課生數量達98人(75名正式學生,23名旁聽生)。經法校還設立了預科,專招中國學生,教這些人俄語。預科班畢業後,畢業生直接升入經法校本科就讀。


1922年,哈爾濱的俄僑人口達到了15萬的頂峰。經法校也與海參崴的國立遠東大學建立校際聯繫,遠東大學允許經法校的畢業生參加遠大的畢業考試,並頒發遠東大學畢業證。好景不長,三個月後,蘇聯紅軍佔領海參崴,剛剛建立起來的校際聯繫被迫中斷,學校不得不自己發放畢業證。


1922年7月1日,經法校正式更名為中俄哈爾濱法政大學。《黑龍江史志》記載,法大辦學按亞歷山大三世1884年頒布的《大學章程》開展。最初只有法律系和東方法律系,1923年後,教學內容中加入了中國法律課程。中國與蘇聯恢復關係後,法大還加設了蘇聯的法律課程。法大教師隊伍也由一批著名的學者、專家組成,他們大多畢業於歐洲著名學府,其中有16位教授、2位副教授、5位編外副教授。


「世界名校」法政大學

1924年,《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簽訂,蘇聯勢力進入中東鐵路局,白俄紛紛離去,但蘇聯掌控下的鐵路局反而加大了對學校的投資。史志記載,這一時期,法大領導層發生變動,系主任換為著名法學家梁贊諾夫斯基;法大建立了校圖書館、出版社,增設經濟類學科;法大學術刊物《法政大學院季刊》於1925年開始出版;1929年,法大圖書館藏書量達4000餘冊;學生數量也翻了一番,有四分之一的學生拖欠學費,法大也允許他們正常上課。


這期間,法大的教師們還經常到歐、美等發達國家參加各種考察、會議、論文答辯,並與加利福尼亞大學、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芝加哥大學、布拉格法政大學等世界級名校建立了校際聯繫。法大還曾聘任中國教員,著名思想家侯外廬先生就曾在1930年以後在哈爾濱法政大學任教授,講授經濟思想史。法大教師們或在其他學校兼職任教,或在中東鐵路供職,或在新聞界活躍,或在金融業工作。黑龍江省文史館館員、前《黑龍江商學院校報》副主編何宏先生曾回憶,其父何維安先生曾於法政大學學習,當時的法大同學有著名翻譯家金人、原北大副校長鄒魯風。


如果說,1920到1929年是法大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發展期,之後在1929到1937年,法大則經歷了經費縮減、步履艱難的衰敗期。1929年3月1日,根據東省特別區長官公署107號令,中俄哈爾濱法政大學改為公立,校名改為東省特別區法政大學,1920年設的預科班改組為特區法大漢文部,原哈爾濱法政大學則成為特區法大俄文部。學校管理層也發生變化,俄僑不再擔任學校的最高領導人,東省特別區教育廳長張國忱任特區法大校長。



現在,這裡是哈工大附中


法大財政自主權也被剝奪,經費由特區行政長官公署撥給。梁贊諾夫斯基拒任俄文部主任,著名法學專家、彼得堡大學法律系畢業的恩格爾菲爾德繼任。教授大會得以保留。此外,偽滿洲國還要求新生用中文聽課,要求拖欠學費的學生支付欠款。中東鐵路商務學校的免費校舍也被收回,辦學不得不遷往耀景街一處平房內。至此,法大作為一所按西式辦學的大學,已經名存實亡。


1932年,日本侵佔哈爾濱。1935年,蘇聯將中東鐵路賣給偽滿洲國,俄僑數量銳減,生源嚴重不足。為挽救學校,1936年3月1日,1925年成立的私立哈爾濱師範學院併入法政大學。不過,師範學院於1937年元旦停辦。1937年6月1日,法大關閉,其商學系併入1937年成立的俄僑事務局高等商學院。


本報記者另從哈市革命遺址保護工作領導小組了解到,哈爾濱法政大學也是革命遺址。「九一八」事變後,中共法政大學黨支部建立,組織學生會和反帝大同盟,開展了反日罷課、遊行、示威等一系列的愛國抗日活動。


百年後,這裡依然是學校


1937年12月11日,哈爾濱法政大學在馬迭爾賓館舉行了最後一屆畢業生晚宴,之後便退出了歷史舞台。法大沒了,西大直街53號建築群也被分割給了多家單位,有哈爾濱林業局、北滿經濟調查所、哈爾濱鐵路學校。


本報記者了解到,哈爾濱還有多家著名機構在這裡誕生,比如為中國培養了大批著名音樂家的哈爾濱第一高等音樂學校,1921年在這裡創辦、1941年遷至道里新陽路的哈爾濱交響樂團(後來又遷到商務俱樂部,即現市科學宮)。哈爾濱紅十字醫院1911年12月也在此成立,新院址(現哈爾濱兒童醫院)落成後才搬離。


新中國成立後,建築組群劃歸給了哈工大,先後用於校圖書館、科技公司、書店等。直到百年後的2001年,歷史又一次溯源,這兩座蜿蜒如河的建築成為哈工大附中初中部,教育的基因在這裡延續……


來源:黑龍江廣播電視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哈爾濱廣電新媒體 的精彩文章:

【藍網知道】哈爾濱大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知道哪些?

TAG:哈爾濱廣電新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