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叢飛:他資助183名貧困兒童,負債17萬,胃癌晚期,卻接到這樣一個電話

叢飛:他資助183名貧困兒童,負債17萬,胃癌晚期,卻接到這樣一個電話


點擊上方 

藍字

   

關注





— 

回復 晚安 送你一個特別推送

 




 


 



12年前的今天(4月20日),叢飛病逝,年僅37歲。短暫的一生中,他做慈善長達11年,累計捐款300多萬,資助183名貧困學生。然而,為什麼所有這些,換來的卻是

巨大的質疑?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薺麥青青


洞燭幽微,發掘名人世界的人性之光。





「我叫

叢飛

,來自深圳,義工編碼是2478。」




生前,他走南闖北,去各地演出,但與歌手的耀眼光環相比,他更中意自己作為一個普通「義工」的身份。





叢飛



作為歌手,他是舞台上萬眾矚目的焦點;作為義工,他是183個孩子的「父親」。




他雖然不是「撈金」撈到手軟的大明星,但多年的演出,收入不菲,本可以生活優渥,卻散盡家財,去資助那些瀕臨失學的孩子們,以致最後債台高築,甚至重病住院時,竟拿不出聊度難關的活命錢。




住院期間的叢飛與妻子女兒






· 

01

 ·



叢飛,原名張崇,1969年10月出生於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自幼家境貧困。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叢飛初中未畢業便輟學,為含辛茹苦的父母做幫手。




但因為擁有一把天賦異稟的好嗓子,讓他從小便在心底埋下了音樂夢想的種子。於是歷盡艱難,四下拜師學藝,最終考上瀋陽音樂學院聲樂系,後被著名歌唱家郭頌收為「關門弟子」。





叢飛

左一

和老師

郭頌(右

)合照




1992年,叢飛隻身闖蕩深圳。深圳,這座快速發展的城市可以兼容並包,也帶著巨大的排他性。或天堂,或地獄,不僅在於你的生存能力,也在於機遇。




最初,叢飛在深圳舉步維艱,「睡在橋洞里,吃人家剩下的盒飯」。為了糊口,叢飛先後當過搬運工和洗碗工,很多苦活、臟活也都做過。




有一次,勞累過度的叢飛由於體力不支,暈倒在草地上。醒來後,他把原名「張崇」改為「叢飛」,立志要「從草叢中起飛」。




但對於一個有藝術夢想的人而言,最窘迫的並非物質上的貧瘠,而是機遇上的匱乏。




他急需一場演出的機會。這個願望不久便在一個朋友的幫助下得以實現。




可惜見錢眼開的朋友捲款逃跑,使叢飛重新陷入窮困潦倒的境地。




如果用單一突顯的語句來評價叢飛,那他必然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舞台上的叢飛




他不但不恨這個朋友,還感激對方帶給自己第一次上台表演的機會。




然而,也就是這份感恩之心,讓叢飛走上了一條與眾不同的人生道路。




1994年,叢飛參加了一場在四川成都舉行的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的慈善義演,當時觀眾席上坐著幾百名因貧困而輟學的孩子。




他們茫然而無助的眼神,令從小就在「苦水」里泡大的叢飛感同身受。




讀書,應該是讓他們擺脫貧困,走出「原生態」環境,改寫命運的唯一途徑。




然而,這條路,也被貧窮「冰封」。




他當場捐出了所帶的全部現金2400元。




慈善之路從此一發不可收,叢飛十幾年如一日地堅守,直到生命的終點。









· 

02

 ·



叢飛家裡有一個保險柜,裡面不是現金或貴重物品,而是他資助的100多個孩子寫給他的信和孩子們的照片。




這些信和照片,經常被他拿出來欣賞,看著他們彙報著自己成長路上的每一點進步,看著他們在陽光下天真爛漫的笑臉,他的內心便獲得了一種巨大的慰藉。





叢飛與他資助的孩子們




然而,令人想像不到的是,叢飛和妻女住在一間58平方米的房子里,家裡唯一值錢的就是一架舊鋼琴。




叢飛的父母去深圳看他時,看到兒子破陋不堪的蝸居,內心無比酸楚:他們知道兒子演出掙的錢不少,但舉目四顧,卻發現幾乎沒有值錢的家當,衣櫃關不了門,沙發坐上去吱吱響。




收入和現實的巨大反差,令父母非常費解,他們渴望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但叢飛卻避而不談。




