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價值過億的鬥彩地攤上是找不到的

價值過億的鬥彩地攤上是找不到的

鬥彩又稱逗彩,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創燒於明朝宣德年間,明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推崇,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

鬥彩是預先在高溫(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塗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後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800°C)烘烤而成。鬥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

據歷史文獻記載,鬥彩始於明宣德,但實物罕見。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推崇,明清

價值過億的鬥彩地攤上是找不到的

鬥彩瓷器 文獻中也稱之為成"窯彩"或 "青花間裝五色"。傳世成化鬥彩瓷器圖案繪畫簡練,內容主要是花鳥、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繪圖案的輪廓線,罩釉高溫燒成後,再在釉上按圖案的不同部位,根據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種,最後入彩爐低溫燒成。按照專家陳萬里先生的意見,成化鬥彩又可以分為點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幾種。成化鬥彩除個別的大碗外,多數造型小巧別緻,有盅式杯、雞缸杯、小把杯等。還有一種繪有海馬或團花的蓋罐,底有一青花"萬"字。

摺疊清朝

清朝鬥彩瓷器的產量要大於明朝成化時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窯也有不少精品堪與成化鬥彩媲美,而且出現了較大的器型。總的來看,清朝盛世的鬥彩瓷器大多數繪畫精工,改變了成彩 "葉無反側"、"四季單衣" 的弱點,圖案性更強,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飄逸的風采。康、雍、乾官窯都有一些仿成化鬥彩產品,

特別是雍正時期己能有把握地仿燒出成化鬥彩,但這些仿品大都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數寄託成化款。對這些器物要從胎、釉、彩繪等兒個方面仔細辨別。另外雍正時期還燒成了粉彩鬥彩,使鬥彩瓷器更加華貴。乾隆以後,鬥彩仍在生產,圖案內容多為花草,且多團花,延續了清朝盛世時期的風格,但筆法日漸草率。

清代,朗士寧等人將西洋畫技法帶到中國,自康熙朝始,內務府及養心殿造辦處將其大量融入陶瓷工藝,以油畫技法為基礎的琺琅彩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發晶釉面,則以西洋硬筆畫技法為基礎,精到細膩的筆法,糅合彩瓷工藝特有的渲染效果,輔以粉彩的寫意,呈現出疏密有致、剛柔相濟之狀。而琺琅所獨有的色彩凝練更起到了畫龍點睛之效。

三種不同風格的工藝,反差強烈卻又渾然一體、風格迥異卻能相互提攜,爭奇鬥豔中構成一幅情趣盎然的生動畫面,故名:逗彩

大英博物館成化鬥彩

成化鬥彩之所以能夠成為傳世的極品,與成化皇帝的特點、性格、環境和喜好精巧細膩之物是分不開的,充分體現了成化皇帝與當時的制瓷有著密切的關聯。成化鬥彩的成就,是成化御窯的藝人們用聰明的智慧和勤奮的汗水為中華民族作出的傑出貢獻。成化鬥彩還有許多值得我們更深層次研究的內容,以進一步提升對成化鬥彩的認識。

價值過億的鬥彩地攤上是找不到的

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藏

嘉靖時白瓷色偏灰黃,奼紫色偏灰黑,黃彩帶微紅,較多雜質,青花色濃暗偏灰,比如成化青花發色淡雅,成化青花線條結合處的針孔整齊有序,而嘉靖時的針孔就大小深淺不一了。嘉靖時期無特意仿造成化鬥彩之作品,到萬曆時因萬曆帝的揮霍無度並喜好奇珍異寶,自成化鬥彩雞缸杯價值十萬錢起,仿品開始泛濫成災,特別是鬥彩雞缸杯,天字罐和當時曾在雞缸杯之上的鬥彩葡萄把杯仿品特多!但這些仿品都不能與成化鬥彩相提並論!其白釉色泛灰黃,青花發色灰暗,筆調僵硬細弱紅彩色濃帶黑,葡萄奼紫為一的而無留下四顆不上釉而無生熟之分,清三代仿品更多,當數雍乾二朝官仿最好,然而還是留下不少破綻,如用彩片濃偏厚,口沿過度打磨,胎壁偏厚,色彩過渡不自然。畫風拘謹生硬,釉色過白,青花發色偏濃。到了晚清民國的仿品,其差距就更大了,而現在的那些仿品就更加不堪入目了!當然了,如果手中無真品卻也是無所適從,特別是對那些高仿品來說。

