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現在到過去,從河道到巴扎

從現在到過去,從河道到巴扎

酒店旁,晨曦中的和田市區內的「玉石街」

玉龍喀什河閘口上遊河流階地上仍然在採挖玉石

閘口附近采玉人集散的小集市

會有不少玉石小販子跟隨遊人兜售玉石,這樣小塊的比較多

河流中水道需要保護的地方不允許採挖,仍然保持原來的平靜

如果注意觀察,會發現,這條河流里的石頭非常圓,而且大多數是堅硬的花崗岩,堅硬的花崗岩被滾磨成了這樣的形態,可見河流的水動力之大,俄羅斯探險家殞命玉龍喀什河恐怕就是沒有預料到這條河流的力量。

有一位詩人寫道:

玉龍喀什河養育了一河累累巨石。那些從昆崙山中走出的石頭,豐肥而溫順,最強烈的個性用最大的沉默表現出。這不是普通的石頭,這些貌似尋常的石頭裡,有石頭中的隱者,有石頭中最優秀的分子,有石頭中的王。他們高貴沉穩,不事喧嘩,以石頭的面目,述說著最不可言傳的堂奧。

玉龍喀什河的一川巨石,至今回想起來仍令人心驚。那些被洪水裹挾集中在河道里的累累頑石,像是戰爭炮火耕耘後留下的屍體,沉重而寧寂,這些來自昆崙山的子嗣,最優秀的部分便是玉石。

這些滾圓的石頭,有一天也會成為資源吧...

鏟車還在轟隆隆地工作,河流的沉積物主要是砂石,很鬆散

烈日下玉農在奮力翻動石頭,有不少人在這個過程中受傷,07年左右,這些協助挖掘機工作的小夥子的工資大概4-500元每月,獎金是找到玉石價值的10%。

哇!!有一塊,上前一瞧,空歡喜

我們同行的有60人,圍觀五輛挖掘機一上午,均一無所獲,十台機器有九台是賠錢的,有某某人說和田維族人采玉是沒有成本的,真是無稽之談

遠處,還有不少河灘沒有開挖

一些已經挖過的地段,仍有人工作,看遠處的綠皮車,有專門的加油車上門服務

河裡的石頭沒有什麼皮色,石頭是比玉更容易著色的,這與市面上玉石多數有皮色完全不相符。

這是一塊肉紅色的花崗岩,不要當什麼「桃花玉」忽悠了

一塊有皮色的石頭??

一塊有梅花狀斑點的褐紅色的石頭,收藏了

采玉人生活的地窩子,相當的艱苦

累了,就地而眠

有一定的後勤保障

有人說和田玉染色只是在表面,看看這個,有四五毫米深了,其實深或者淺只

是時間和功夫的問題,開窗子的一定要注意了...

這塊有巴掌大的白玉,肉質如何?口水...

籽料沒有水線?看看這條,不要太明顯

看得出染色了么?

新疆岫玉,過去也叫它崑崙玉...

市場上有人在交易山料,人們忙著討價還價、過磅。煞有介事的,這也是一個套。

這堆所謂的「山料」,壓根兒就不是玉石,其實叫「水鎂石」!

青花墨玉中傳說的「美人鬢「,很是細膩的料子

78歲的老大爺,真誠地推銷一塊戈壁料。

說到這裡,要提醒大家,應該尊重賣玉的老鄉。對於遊客來說一個玩笑,對於老鄉來說,那是生計。內地許多玉友到了新疆很可能因為不尊重交易規則而給自己惹麻煩...

7歲小姑娘,與玉生緣的命運...

糖白玉滾磨後的「山流水」...

山料滾磨的「籽料」

「刀背」狀的稜線,是砂輪磨光料的一般特徵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殊勝和善和田玉 的精彩文章:

四個標準看玉牌

TAG:殊勝和善和田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