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國第34次南極考察難度大亮點多

我國第34次南極考察難度大亮點多

光明日報記者 楊舒

「165天,335人,相比往年,這次考察時間尤其長,更創中國曆次南極科考人數之最。在各國南極科考中,這麼大的規模也不多見。」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隊領隊、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說。他表示,本次考察航段眾多,複雜程度高,任務可謂艱巨,成果堪稱豐碩,呈現出諸多亮點。

4月21日,「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停泊在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方喆攝

科考隊員走下舷梯,與在碼頭上迎接的人員握手。新華社記者 方喆攝

亮點1:我國南極「第五站」選址奠基

此前,我國在南極僅建有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四座科考站。而今,經過數年選址規劃,我國南極科考第五站在南極羅斯海恩克斯堡島開工奠基。

記者了解到,恩克斯堡島位於南極羅斯海維多利亞西岸地特拉諾瓦灣,世界最大冰架羅斯冰架前緣地帶,這裡是研究南極氣候變化的重要海灣之一,周邊分布有美國、紐西蘭、德國、義大利和韓國等國考察站。此外,這裡存在一個常年冰間湖,水深條件優越,具備建設不凍港的天然優勢。因此,在羅斯海建設科學考察站,對於我國布局西南極科學考察、開展南太平洋海洋調查以及羅斯冰架科學調查,保護南極環境具有重大意義。

據楊惠根透露,新站所在地區氣候惡劣,變化無常,但「雪龍」船克服困難在羅斯海特拉諾瓦灣進行「地毯式」航行,並利用2017年安裝的浮冰區海底地形精密勘測裝備,對該海域海底進行地形地貌測量,測線總計近1700公里,覆蓋面積超過3000平方公里。考察隊共完成從新建站向外海近100公里範圍內的海底精密勘測。

「本次獲取的資料基本摸清了新站附近海域的地形地貌特徵,為未來新站海洋實驗室建設、南極海域海底觀測網建設奠定了基礎,也提升了我國對南極海洋的立體觀測實力。」楊惠根說。

經過多次調查勘測,最終,考察隊完成了我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恩克斯堡島新站臨時建築和臨時碼頭的搭建,實現了發電、海水淡化、通信等功能,並於2018年2月7日舉行了新站選址奠基儀式。據悉,中國第五座南極科考站將是一座常年科考站,可獨立支持開展陸地、海洋、大氣、冰川等多學科綜合科學考察項目。新站完成奠基後,還將進行保護區劃定、綜合環境評價等工作,預計將於2019年正式開建。

亮點2:完成我國在南極最長海洋斷面觀測

阿蒙森海是南極周邊海域變暖最為顯著的區域,也是環南極冰架消退最為顯著的區域之一,有重要科研價值。歷史上,曾有韓國、美國等少數國家在夏季對該海域開展過研究。然而,至今人類對這片海的了解比對月球還少,中國更從未踏入過這一海域。本次科考中,我國考察隊首次「探秘」阿蒙森海。

3月11日,一套多聯網成功回收至「雪龍」船甲板,標誌著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隊完成了阿蒙森海及其附近海域為期9天的海洋斷面觀測。考察隊在阿蒙森海53萬平方公里範圍內的陌生海情中,避開冰山和惡劣天氣的影響,完成了5條斷面、39個站位全深度、多學科綜合調查,布放深水潛標1套。考察隊沿西經126度,完成了南緯60度—72度46分的海洋斷面觀測,總長1420公里,跨越12.7個緯度,是中國南極考察有史以來最長的全深度海洋斷面綜合觀測。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史久新告訴記者,該斷面從深度近5000米的阿蒙森海深海平原直達500米的近岸陸架區,跨越了南極繞極流區、陸坡流區和陸架區,有著豐富的水團、環流和生態結構變化,尤其揭示了較暖的繞極深層水從深海逐漸向陸架爬升的過程。繞極深層水侵入阿蒙森海沿岸的冰架下,造成冰架底部快速融化,是西南極冰蓋損失的主因之一。這一斷面觀測的完成,為全面認識從海盆到陸架的海洋過程提供了完整的數據支持。

楊惠根表示,阿蒙森海綜合調查是在充滿未知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惡劣海況下開展的,這是中國南極考察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初冬來阿蒙森海進行大規模的海洋調查,即便在世界南極科考史上也十分罕見。

亮點3:「雪鷹601」飛機正式成為「雪龍」之翼

極地的運輸補給一直是極地科考後勤保障的生命線。此前,我國南極考察隊缺乏航空能力,成為考察能力的一大短板。而保障物資和人員運輸並進行科學考察,正是兩年前試飛成功的「雪鷹601」飛機的看家本領。本次考察中,「雪鷹601」極地固定翼飛機首次投入業務化應用,依託這個平台,中國科學家們今年首次對南極三大冰架之一的埃默里冰架進行了重點航空科學觀測。

據介紹,本次南極考察首次實現「雪鷹601」固定翼飛機運載大規模人員進出南極中山站。「雪鷹601」總計執行80次起降,取得多項成果。在科研觀測方面,「雪鷹601」共完成21架次的飛行觀測,累計飛行超過4.5萬公里,觀測區域覆蓋東南極冰架系統、冰下山脈、冰下湖泊及深部峽谷系統等,獲取了高質量的數據。

在國際合作方面,「雪鷹601」先後到訪英、美、澳、俄、法等國的考察站,協助澳大利亞完成莫爾森站前期補給。值得一提的是,2月12日,考察隊在羅斯海阿代爾角執行國際合作項目,利用「雪鷹601」協助紐西蘭南極遺產信託基金組織在此處建立營地,保護修復挪威和英國早期探險家在南極建立的小木屋遺址。「木屋是屬於全人類的南極歷史文化遺產。」本次考察隊領隊助理張體軍說,這是我國和紐西蘭首次在南極歷史文化遺址保護方面開展大規模合作,為未來兩國深化南極領域合作奠定基礎。同時,這次國際合作也為我國南極考察隊在南極遺址維護方面積累了經驗。

楊惠根表示,海陸空協同使我國南極科考活動不再受「雪龍號」航期的制約,讓更多科研人員高效、便捷地進出南極成為可能。通過與澳、俄、美、英等國在航空方面的深入合作,我國正逐步搭建自己的南極航空網路,逐漸改變中國南極考察的模式,中國極地考察的實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

《光明日報》( 2018年04月22日 0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翦老的叮囑讓我終生受用無窮
姐妹花經營個性雜貨鋪:不是賣商品 是交換情感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