有一天,銀行寄來了催交購房貸款的賬單,叢飛不得不道出了實情:「我資助著100多個失學孩子,沒錢交貸款了。」




父母心疼至極:「這孩子怎麼就不知道為自己想一想呢?」




也許叢飛根本沒有時間去想,因為他得緊鑼密鼓地演出,才能負擔100多個孩子的學費和生活費。




他常常收到一筆演出費,就馬上寄給貧困地區的孩子,自己從來沒有多餘的積蓄。





叢飛看望資助的孩子




2003年「非典」後,叢飛的演出機會銳減,收入也急劇減少。




為了及時給孩子交上學費,叢飛向親朋好友借錢,好在開學前給孩子們送去。




孩子們終於可以如期上學,但他們並不知道,叢飛已身背17萬元沉重的債務。




為了還清這筆巨大的債務,叢飛不得不奔波在各個城市演出。




十年時間,叢飛為助殘、助學、賑災所進行的義演超過了400場,義工服務時間達3600多小時。







馬不停蹄的繁重工作,長期的飲食不規律,最終讓叢飛患上了嚴重的胃病。




從2004年春天開始,叢飛的胃部經常劇烈疼痛,家人和朋友們都勸他住院治療,但為省錢,叢飛只在門診開了些口服藥服用。




2005年5月,叢飛被診斷為胃癌晚期。





在醫院治療的叢飛




他的朋友說:「當時叢飛妻子手裡連住院需要的1萬元錢都拿不出來,是我們幾個朋友一起湊的。」




儘管與病魔進行了殊死的搏鬥,但2006年4月20日,年僅37歲的叢飛仍不幸病逝。





叢飛

逝世




叢飛去世10天前,便開始鎮定地安排自己的後事。他提出,身後捐出眼角膜,讓自己有用的器官能幫助有需要的人。





四位受益於叢飛「眼角膜」的患者手術成功,叢飛生前最後一個心愿達成了




他叮囑妻子,走時要穿上那套最喜歡的白色演出服,它曾隨他征戰天南地北,走遍千山萬水。




素服若戰袍,與子同歸。






· 

03

 ·



在叢飛去世的一年前,被評為「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叢飛獲得「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逝者長矣,但伴隨著無數的感動、無盡的懷念的,是在叢飛生前與去世後的眾聲擾攘。




曾有人質疑他的善舉是作秀行為。




作秀是什麼?表演而已。演一時演不了一世。況且其最終的目的無非是獵名漁利。




叢飛做慈善長達11年,累計捐款300多萬,資助183名貧困學生,直至去世的那一刻,還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獻出來,送給那些渴望光明的人。





眼科專家給叢飛的妻子邢丹看剛剛取出的眼角膜




他去世的時候一貧如洗,本可以衣食無憂的他,因為慈善而傾家蕩產。




試問,如果這樣的行為都是作秀的話,還有什麼能稱作「善行」?




在我們這個時代,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大行其道,自以為是的懷疑論者招搖過市,不擇手段的拜金主義者追腥逐臭。




善良遭質疑,甚至鄙棄,不止是道德的滑坡,也是時代的悲哀。因為潮流所向,便成世風所向。




2005年年初,叢飛已經難以下咽食物了。4月22日,叢飛住進深圳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醫院同意在他拿不出治病錢的情況下為他進行治療。





叢飛在醫院




5月17日,叢飛把大家捐給他治病的錢留下化療費用後,拿出兩萬元錢寄往貴州貧困山區。




禪語有云: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但真實的情況又是什麼呢?




他所幫助過的那些人,有的已經有了光明的前途,豐厚的薪金,但面對恩人的病重,他們的大多數卻選擇了沉默。




一位曾在大學學習期間接受叢飛資助,後來已經工作的受助者說,自己很忙,沒有時間到醫院看望叢飛。







有些人考上大學後,羞於談起被叢飛捐助的事實,因為這讓他們感覺很沒面子。後來媒體報道了此事,他們竟遷怒於叢飛。




有的資助者還對叢飛的助學動機表示懷疑:「任何人做事情都是有所圖的,有人圖名,有人圖利,至於他(

叢飛

)圖什麼,我不說你也應該能猜到。」







那年開學後,見叢飛沒有像往年一樣將錢物送去,一些家長氣急敗壞地打來電話,問叢飛是不是後悔了。




其中一個家長在電話里質問叢飛:「你不是說好要將我的孩子供到大學畢業嗎?他現在正在讀初中,你就不肯出錢了,你這不是坑人嗎?」




叢飛向對方解釋自己得了癌症。對方又問:「那你什麼時候能治好病演出掙錢啊?」




貪婪莫過人性,涼薄莫過人心。




接到這樣的電話後,叢飛在病榻上徹夜難眠。他對妻子說:「我將自己送上了天梯,上去後卻下不來。」





叢飛與妻子




佛說,懂得施與是一種幸福。




但你不知道你的施與,最終培養出來的是天使,還是餵養出了白眼狼。




善良的人大多心軟,心太軟則容易受傷害。




魯迅先生說過,我不憚以我最壞的惡意來揣測中國人。




所以,一斗米養恩人,一升米養仇人,說的就是這種人性之惡。









· 

04

 ·



當我們在譴責那些忘恩負義之人時,也不禁深思:叢飛的行善,帶給我們的更大思考是什麼?