一、在胎土方面。由於成化年間的鬥彩早於雍正年間的琺琅彩,因而到了雍正年間,優質的胎土早已被用盡,所以僅從胎土上面來看,鬥彩略高於琺琅彩的質量。通過對比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成華鬥彩胎土的顯露部分色澤非常純白而且油潤。而雍正琺琅彩雖然繪製工藝到達了頂峰,也沒法彌補「先天不足」的劣勢。

價值過億的鬥彩地攤上是找不到的

二、彩料方面。鬥彩與琺琅彩所繪製的圖案均突出胎體表面,但是仔細比較會發現鬥彩略低於琺琅彩。

價值過億的鬥彩地攤上是找不到的

三、紋飾方面。雖然都是宮廷御做,所繪圖案都經過皇帝批准,畫師都為宮廷御用畫師。但是成化年間的鬥彩,其繪畫圖案均為宮廷畫師親自創作,其線條生動流暢,筆法活潑。而雍正年間的琺琅彩圖案,有很大一部分並非宮廷畫家的「原創」,而是市面上其他精品畫作經皇帝批准之後繪製於瓷器之上的,相比而言,雖然筆法依舊老練、準確,卻缺乏了鬥彩瓷器上團的自由之風,略顯獃滯。

價值過億的鬥彩地攤上是找不到的

價值過億的鬥彩地攤上是找不到的

價值過億的鬥彩地攤上是找不到的

價值過億的鬥彩地攤上是找不到的

在我國曆來就有琺琅第一,鬥彩第二的說法。客觀的來講,雖然鬥彩在胎土方面優於琺琅彩,但是經過了三百年的歷史演進,我國在制瓷工藝之上發生了極大的進步,無論是製作技藝,還是彩料豐富方面琺琅彩均高於鬥彩,琺琅彩雄踞瓷器之首當之無愧。雖然如此,但是鬥彩依然在我國瓷器中佔有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創造性的燒制方法為後世瓷器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價值過億的鬥彩地攤上是找不到的

景德鎮出土青花雞缸杯.

辨款識,成化款肥明代成化年間官窯瓷器款識有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兩種,不見「成化年制」款,且只有楷書款,不見篆書款。成化官窯瓷器年款主要體式為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款圍以青花雙重圓圈或雙重方框,也有極個別無邊欄的。落款位置多在器物外底。另見有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橫書的六字楷款,落在盤類的口邊或高足杯的的足內沿,另成化彩瓷均屬青花款。特點是字體深沉,無漂浮感。筆法蒼勁有力,中鋒運筆,筆道粗,字體肥,故有「成化款肥」的說法。字體並不嚴謹規範,似為兒童所書,透著稚拙之氣,成化官窯款識的藍本似出自一人之手,也為歷代仿寫所不及。已故古陶瓷鑒定家孫瀛洲先生總結成化款識,作有歌訣「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頭,制字衣橫少越刀。明日窄平年應悟,成字三點頭肩腰。」就是說款識中的「大」字的第二筆上端有尖有圓,出頭並不很高;「成」字第五筆的撇直而生硬;「化」字左邊單人旁和右邊「匕」上端幾乎持平;「制」字中下半部分的「衣」字一橫一般不越過右方的立刀;「明」字左邊的「日」多是上窄下寬或上下相同;「成」字最後一筆的一點,有的點在橫以上,有的點在與橫持平部位,有的點在橫以下,但以點在與橫持平部位多見;另還有個別「成」字沒有一點。「天」字款只見於成化鬥彩罐上,落款位置在器物外底。已故古陶瓷鑒定家孫瀛洲先生總結「天」字款,作有歌訣為「天字無欄卻為官,字沉雲濛在下邊。康雍乾仿雖技巧,字浮雲淡往上翻。」是說成化時期有一種官窯鬥彩罐,外底書寫一「天」字,字外無邊欄;因釉質肥厚,青花書寫「天」字不是很清晰,有雲遮霧障若隱若現的感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均仿燒過天字罐,仿款字體較成化時顯得漂浮。

