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南京一日游-雨花台-中山陵-總統府-夫子廟-秦淮河

南京一日游-雨花台-中山陵-總統府-夫子廟-秦淮河

雨花颱風景區又名雨花颱風景名勝區,亦簡稱雨花台。位於南京市中華門外1公里處,面積為153.7公頃,綠地覆蓋率達90%以上。是以自然山林為依託,以紅色旅遊為主體,融和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全國獨具特色的紀念性風景名勝區。

雨花颱風景區有雨花閣、甘露井、甘露井亭、二忠祠、乾隆御碑亭、李傑墓、明太監義會碑、楊邦乂剖心處、方孝孺墓、木末亭、辛亥革命人馬合冢、木樨苑、曦園、怡苑、梅崗、雨花石博物館、江蘇省國家安全教育展覽館等20餘處名勝古迹和樓台亭閣館。

雨花台是一座松柏環抱的秀麗山崗,高約100 米、長約3.5公里,頂部呈平台狀,由2個緊緊相依的山崗組成:東崗名為梅崗,中崗也稱鳳台崗。歷史上曾將延伸至安德門外的西崗,與前兩個山崗合稱聚寶山,明朝的南京南門──聚寶門(今中華門),即由此山而得名(西崗即為石子崗)。雨花台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烈士殉難處,在這裡遇難的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達10萬之多。

雨花石是這裡的特色,但現在,它並不產於這裡。 雨花台烈士陵園是雨花颱風景區的主要功能區,六朝雨花凝天地神韻,一部青史鑄千秋聖台。

相傳南朝梁天監六年(507 年),金陵城南門外高座寺的雲光法師常在石子崗上設壇說法,說得生動絕妙,感動了佛祖,天上竟落花如雨。唐朝時根據這一傳說將石子崗改名為雨花台。

高座寺內有清泉二眼,名永寧泉,其水質清洌,飲之甘甜。南宋詩人陸遊品其泉水後,稱之為「二泉」,二泉至今水雖枯,但古之盛名猶存。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面積8萬餘平方米。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6年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中山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鐘山風景區內,前臨平川,背擁青嶂,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築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從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築之精華,莊嚴簡樸,別創新格。

中山陵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均取得極好的效果,音樂台、光華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經樓、行健亭、永豐社、永慕廬、中山書院等建築眾星捧月般環繞在陵墓周圍,構成中山陵景區的主要景觀,色調和諧統一更增強了莊嚴的氣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偉的氣勢,且均為建築名家之傑作,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

南京總統府位於南京市玄武區長江路292號,是中國近代建築遺存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築群,也是南京民國建築的主要代表之一,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遺址,現已闢為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

南京總統府建築群佔地面積約為5萬餘平方米,既有中國古代傳統的江南園林,也有近代西風東漸時期的建築遺存,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其歷史可追溯到明初的歸德侯府和漢王府,清代被闢為江寧織造署、兩江總督署等,清康熙乾隆南巡均以此為行宮。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後,在此基礎上擴建為天王府。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此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闢為大總統府,後來又為南京國民政府總統府。

南京總統府自近代以來,多次成為中國政治軍事的中樞、重大事件的策源地,中國一系列重大事件或在這裡發生,或與這裡密切相關,一些重要人物都在此活動過,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明朝初年,今總統府為當時德侯府和漢王府。清軍入關後,明漢王府舊址被闢為江寧織造署、江南總督署、兩江總督署,清康熙、乾隆下江南時均以此為「行宮」。康熙六下江南,四次居住在當年的江寧織造府,因此就把江寧織造府所在地稱為大行宮,並沿用至今。

清咸豐三年(1853年)3月29日,太平軍佔領南京,定都天京,建立太平天國政權。暫住藩習衙署,不久後開始修繕兩江總督署,5月開始在原兩江總督署的基礎上修建天王宮(今天王府),隨即以原兩江總督署為中心,擴建為天王府。至11月,不慎失火,夷為平地。

南京總統府除中軸線外,東西兩側還各有三四條自成一體的小軸線。總統府建築群經歷六朝、明、清、太平天國和民國等歷史時期,最終奠定建築群現今的基本格局,在一次又一次擴建、改建、重建過程中,先後產生了大小共八條軸線。

秦淮河,中國長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稱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唐以後改稱秦淮。秦淮河有南北兩源,北源句容河發源於句容市寶華山南麓,南源溧水河發源於南京市溧水區東廬山,兩河在南京市江寧區方山埭西北村匯合成秦淮河幹流,繞過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門上坊門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城,由東向西橫貫市區,南部從西水關流出,注入長江。

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內,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區性河流, 歷史上,其航運、灌溉作用,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歷史上極富盛名,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秦淮河,古名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相傳秦始皇東巡會稽過秣陵,以此地有「王氣」,下令在今南京市區東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帶,鑿晰連崗,導龍藏浦北入長江以破之,到唐代,根據這一傳說,改稱秦淮

後人指出:,實是。 唐杜牧《泊秦淮》詩行世後,秦淮河之名始盛於天下。李白《留別金陵諸公》詩中,也有「六代更霸王,遺迹見都城。

至今秦淮間,禮樂秀群英」的詩句,出現了「秦淮」河名。 對此河之來歷,《六朝事迹編類》載:「淮水……分派屈曲,不類人工,疑非始皇所開」,經地質、考古學者證實,秦淮河屬自然河道,非人工所烎。但其中某些地段為人工所開鑿,仍不能排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影追蹤者 的精彩文章:

美國男子打飛的上下班,需奔波近千里,他說為了家人值得

TAG:光影追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