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向西,最適合周末出遊的古村落

北京向西,最適合周末出遊的古村落

門頭溝區位於北京城區正西偏南,屬太行山余脈,其山區面積佔據了整個區域面積的98.5%。 加之「東望京城,西走塞上而通大漠」的獨特地理位置,一度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時過境遷,門頭溝早已脫去兵防重鎮的外衣,但卻以另一種讓世人意想不到的姿態,重新吸引著我們的注意!

繪圖/於繼東

明朝時期,出於戰爭需要,軍人及其家屬在門頭溝落戶安家,軍戶式村落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深山峽谷中,明亡後,戍守在此的官兵解甲歸田,在原來的軍事要地附近逐漸繁衍成村。

如今,在門頭溝還保存著50餘個傳統村落,這些保存完好的古村落,無疑給北京增添了又一文化品牌,也為周邊喜歡自駕游的人們提供了一處尋幽訪古的好去處。看古城不必飛來飛去,門頭溝的古村落有著最北方的特色!

形如元寶的爨(cuàn)底下村

攝影/李長山

在眾多村落里,爨(這個字讀cuàn)底下村是近些年最被人熟知的。

村子裡的建築大部分為清朝後期所建,遠遠望去,依山而建的村莊其實蘊含了中國古老的風水哲學。「青龍」位的東坡梁和「白虎」位的北坡楞子如同舒展的雙臂將村落抱在懷中。以「祖山」龍頭山為中心的民居分上下兩部分,形似「元寶」,象徵財源廣進,子孫興旺。

攝影/何麗

爨底下村的傳統民居基本分為平地四合院和山地四合院兩類,依勢而就,高低錯落。村上、村下兩部分被一條長200米,最高處20米的弧形大牆分開,村前又被一條長170米的弓形牆圍繞,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

攝影/李志明

古民居嚴格遵循封建禮制布局,裝飾考究,獨具匠心,具有「鄉村士大夫」風範,透出古典儒雅之氣,牆頭、影壁上落滿壁畫和壁書,靈動的圖景、飄逸的字跡,傳遞著人們幸福安詳的心態。

(爨底下冬雪。 攝影/李秀賓)

著名的專家哲文先生講:爨底下古山村是一顆中國古典建築瑰寶的明珠,它蘊含著深厚的北方建築文化內涵,就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來說,不僅在北京,就是在全國也屬於珍貴之列,公之於世,功莫大焉。

學霸雲集的靈水村

攝影/曲揚

靈水村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早在遼代,就已初具規模。

從村南的南嶺俯瞰整個村莊,村子形狀似龜,四周廟宇象徵四肢,三條縱橫的街道構成龜紋,一座座四合院就像龜背圖。再加上村子裡72眼井水的滋養,使這隻長壽龜變得活靈活現。

據說,自明清科舉制度盛行以來,這裡陸續出過22名舉人、2名進士、幾十個中小學的校長,被譽為「京西靈水舉人村」。

如今看來是名副其實的「學霸村」。

攝影/刁立聲

靈水村歷經千年風霜,早已磚瓦斑駁,但是當你置身其中,抬頭仰望那些雕梁畫柱,觸摸久經歲月洗禮的牆壁,哪怕是這裡的一草一木都彷彿能夠將你帶入那個古老的時代。彷彿耳畔還能聽到學子們誦讀四書五經的聲音……

最具滄桑感的楊家峪村

攝影/陳玉昌

楊家峪村位於齋堂鎮東南部深山之中,四面環山,村域面積7.09平方公里,聚落整體形狀如一隻蠍子。

斑駁的青磚灰瓦,粗糲的石牆,久經摩擦的村間小路,村落中未經修飾的自然粗狂撲面而來。村中古樹高達數丈,冬天葉落後的蕭瑟與古老的建築形成攝人心魄的美,不禁想起古道西風、老樹寒鴉的情景。

長城腳下的沿河城

(創建於明萬曆年間的沿河城,隸屬於明代長城內三關之一的紫荊關,是塞外通往北京的要衝之一,400多年來默默守護著山下靜謐的村落。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依山傍水的小村人靠這裡的山水繁衍生息,世世代代怡然自得。攝影/李秀賓)

有話要說

時代曾賦予這些村落守衛京師的重任,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們經歷了沉寂、沒落甚至走向滅忙……

然而幸好,隨著旅遊業的發展以及人們對古老文化的重視,終於發現在北京向西,有這樣一群古村落值得我們守護,就像它們曾經守護我們一樣。

看古城何必非去麗江和鳳凰?在我們北方,北京西就有一片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古村落,趁著沒那麼多的喧囂和推銷,選個周末,約三五好友,來場說走就走的京郊遊吧!

本文節選自《中國國家地理》門頭溝附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地理 的精彩文章:

城市繁華,裝載了什麼?
它比金子值錢

TAG:中國國家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