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牙膏廠這下徹底恐慌 AMD新旗艦Ryzen7 2700X上手體驗!
前言:
我猜各位A飯對2017年3月的歷史性時刻應該未曾忘記:AMD翻身神器銳龍/Ryzen橫空出世,憑藉更高的核心規模以及不俗的核心效能一舉痛擊Intel。對於眾多DIY和A飯來說,沉寂多年,近乎一家獨大的CPU市場極需要注入「活力」去使其喚醒,而AMD銳龍出現恰恰就是玩家們期盼已久的那股「活力」。銳龍的面世憑藉不錯的銷量和口碑,CPU市場份額節節攀升,品牌關注度重回30%,2017全年營收增幅則高達25%(銳龍佔比40%),這股活力同時也可看作是為AMD注入一劑強心針。
科技領域有著不進則退非常明顯的效應,君不見一代銳龍面世後,沒過半年intel牙膏廠就上馬第八代酷睿:Coffee Lake-S(其動作之匆忙連晶元組都沒準備妥當,將Z270直接改名Z370),旗下產品規格全線加料,擠出了近10年來最多的一次牙膏嗎?同理應用在AMD身上也是如此,目前距離一代銳龍發布已經過去一年時間,Intel於2017年底發布的八代酷睿增加了核心數規格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AMD銳龍產品優勢,加上自身有著主頻較低且超頻能力遠不及對手、內存訪問延遲高且兼容性一般(俗稱翻車)、主板配套不夠完善等嘈點,是時候再來一波讓A飯高潮的產品了。沒錯,今天我要說的正是AMD第二代銳龍處理器。
而第二代銳龍率先登場的產品有4款,分別是Ryzen7 2700X、2700以及Ryzen5 2600X、2600,阿魯有幸通過小夥伴在正式發售前就已經將Ryzen7 2700X拿到手,並進行了上手試玩,因此也有了這次的分享,當你們看到這篇文章時估計該產品在京東已經發售了吧。
關於第二代銳龍有什麼變與不變?
變:製程工藝提升,頻率更高
從上圖不難看出,相比一代銳龍,第二代銳龍其中之一的變化是製程工藝的提升,從14nm LPP工藝升級為12nm LP,曾經的親兒子Globalfoundries代工廠並沒如以往那般坑爹。
製程工藝先進自然功耗更低,與14nm工藝相比,同樣的運行範圍內電壓降低了50mV(0.05V)。同樣的功耗設定下主頻能提得更高,後期留給玩家的超頻空間也更大!而CPU主頻關乎著IPC性能(這也是銳龍一代與Intel競品有所輸蝕的地方,必須縮小差距)。另外,與頻率相關的XFR自適應動態擴頻順勢發展到了第二代,簡單來說就是自動超頻的頻率能飈得更高,性能表現更出色。
不變:Zen架構總體不變 深度優化誕生Zen+
而第二代銳龍不變的則是總體維持Zen架構,在該架構上進行優化進化出Zen+:從硬體底層改進從而進一步提升內存速度降低內存延遲,當然少不了的還有更靈活的第2代精準頻率提升技術。總的來說第二代銳最大龍亮點就是針對性的修復一代銳龍主頻較低、內存延遲高的痛點。
對DIY玩家頗為重要的一點沒變:釺焊散熱
釺焊導熱好處這裡就不多說了,相比牙膏廠的高科技硅脂導熱的優勢高到不知哪裡去了!用AMD的用戶可以繼續談笑風生的玩超頻!玩Intel的小夥伴還是繼續苦練開蓋吧,笑。
產品開箱
處理器外觀沒什麼好說的,CPU頂蓋除了型號標識有所改變外,標誌性的RYZEN LOGO以及AM4介面均保持不變。
相比處理器本身,作為老DIY玩家的我更願意說一下Ryzen7 2700X附送這個自帶RGB光環的幽靈Prism散熱器,它的底座採用熱管直觸設計,熱管與鰭片結合方式採用迴流焊工藝,以上種種都表現出這貨散熱效能有一定保證。散熱器側面帶有兩個RGB燈光控制介面,支持USB和4針RGB控制模式。了無論你是新的A飯還是老平台A飯想充值官方RGB信仰,這貨都能滿足。
二代銳龍座駕:微星X470 GAMING M7 AC
接下來說說Ryzen2的座駕:微星X470 GAMING M7 AC
