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水峪村 大山深處藏古韻

水峪村 大山深處藏古韻

水峪村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南窖鄉,距北京市區約80公里。村子依山而建,就像扣在群山中的一口鍋,鍋邊上「貼」滿了青瓦灰牆的民居。如今,村中依舊保存著100多套、600餘間原生態古民居,走在村間的青色石板路上,古樸的民居靜靜的屹立在兩邊,時光也彷彿凝固住一般。

水峪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據說最早來這裡的是劉氏和臧氏人,是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過來的。後來,大槐樹的楊姓和王姓人也跟著來到了水峪,現在已成為村裡最大的兩個姓氏。村中的一棵大槐樹,便是水峪村人從山西遷移到此時種植的,「槐」與「懷」諧音,寄託著千里之外遊子對故土的懷念之情。如今這棵槐樹已350歲高齡,樹榦百孔千瘡,皺紋滿身,蒼老異常。

漫長的歷史沿革,為村裡留下的不僅有古老的民居,還有128盤石碾,最老的石碾是道光年間的。如今這裡的石碾部分仍為人所用,成為水峪村一道獨特的歷史人文景觀。

四進三十六間房的楊家大院,是水峪村裡最氣派的宅子。寬大的院門由石鼓把守,門上是三根分別刻有「福」、「祿」、「壽」的椽子。楊家大院又名學坊院,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據說,建造這所宅院的是一個富商, 主體建設以北方風格為基準,石砌而成;蟠龍門嶺,檐下石雕花卉簇擁。至今,院內還分別住著幾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每逢遊客到此尋訪,他們都會熱情地講上幾段有關老宅扣人心弦的故事。

除了古宅、古碾等物質文化遺產和歷史見證物承載著水峪村的歷史與文化外,「水峪中幡」作為本地民眾自娛自樂的傳統文化形式,從明朝初年創始至今已有600餘年歷史。每到廟會、重大民間節日,村民就有耍幡祈雨納福的風俗,後演化成集體表演,代代相傳至今,成為水峪村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李博 J255

GO提示

自駕線路:從北京市區走京石高速公路,在良鄉鎮出口或閻村出口出高速,沿108國道至紅煤廠三岔路口,看見南窯牌樓,向左進入紅南路,到水峪口三岔路口,向右看見水峪民俗村鐵門牌直行即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市旅遊政務網 的精彩文章:

北京安貞華聯停業改造
《南方有喬木》首觸無人機題材

TAG:北京市旅遊政務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