中國有句老話,叫作「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




意思是,一個人在力量薄弱的時候,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等到力量足夠時,就要為天下人謀取福祉。




然而,當你的力量都已經薄弱到需要別人來幫助,卻還要想盡辦法去「施與」別人時,那這種「慈善」就屬於對「自我價值」的過分需求,它已經偏離了慈善的本意。







叢飛生前,因為承諾要供孩子到大學畢業,所以借錢也要資助,連病中身邊親朋資助他的醫藥費,都拿出2萬出來寄給山區的孩子。




叢飛去世之後,他留下年邁的父母、兩個幼女以及17萬的債務,而這些都將讓他的遺孀一力承擔。



2011年,他的妻子邢丹因一場意外而離世,可憐身後的寡母小女,也淪為社會資助的對象。





妻子邢丹遺照




慈善不是這樣的惡性循環,而應該是有效的良性循環。




只善「前」,而不善「後」;一味行善他人,恰恰忽略了家人的感受,這樣的「慈善」未免令人唏噓。




有網友如是評價:「叢飛忽略妻子女兒的權利,把慈善和個人利益、家庭利益對立起來,他過度行善,把自己的行善資源過度利用,竭澤而漁,把道德變成了義務,把義務變成了債務。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留下老母孀妻幼女,可以說,家破人亡,這不是給慈善事業塗上了悲壯色彩,令後人視慈善為畏途,望而卻步嗎?叢飛的家庭悲劇只能讓富豪們認為樂善好施是一件代價高昂的事。」




所以,真正的慈善,應該要兼顧到對家人與社會的雙重責任。







有一位佛山的單親母親,將女兒撫養成人,送至美國讀書。




她看到收入不錯的女兒、女婿經常給非洲窮人捐錢,就提醒他們:舅舅、姨媽家在湖南農村,生活艱苦,你們給非洲黑人捐錢,是否也考慮資助這些親人一點?




然而女兒女婿的回答讓她無比震驚:非洲窮人更需要幫助。幫自己的親戚不是慈善,沒有意義……




慈善不存在有無意義,不存在值不值得,它是一項社會人對社會力所能及的參與。




不論捐贈者是富人還是窮人,慈善更需要的是有心人。




有心人懂得慈善是權衡責任與風險之後的產物,而不是盲目的慈悲為懷,或為了捐贈而無視自己的能力所限。




凡事有度,過猶不及。故,行所當行,止所當止。善良若不帶鋒芒,便令人予取予奪;行善若沒有邊界,便將自己,連同家人置於了最大的困境。




沒有誰是真正的救世主,慈善只是給予有需要的人一架梯子,最終唯有靠他們自己渡過真正的難關。









· 

05

 ·



著名學者胡適曾有精闢之論:「你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們怎樣待小孩子;第二看他們怎樣待女人;第三看看他們怎樣利用閑暇的時間。




我覺得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的底線,還應該看看他們如何對待「良善」。




它雖然經常被塗抹上濃重的道德色彩,但毋庸置疑,「良善」是個體生命的底色,也是社會的良知所在。




有人面對今時今日,不無感嘆:「文明世界裡的萬物生長迫不及待又慌亂扭曲,似乎只有放縱慾望的膨脹才能抵抗無從化解的恐懼。我們身處的時代正在展露出愈發醜陋的喧擾與兇猛。」




但無論這個社會如何突飛猛進,世間的一切善良都值得被禮遇和善待,而不是被漠視和褻瀆。「英雄流血又流淚」,不僅是對世道人心的虧欠,也是對一個社會的巨大反諷。







「人為善,福雖不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不至,福已遠離。」




我不相信因果報應, 卻希望善有善歸,惡有惡得,既仰賴於制度的健全和社會的進步,也在於每一顆清白的良心,它能正本清源,也能明善抑惡。




因此,驅散陰霾的,永遠是陽光,而不是煙瘴。




世界華人周刊(wcweekly)版權所有  華哥編輯








周刊推薦






  • 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他的際遇




  • 有時放手也是一種成全:這部獲獎短片感動了無數人



  • 年僅23歲就獲得全國演說冠軍,曾讓魯豫、樂嘉、陳建斌感動落淚,寒門出身的她,如何逆襲人生?



本刊是百度百科TA說特邀科普合作方



更多精彩文章  請長按二維碼關注



點擊

閱讀原文

,查看

「華人優品」

推薦好物 

 

順手點個讚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華人周刊 的精彩文章:

中國上層精英紛紛將孩子送出國,背後原因讓人倒吸一口涼氣
國家一級播音員用100個歷史故事,教寶媽寶爸在睡前10分鐘陪萌娃聽懂中國歷史!

TAG:世界華人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