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古人怎麼回答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古人怎麼回答

豫劇《秦香蓮》上,聖旨要赦免陳世美,包拯面對秦香蓮的冤屈期初也無能為力,拿出三百兩銀子交給秦香蓮,唱道:「三百兩紋銀交給你,回鈞州路上做盤纏。吃一半留一半,留下一半種莊田。送你兒子把書念,光念書不要再做官。你丈夫若不是高官做,怎會舉家不團圓?」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古人怎麼回答

小時候看到這裡,就想光念書不做官,那讀書幹什麼?

後來看到「古之學者為己」這句話,恍然明白,讀書是讀書,做官是做官,讀書跟做官無關,做官也不一定要讀書。

固然宋朝的趙官家口號喊得響:「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

那不過是科舉考試的一句廣告詞,最終目的還是李世民那句話「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況且顏如玉黃金屋和千鍾粟都是懸掛在金字塔頂尖東西,若真的為了這些去讀書,便是忘了本意。

正因為抱著這麼大的功利心去讀書人,那些人一旦爬到金字塔的頂端發現滿足不了自己的慾望,就會貪污聚斂。

隋唐之後,科舉取士,那些成為貪官的傢伙都是讀著書上來的吧。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古人怎麼回答

所以孔子早就感嘆過「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古代的人學習只為自己,今天學習的人為了他人。

荀子在《勸學》里說得好:「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就是說君子讀書,進耳,入心,然後傳達到四肢,表現為自己的行動,形成自己的言語,端正自己的態度,一舉一動都成為自己法則;小人則不然,他們從耳朵進從嘴巴出來,口耳之間不過數寸,怎麼能美化自己的七尺之軀。

荀子最後感嘆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也就是說所謂古之學者就是君子之學,讀書是為了修身,今之學者就是小人之學,讀書就如同販賣的牛犢小雞,只求利祿。

但是修身的目的是什麼,那後面不是跟著:「齊家治國平天下」嗎?這還是為人啊?

但那是修身之後的事情了,並不是讀書的目的。

再則說了治國平天下那也是站到金字塔頂端之後的事了,處江湖之遠,獨善其身,所能做的也就是修身,最多也就齊家了。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古人怎麼回答

有人痛恨說讀書成了一塊敲門磚,是為了打開功名富貴的門。

其實讀書的確是敲門磚。

日本的山本玄絳禪師說:「一切諸經,皆不過是敲門磚,是要敲開門,喚出其中的人來,此人即是你自己。」

他說的是經書,讀書何嘗不是如此。

所以讀書不為別的,只為自己,放棄一切功利心的讀書才是最愉快的讀書。

匡衡鑿壁透光的故事向來被作為苦讀的形象,其實對於他自己當時未必覺得苦,他還曾經去富人家打工,不要工錢,只為讀讀富人家的書。這時候的他那快樂堪比傳說中賣身追求秋香的唐伯虎了。

明朝的楊溥因陷入奪嫡之爭身入牢獄十年之久,在監獄裡經常吃不飽飯,當時的明成祖朱棣喜怒無常,隨後可能殺掉他,這樣的情況下,他卻更加發奮讀書,在監獄裡有人說:「能不能活下去還很難呢?讀書幹什麼?」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他讀書顯然不是為了什麼富貴,只為了追求內心的大道。

說了這麼多極端的例子,現在讀書當然沒有那樣,讀書更多的是美的享受,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東林黨的話聽起來有點暴躁,南宋的倪思說好:「松聲、澗聲,山禽聲,夜蟲聲,鶴聲,琴聲,棋子落聲,雨滴階聲,雪灑窗聲,煎茶聲,皆聲之至清者也。而讀書聲為最。聞他人讀書聲,已極可喜;更聞子弟讀書聲,則喜不可勝言矣。」

讀書聲是最美的聲音。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古人怎麼回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