作為一款售價2999元的X470主板,在顏值和規格上自然要做得讓人心服口服,整體風格低調不失霸氣,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略為誇張的南橋/M.2散熱片融為一體的設計。
內存插槽帶金屬加固層,最高支持64G DDR4 3600MHz內存,個人感覺這裡不玩燈蠻好的,某嘉那種無燈不歡的我非玩家表示嫌棄。
I/O飾板細節做得不錯,哪怕是不怎麼留意的B面都有經過加工。
CPU供電Moseft散熱模塊也比較別緻,帶點狀和線狀鏤空紋理,除了好看,也能提升散熱效率。
14相供電+雙8Pin供電介面,用料堪稱奢華,老DIY玩家表示彷彿又看到了那個堆料盛行的時代,不過對於這種堆料我是表示歡迎,畢竟自身經驗來說一代銳龍超頻後功耗增加不少,二代銳龍TDP還有所增加,因此CPU供電部分堆料更有利於二代銳龍超頻。
2*PCI-E x16插槽,3*PCI-E x1插槽,前者配備鋼鐵裝甲。
M.2散熱裝甲和南橋散熱模塊二合為一,帶來較強的視覺衝擊力,散熱裝甲靠近M.2位置貼有導熱硅膠。
I/O介面方面,除了常見的USB2.0、3.1Gen1介面外,還板載Intel無線網卡以及Type-C、Tyce-A USB Gen3.1 Gen2介面。
內存用的是芝奇Sniper X DDR4 3400MHz 8G*2,時序16-16-36 1T,帶迷彩+黑色散熱馬甲,雖然沒燈但也蠻耐看。
顯卡方面,用的是訊景RX Vega56 黑狼顯卡,採用非公版設計,雙風扇散熱器效能出眾,滿載溫度僅為78℃,同時並沒有為出色的散熱效能而犧牲掉安靜的使用體驗,顯卡滿載時顯卡風扇噪音僅為46分貝,基本上可以說是不太明顯。
上機實測
平台一次點亮,開啟動AMP達成DDR4 3400MHz,這次內存可沒翻車,哈哈
再來看看幽靈Prism散熱器的RGB燈效,其RGB變換速度會隨著轉速快慢而變化
Ryzen7 2700X測試平台信息
參與對比的i7 8700K測試平台信息,為儘可能保持測試公平性,2套平台均使用同一系統環境、同一內存頻率、小參。
理論測試、遊戲測試項目成績一覽表
成績分析,CPU-Z測試Ryzen7 2700X單核成績雖然落後9.7%,但多核成績力挽狂瀾,領先i7 8700K多大32.8%,畢竟單核成績還是吃主頻,就目前來說i7 8700K 4.7GHz單核睿頻還是無人能敵。而測試渲染性能的CINBENCH R15渲染測試成績中Ryzen7 2700X領先競品幅度高達45%!可以說很強悍了!在優化了內存延遲等一系列內核優化後,內存讀寫性能表現優異,能與競拍正面剛之餘還有不少項目領先幅度不小的表現。而在視頻轉碼H.264測試中,Ryzen7 2700X也領先競品15%,結合CINBENCH R15渲染測試可以判斷,在整體負荷較大,CPU多線程應用能力看重的室內渲染、視頻轉碼工作中,AMD Ryzen7 2700X絕對是首選!
遊戲方面,一直以來都是Intel的強項,多核不一定吃香,畢竟現在的遊戲對多核優化的程度還未追上CPU多核發展的步伐(除奇點灰燼和Time Spy DX12的CPU測試外),但CPU主頻高單核性能突出的絕對佔優,這方面Intel還是保持一貫優勢,哪怕是最新推出的孤島驚魂5也是如此,不過兩者之間在遊戲表現的差距都在可接受範圍內。
總結:AMD銳龍二代表現可圈可點
Intel和AMD這對相愛相殺的多年的老冤家,在各自最新一代產品測試中,比競品晚發布半年的AMD二代銳龍雖然未能對i7 8700K有著全面威脅。但從結果來看,AMD在多核效能方面的表現佔優,Intel則在單核效能上佔優。這一點從它們各自的規格差異就能顯露出來:A偏重多核心I偏重高主頻。有人說,以往不也是這樣嗎,但我覺得AMD是一步一個腳印,單核效能不斷提升,加上慣有的多核優勢,整體性能提升表現穩紮穩打。而Intel未來的產品規劃需要加多兩錢肉緊,多擠牙膏咯!感謝閱讀全文,記得打賞金幣哦!阿魯。


※市面上為數不多的MLC良心貨 東芝Q200EX固態硬碟體驗
TAG:IT真游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