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的城牆和羅馬的道路

北京的城牆和羅馬的道路

留洋派(Creaders.com)專欄作者劉雲楓:中國人,在地表留下的最著名建築,是長城。長城名不副實,實際是牆。除了長城,幾乎所有中國城市,最多的構築物,是牆。城市有城牆,大院有圍牆;沒有圍牆,就有欄杆;沒有欄杆,就扯一根兒繩子;沒有繩子,就畫地為牢,就像孫悟空用金箍棒畫的圓圈一樣。

中國城市,是依禮而建的。具體說,就是《周禮·考工記》所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云云。要注意的是,文中兩次出現「國」,而不是城。古代之國,即是一城;一城一國,一國一城,二者一也;周天子雄踞洛陽,所謂萬國來朝,或言不虛。因為,國實在是一個極為有限的領域。

發源於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得天獨厚。黃河之濱,水草豐美,土地廣袤,但,有一個巨大的缺陷,平原上無險可據。如雅典,有衛城;古羅馬,有七丘。對早期先民而言,最大的威脅,還不是外來之敵,而是洪水和野獸。怎麼辦?高築牆。此外別無他法,放眼中國古城,無一例外都有城牆。雅典和羅馬,卻沒有。因為,雅典和羅馬有天然高地可憑藉。

斯里蘭卡有一個著名景點,叫獅子岩,高約兩百多米,就是一塊孤零零的巨石,凸起在茫茫林海之中,和澳大利亞的艾爾斯巨石一樣。不同在於,獅子岩周邊,不是沙漠,而是茂密的森林;最大的不同在於,獅子岩之上有一座城堡。城堡里,有國王的寢宮、議事廳、宴會廳和蓄水池,規模之大,令人嘆為觀止。蓄水池,是人工開鑿的,儲存的雨水可以供宮中一年所需;當水位高過水池時,溢流的水,由山頂流向山腳的花園,在高低錯落、大小不一的出水口,形成流泉和飛瀑,煞是好看。

看了獅子岩,同行的一位仁兄說:這人真傻,在山頂上修城堡,不是找死嗎?人家把你一圍,你往哪兒跑啊!馬謖就是不聽諸葛亮的勸告,非在山頂上紮營,不是送了命了嗎?哎,沒看過三國啊。

果真如此的話,雅典衛城、羅馬七丘,作何解釋?德國之新天鵝堡,以及歐洲境內數以萬計的中世紀城堡,為何都修築在高山之巔,他們不怕嗎?

人同此心,心同一理。在相同的自然環境下,解決相同的問題,人所能想到的方法,也是相同的。獅子岩、新天鵝堡、雅典衛城和羅馬七丘,可證。可是,對黃河流域和華北大平原的中國先民來說,去哪兒找一塊「獅子岩」啊?唯一的辦法,是築城牆。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最初的城牆,是為了抵禦洪水和野獸,但是,當人口日繁、大片的土地被開墾成農田,作為野獸藏身之地的森林和草原,日益萎縮之後,野獸不再是人類最大的威脅,取而代之的是來自北方的邊患。

北京處在半乾旱的蒙古高原向華北平原過渡的要衝,一邊是富庶的華北平原,另一邊,是風吹草低見豺狼的蒙古草原。蒙古高原的游牧部族,一旦年景不好,就要南下搶糧。所以,北京要為都城,先築城牆。不管是第一個在此建都的金人,還是其後的蒙古人,以及定都北京的朱棣,都一而再、再而三地高築牆。

為了防禦,城牆自然是越多越好,因此,北京城牆之北,還有八達嶺長城;向內,還有皇城。環環相套,拱衛皇城。北京城,就像一張大餅一樣,越攤越大。餅越大,由外而內的距離越遠,處於中心位置的帝王,就越安全。也是為了防禦和安全之故,北京的環線是發達和暢通的;徑向道路,卻天塹重重,每一個環線,就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進一步,勢如登天。北京今日之擁堵,也受制於北京古城之架構,進不去,也出不來,二環、三環、四環乃至五環,像一道道壕溝阻斷了北京城徑向之交通。

與北京不同,羅馬城沒有城牆,不止如此,為了在羅馬遇到攻擊時,援兵能快速增援,還以羅馬為中心,修建了覆蓋整個羅馬帝國的古代高速公路——「條條道路通羅馬」,絕非虛言,而是一個羅馬帝國的傳奇故事。

日本著名女作家鹽野七生在其15卷本巨著《羅馬人的故事——條條道路通羅馬》一書中,詳細描述了羅馬道路的網路、技術、維護和運營。從公元前3世紀、也就是秦始皇修長城之時,直到公元2世紀,5百年間,羅馬人鋪設的道路總長達到8萬公里,如果加上支線,則長達15萬公里。覆蓋了環地中海的整個羅馬帝國,西到英倫三島,東至大馬士革和耶路撒冷,南達地中海南岸和撒哈拉沙漠北緣,北抵萊茵河,使地中海真正成了羅馬帝國的內湖,而羅馬帝國的臣民,盡可以在羅馬大道上暢行無阻。

為此,公元2世紀的希臘哲學家艾利斯泰迪斯由衷地讚歎:荷馬曾經說,地球屬於每一個人。羅馬人把詩人的夢想變成了現實。羅馬人測量並記錄下了納入你們保護之下的所有土地。你們在河流上架設了橋樑,在平原甚至山區鋪設了大道。無論居住在帝國何處,完善的設施讓人們的往來變得異常容易。為了帝國全域的安全,你們建起了防禦體系。為了不同人種、不同民族的人們和諧地生活在一起,你們完善了法律,你們羅馬人讓羅馬公民之外的人們懂得了在有序穩定的社會裡生活的重要性。

希臘人是驕傲的,因為,他們曾經是地中海的霸主和羅馬人的老師,可是,當他們看到羅馬人建設的道路網時,也不由得衷心讚賞。

不能不說萬里長城,和羅馬道路,都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然而,此一時彼一時也,2000年後,羅馬人修的道路還在使用。這時,我們自然地想到,中國的長城除了收門票之外,還有用沒有?北京的城牆,除了被拆毀,還能如何?不拆,北京就是一座瓮城和死城。瓮中可養鱉,卻不能住人。幾乎密不透風的城牆,是與現代社會開放、交流、融合的精神格格不入的。

中國人築牆,於是,有了萬里長城和北京城牆;羅馬人修路,「條條道路通羅馬」。在抵禦外敵入侵的策略選擇上,中國人重守,羅馬人尚攻。孰優孰劣,頗難定論。因為,兩大帝國都曾經在北方蠻族的鐵蹄下,城破國滅。或許,中西結合,亦攻亦守,才是不敗之道。就像一隻端坐蛛網中心的蜘蛛,不能只有環線,也不能只有徑線,經緯交織,才能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留洋派 的精彩文章:

美國大學為什麼不評「三好學生」?

TAG:留洋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