價值過億的鬥彩地攤上是找不到的

價值過億的鬥彩地攤上是找不到的

耿寶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鑒定》一書中對成化白釉綠彩是這樣描述的:常見的多為弘治、正德器,成化器少見。從已發現的綠彩龍紋盤、碗之類來看,此品種應始燒於宣德時期。成化時的刻龍填綠彩色淺淡,微閃黃色,透明度強,所繪龍紋線條纖細,舒展自然,有些器物還暗刻海水和龍紋。在這裡耿老是不會把黑彩勾勒輪廓,綠彩填塗這麼重要的鑒定依據忽略不寫的。《明清瓷器鑒定》中明確黑彩是在成化以後的弘治出現的,「繼成化以後,弘治官窯也產生這一品種(五彩),造型以盤碗為主。所用彩色有紅、綠、赭、黑、孔雀綠等。」這裡,第一次出現黑彩是在弘治朝的五彩上。

價值過億的鬥彩地攤上是找不到的

微觀開片

一、鬥彩仿品的歷代足跡

成化鬥彩起源於宣德,成名於成化。

1984年在西藏日喀則薩迦寺發現宣德鬥彩蓮塘碗一對,後又在珠山遺址又出土過同類瓷片。原以為鬥彩是成化年創燒,事實是在宣德青花五彩基礎上創新發展的,成化年加以全方位完善提升、增加品種並作為燒造重點,由此成名。成化鬥彩名氣大增後,幾代王朝都有仿製。從國內外博物館、歷次拍賣記錄及市場上見到的器物來看,歸納起來大體上(不是絕對的)有7個朝代或時期仿製過成化鬥彩。

1、嘉靖朝

明弘治朝沒燒過鬥彩,到正德、嘉靖朝開始按成化圖案和技術再燒鬥彩。

由於成化本年的鬥彩瓷器留傳極少,早在明嘉靖、萬曆時就很名貴了。因此,從明嘉靖開始,仿製品就持續不斷。正德鬥彩雖有傳世,但數量更少,僅碗、三足洗數件,以纏枝靈芝紋為典型。嘉靖青花五彩興起也是燒造的重點之一,鬥彩的生產只是少量。

價值過億的鬥彩地攤上是找不到的

明嘉靖 鬥彩嬰戲紋盃(佳士得2005年拍品)

嘉靖鬥彩秞面偏灰黃,奼紫色偏灰黑,黃彩帶微紅,雜質略多,成化青花發色淡雅,嘉靖青花發色濃暗偏灰,在色澤等方面也不能與成化相比。

2、萬曆朝

萬曆帝非常喜歡奇珍異寶,由於雞缸杯的名貴,萬曆時仿燒,自成化鬥彩雞缸杯價值十萬錢起,仿品開始泛濫,特別是鬥彩雞缸杯,天字罐、鬥彩葡萄杯等仿品很多!但這些仿品都不能與成化鬥彩相提並論!主要是釉色呈灰黃、青花發色灰暗、筆調僵硬、細弱,紅彩色濃帶黑。色彩的成分也明顯減少,關鍵是成化使用的「奼紫」在以後各朝仿品上都沒有出現,原因是彩料配方失傳根本仿不出來。萬曆鬥彩基本沒有任何創新,傳世多為仿成化的製品。但由於胎釉淘洗精細度不同以及器物製作、燒成上的細微變化,都不可避免地留有本朝特徵。如嬰戲圖小杯,咋看亂真,細看其口較真品微撇,整體造型不如真品秀美,色彩也不如真品柔麗。

價值過億的鬥彩地攤上是找不到的

明萬曆 鬥彩八吉祥靈芝紋盌(蘇富比2006年拍品)

3、清朝康、雍、乾三代

進入清代,各朝多有仿製,尤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仿品的最多,工藝各有千秋,個別作品已具很高的水平,但還達不到亂真的程度。

價值過億的鬥彩地攤上是找不到的

這三朝期間的鬥彩器不僅數量多而且工藝精、質量高,出現了繼明成化之後又一個生產鬥彩器的高潮。這一時期的鬥彩作品分成了兩大類:一為仿成化鬥彩的製品,另一類為清代創新的產品。

其特點是:

