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隊圓滿完成任務抵達上海

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隊圓滿完成任務抵達上海

新華網4月21日消息,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隊(以下簡稱考察隊)克服種種困難,圓滿完成各項考察任務,於2018年4月21日順利返抵上海。

考察隊由「雪龍」號船、長城站、中山站、內陸隊、大洋隊、航空調查隊、綜合隊、新站建設隊、阿蒙森海調查隊、第33次中山站越冬隊、長城站越冬隊、「向陽紅1」號船等組成,共334人,歷時164天,總航程3.8萬餘海里。考察隊先後在羅斯海、中山站、普里茲灣、戴維斯海、阿蒙森海等區域開展了海陸空立體協同考察,取得了豐碩的考察成果。

完成我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選址奠基及前期建設任務。考察隊克服罕見嚴重冰情和惡劣天氣條件,完成了我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恩克斯堡島新站臨時建築和臨時碼頭的搭建,實現了發電、海水淡化、通訊等功能,於2018年2月7日舉行了新站選址奠基儀式。同時,考察隊按計劃完成了新站基礎測繪、生物生態監測、工程地勘、設計調研等工作任務。

開展南大洋業務化調查。考察隊圍繞國際關注的海洋微塑料、人工放射性核素、重要水團與環流、海洋生態系統等熱點問題,在南極半島海域、普里茲灣、戴維斯海、羅斯海等海域及沿「雪龍」號船航線開展了業務化調查,取得了重要調查成果。在南極半島海域和戴維斯海首次檢測出微塑料;獲取了普里茲灣冰間湖和埃默里冰架前緣海域為期一年的長期連續觀測數據;在羅斯海採集海底地形數據4260公里、海洋重力數據4260公里和海洋磁力數據580公里,完成了水深資料空白區6000平方公里的全覆蓋海底地形勘測。「向陽紅1」號船與「雪龍」號船首次同步實施南大洋調查。

完成首次阿蒙森海綜合調查。考察隊首次在西風帶海域阿蒙森海51萬平方公里範圍內開展海洋站位綜合調查,完成了5個斷面37個站位的全深度、多學科綜合調查,其中沿126°W經度線的A2斷面與B2斷面相銜接,共橫跨12.7個緯度,總長達1420公里,是我國南極考察史上最長的全深度海洋綜合觀測經向大斷面;在阿蒙森海中部海域開始了上層沉降顆粒物的時間序列捕獲和不同水深溫度、鹽度的連續觀測;在阿蒙森海陸架區實施了首次地球物理調查,採集海底地形數據2200公里、海洋重力數據2200公里、海洋磁力數據320公里,完成了水深資料空白區1800平方公里的全覆蓋海底地形勘測。

實施固定翼飛機航空調查。本次南極考察首次實現「雪鷹601」固定翼飛機運載大規模人員進出南極中山站。「雪鷹601」總計執行80次起降,取得多項成果。在科研觀測方面,「雪鷹601」共完成19個架次的飛行觀測,累計飛行超過4.5萬公里,觀測區域覆蓋東南極冰架系統、冰下山脈、冰下湖泊及深部峽谷系統等,獲取了高質量的數據。在國際合作方面,「雪鷹601」先後到訪英、美、澳、俄、法等國的考察站,在澳大利亞南極局協助下,先期為中國第33次南極考察中山站越冬隊員補給約2.5噸重的新鮮蔬菜及部分配件,並協助澳大利亞完成莫爾森站前期補給。通過與澳、俄、美、英等國在航空方面的深入合作,我國正逐步搭建自己的南極航空網路,逐漸改變中國南極考察的模式,中國極地考察的實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

完成中山站夏季考察。考察隊組織實施了史上最遠距離(距中山站38公里)的直升機卸貨作業,卸運物資和燃油453噸,運回科學樣品和廢棄物74噸,完成了中山站補給任務。同期全面實施了中山站夏季科考、航空調查、後勤保障工程和考察站越冬交接工作,完成了氣象、大氣成份、空間物理、固體潮與地磁、海豹/鳥類觀測等越冬科考項目以及站區基礎地理信息測繪、海洋站選址、輪式機場建設調研、地質調查、拉斯曼丘陵末次冰退模式研究、埃默里冰架物質平衡與地形勘探等度夏科考任務。

開展國際合作與外事交流。完成中新國際合作項目,首次參與保護南極重要歷史文化遺址國際合作。在「雪龍」號船停靠紐西蘭基督城利特爾頓港進行了物資補給期間,考察隊與基督城政府、駐基督城總領館、紐西蘭南極局等共同成功舉辦了「雪龍」號船公眾開放日和中新南極科學研究學術研討會等活動。在羅斯海地區,考察隊與美國麥克默多站、紐西蘭斯科特站、韓國張保皋站和義大利馬里奧祖切利站等開展了多次交流與合作。通過加強與各方的交流合作,正面宣傳了我國南極考察的目的、意義和成果,塑造了我國極地考察工作和考察隊的良好形象,取得了預期效果。展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西日報 的精彩文章:

北京去年迎客近3億 今年開啟5大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
釀酒、服務業與男女平等

TAG:山西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