①、康、雍、乾仿成化鬥彩,在材料、器型、紋樣、色彩等方面,均已達到很高的水準,特別是雍正的仿品非常接近成化鬥彩。遺憾的是仿品無論如何逼真,但都帶有時代烙印。清官窯由於建立了嚴格的燒造管理體系和分工明確的技術流程,因此,從選料到胎、釉制的作都極為精良,紋樣繪畫工整有餘,器型過為規整,燒成溫度高,因此仿品沒有成化器典雅、柔和、自然的味道。

②、康熙朝的鬥彩在彩繪技法上基本上承襲了成化鬥彩的風格,紋樣採用平塗勾勒,紋繪色彩略微超過釉下青花的邊紋。但在色彩運用和施彩工藝上還是有明顯的本朝特徵。康熙仿品的款識除書寫「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楷書款之外,多仿寫「大明成化年制」青花楷書款;款識尚較逼真,但其布局佔滿杯的底面,字體線條稍粗,青花色澤也稍重。此外,康熙的彩料不如成化的純凈,所以畫面中的彩飾有極小的顆粒,這不僅是鑒別康熙仿成化鬥彩的要點,也是康熙鬥彩瓷的特點。

價值過億的鬥彩地攤上是找不到的

康熙朝在生產傳統鬥彩的同對,又創燒出了黃地、灑藍地等鬥彩器,從而使康熙鬥彩瓷器的種類更加豐富多樣。這類器型以盤、碗、杯、筆筒、壁瓶為多,個別也有稍大的多角形花盆、長腹蓋罐、簽式碗、方盒等製品,紋樣也以康熙朝流行的龍鳳、蓮池鴛鴦、纏枝桃、雛雞牡丹、過枝鳳、花卉果樹、攜琴訪友等為典型。

③、雍正朝是清代鬥彩瓷器燒制最成功的時期,其器物從紋樣布局到色彩的配合,以及填彩的工整程度均比康熙朝進步。其成就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在傳統的鬥彩呈色中增加了金紅,並在鬥彩中融入了粉彩的技法,不僅增加了色彩,而且打破了成化鬥彩一件衣、花朵無陰陽向背的特點;第二是雍正鬥彩繪畫較以往的更為精細,釉上的各種色彩都準確無誤地填於紋樣輪廓線內。

價值過億的鬥彩地攤上是找不到的

雍正朝鬥彩的形制也非常豐富,所見器物有兩類,小部分是成化鬥彩的仿品,如天字罐、雞缸杯、馬蹄杯等,主流是當時流行的造型,如盤、碗、杯、碟、燈座、長方花盆、提梁壺、菊瓣形尊、天球瓶、如意耳蒜頭瓶等。圖案以花鳥、竹、鳳、瓜果、松鹿、芭蕉、梅雀、龍紋、暗八仙等為典型。

價值過億的鬥彩地攤上是找不到的

④、乾隆朝的鬥彩風格是:器型多、裝飾華麗、色彩絢麗繽紛。典型特點是:官窯多;在製作方法上,除傳統鬥彩外,還創做出「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相結合」;「釉下青花與釉上粉彩相結合」的兩種新工藝,這種鬥彩與其他品種組合裝飾是前所末有的,是一種大膽的創新。而以青花和粉彩相結合為多,器型主要是盤、碗、瓶、罐、高足碗、花觚、盒等。由於多數是官窯,因此圖案花紋還是脫離不了纏枝蓮、雲蝠、八吉祥、暗八仙、團花、歲寒三友、鳳凰牡丹等。有很多器物是專為宮廷慶壽定製的,因此壽字盤、碗較多。傳世鬥彩的各種器型也比較齊全,特別是高達50至70厘米的大型鬥彩器尤為流行。除此之外,金彩在乾隆鬥彩中也廣為運用,金彩的流行.使乾隆鬥彩顯得更加富麗堂皇。器型主要是盤、碗、瓶、罐、高足碗、花觚、盒等,乾隆官窯鬥彩紋樣大多是按朝廷送來的樣稿或聖旨設計的。

價值過億的鬥彩地攤上是找不到的

清代仿成化鬥彩作品與成化鬥彩的主要區別在於:成化鬥彩的繪畫神韻不是一般工匠所為,沒有很深的藝術造詣和紮實的繪畫基礎,是不可能達到這種神韻,何況還有很多只能意會的東西,更重要的一點是成化獨有的「童體老功」的款識及彩料發色的色差、質感和如脂似玉釉色等。這些都是清代仿品所不具備的,而且做工過於規整。乾隆以後,鬥彩瓷器的生產雖然始終未停止,但製作工藝日趨衰退,圖案工整呆板,缺少變化。

4、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的鬥彩仿品在質量上,與清朝早期的差距就更大了,在畫工、色彩、神韻等方面都無法與成化鬥彩相語。

5、現代仿品

現代景德鎮的鬥彩仿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極少數能夠仿品出較高水平的鬥彩瓷。二是非常低俗的鬥彩瓷。

二、仿品的市場價值

嘉靖,萬曆仿成化鬥彩,有的水平十分接近,只是在彩料及款識上有所區別,其價雖不及成化鬥彩高,但仍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一般也要幾十萬,近百萬元人民幣。

清三代仿成化器,特別是康熙、雍正朝的做工精細,仿得比較到位,雖是仿品,但也是精細之作,也具有很高的收藏與經濟價值,其價位也在幾十萬至百萬以上人民幣,而且很少面世。2006年12月13日,一隻清雍正鬥彩雞缸杯在廈門心和秋季古玩藝術品拍賣會上以150萬成交。

近代仿品鋪天蓋地,但好的仿品也有一定的收藏價值,目前能值幾千甚至上萬元左右。工藝粗糙,畫工一般,只值幾十元到近百元,沒有收藏價值。

三、收藏成化鬥彩的真確方法

鑒於成化鬥彩的名貴與奇缺,從成化朝傳世下來的鬥彩是鳳毛麟角。從目前市場來看,能夠收藏到真正成化本年鬥彩瓷器的概率幾乎為零。各朝代傳世的仿品也極少,即便有也是天價。

瓷器真偽鑒定的核心是:「知真才能辯假」。沒有上過真品手的初學者,光憑書本上的知識就判斷真假,是不可能的更是對自己的不負責。

鬥彩這個名稱,明代的文獻里未見記載。從明清文獻典籍看,最早應用"鬥彩"這個名稱的,是大約成書於十八世紀的《南窯筆記》。由於此書作者不詳,有學者認為成書於雍正年間,也有學者認為當在乾隆之後。不過從清宮檔案上看,雍正年間稱成化鬥彩仍沿用"成窯五彩"之名。在明朝的一些書籍中,如《野獲編》、《博物要覽》、《敝帚軒剩語》、《清秘藏》、《長物志》等,只以"五彩"或"青花間裝五色"稱之。而明朝人所說的"五彩"和現代研究者所認定的"五彩"並不完全一致。

對"鬥彩"一詞,通常的理解是以釉下青花為輪廓,釉上填以彩色,燒成後遂有釉下彩與釉上彩斗妍斗美之態勢,故稱"鬥彩"。但也有其它理解。有人認為"鬥彩"應為"豆彩",因為綠色如豆青。有人認為"鬥彩"應為"逗彩"因為釉下與釉上彩似在相互逗趣。有人認為"斗"是江西土話,是"湊合"的意思,應寫作"兜"。《南窯筆記》的作者有自己的理解與表述。他說道:"成、正、嘉、萬俱有鬥彩、五彩、填彩三種。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日鬥彩。填(彩)者,青料雙鉤花鳥、人物之類於坯胎,成後復入彩爐,填入五色,名日填彩。五彩,則素瓷純用彩料畫填出者是也。"他的分類邏輯實際是依據兩大要素。一是從色料構成角度,以有否青料(即青花)將五彩與鬥彩、填彩區分開。二是從技術方法角度,以是否"雙鉤"法將鬥彩與填彩區分開。

近幾年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成化鬥彩瓷呢?主要是成化鬥彩的名氣大、價值高,而真正懂成化瓷的人又很少,對那些功底不深的瓷器愛好者好騙,作假者容易得手。因此,收藏成化瓷器一定要理性,要找真正的專家或業內人士幫忙,認真向他們學習鑒定古代陶瓷的精髓,千萬不要聽故事,市場上凡是遇到低價出售的成化瓷基本上都是假的,掏寶撿漏得到一件成化鬥彩的時代早已經不存在了,請收藏愛好者在收藏過程中千萬要小心,否則就要付出不必要的「學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