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天才」有捷徑可走

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天才」有捷徑可走

天才假象

TAI MI

READING

作者:馬修·薩伊德

「到底是努力重要,還是天賦重要」這個問題,我想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一定問過自己,或被人問過。我們聽過太多關於天才的神話,比如莫扎特5歲寫譜、6歲彈得一手好琴,21歲就寫出享譽世界的作品。再比如,18歲成為世界女子冠軍,22歲就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國際象棋大師的蘇珊。

對於這些,我們往往會驚嘆於天才成功的表象,熱火朝天地討論著他們的成功。但卻很少關注於天才背後的成長故事。似乎在我們的認知里都認為,他們都是天才,因為天賦,所以他們的成功是那麼理所當然。

天才就是天才,他們的成功不是我們普通人可以複製的。但有一本書卻完全推翻了這種論斷,它認為所謂的天才,不過都是長時間「有質有量」訓練下的結果。

我們不能複製成功,卻可以成為天才。這本書就是馬修·薩伊德的《天才假象:從刻意練習心理策略到認識陷阱》

馬修·薩伊德是英國著名的乒乓名將。在我們大多數人的眼裡薩伊德就是那種典型的「天才」。他擁有超高的乒乓球領域的天賦,24歲就已經成為英國首屈一指的乒乓球運動員,兩次代表英國參加奧運會。可就是擁有如此「天才」成就的薩伊德卻告訴我們,天才都是假象,根本無所謂天賦之才,他們成功也不過都是練習的結果。

「目的性練習」造就天才

在《天才假象》這本書中,薩伊德用了大量的事實來告訴我們,再成功的天才都逃不過「一萬小時定律」。他們之所以年紀輕輕就在相關領域獲得巨大的成功,那都是「目的性練習」的功勞。

所謂目的性練習就是說,我們在練習的時候要有一個明確而堅定的目標:取得進步。

我們生活中不乏有很多人,日復一日的聯繫一件事情,時長加起來也超過一萬小時了,但卻並沒有成為相關領域的大師。比如開車,一個駕齡有20年左右的司機,正常情況下花在開車的時間差不多就是1萬小時,可是他卻不一定能成為世界上一流的駕駛員。這是為什麼?是一萬小時定律失效了嗎?

在《天才假象》這本書中,薩伊德給出了我們一個答案:想要真正通過練習獲得成功,光有「量」的積累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注重練習過程中「質」的變化。

就比如開車,剛開始學車的時候,新手往往會戰戰兢兢,一步一步地來,這時我們是處於「目的性練習」的階段。可當我們對於開車這件事很熟悉之後,我們開車時就會開啟「自動駕駛模式」。

想想你開車的時候都在幹什麼?有可能在想今天晚上吃什麼,或者給孩子買什麼禮物諸如此類的事物。總之,不會是一心一意地關注與自己的駕駛技術。

所以,想要在某一個領域成為天才,除了遵循「一萬小時定律」積累練習時間之外,我們還要學會「目的性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明確告訴自己要取得進步。

避免「死機」的詛咒

關於「死機」這件事,薩伊德在《天才假象》中舉了自己的一個例子。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本來備受關注有望奪金的薩伊德,卻在與對手開戰時水平退化到了菜鳥的級別,動作呆板,反應遲緩。面對對手的質疑和觀眾的竊竊私語,他不知道自己這是怎麼回事。事後教練對他說,你「死機」了。

「死機」這種情況只有在重壓之下才會出現,你感覺自己就好像是換了一個人,本來很有把握的事情卻被搞得一團糟。比如有的世界頂級射擊運動員會在奧運賽場上脫靶,有著上千場演講經歷的演說家會在萬名觀眾面前張不開嘴,這些都屬於「死機」的狀況。

想要在自己人生的關鍵時刻避免「死機」的詛咒,我們就要先了解一下大腦的工作模式,並知道我們為什麼會出現「死機」的狀況。

死機」是因為,在我們的大腦中都有兩套工作系統:外顯系統和內隱系統。

初學乒乓球的運動員,在發球之前會一步一步告訴自己該怎麼做,怎麼發球怎麼擊球,刻意控制著自己的動作,這就是外顯系統。而對於頂級乒乓球運動員來說,他們則已經將發球擊球的動作「自動化」了,他們不需要做太多的思考就可以完成這些任務,這就是內隱系統。所以他們可以將更多的注意力可以放在戰術和策略上。

無論是哪個領域,高水平人士之所以會出現「死機」的狀況,就是因為我們過於專註。刻意監視著自己的外顯系統,於是擾亂了內隱系統的正常運行。自己的水準也就退回了菜鳥的水平。

如何避免「死機」呢?薩伊德在《天才假象》中告訴了我們一個辦法:使用雙重思想,在腦海里接受並使用兩種可能完全矛盾的思想。

比如面臨一個極度重要演講的比賽時,我們既要極度精細地準備每一個環節,認認真真修改演講稿中的每一句話,高度重視這次比賽。同時也要告訴自己:這只不過是一次比賽,是在別人面前說話而已。

對於我們來說,擁有雙重思想,不管在任何領域都是獲得成功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因為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維護自己腦中兩個系統的正常運轉。

感知更新

天才除了需要付出不間斷的刻苦的聯繫、擁有雙重思維竭力讓自己避免死機之外,還需要擁有大量的知識來進行感知革新來維持自己的成功。

如何才能時刻更新自己的感知呢?有兩個很好的方法:一是要不斷學習知識,二是要不斷練習。並將其

一位從小失明的人,老了以後通過捐贈的眼角膜看見這個世界後,他能認出來人的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嗎?答案是不能。因為他從來沒有見過人的臉是什麼樣子的,更不知道人的眼睛和鼻子各具有什麼特點,所以他是無法分辨的。沒有基礎知識的獲得(人眼有什麼特點,長什麼樣子),就不能有準確的感知(哪個是眼睛,哪個是鼻子)。

「自下而上的知識決定了自上而下的感覺」。不斷豐富自己對於相關領域的知識,才能獲得更準確的感知。這種「感知更新」是在一次次的練習、知識積累個過程中緩慢發生的,但正是因為這種時刻敏銳的感知力,才讓高水平者發現別人不能看到的事物。

比如頂級的排球運動員可以獲知球的運動方向,並不是因為他未卜先知,而是因為在無數次的練習中,他積累了相關的經驗和知識,獲得了強於常人的感知力讓他可以輕鬆地預感知出球的運動軌跡。

高質量的學習與練習,可以幫助我們獲得高於常人的感知能力。

04

一萬小時的「目的性練習」、維護好「內隱系統」和「外顯系統」的正常運轉、時刻學習並更新自己的感知。從這三個方面來看,我們眼中所謂天才其實都不是「天賦之才」的結果,而是一步步努力的成果,成功從來沒有捷徑,更沒有證據證明「天才」有捷徑可走。

天才之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這條路上,沒有人可以獲得翅膀。同樣的,任何成功,也都不是一日之功。

我們日復一日所做的事情,決定了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所謂卓越,不是天賦,而是日積月累努力的成果。

THE

END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苔米閱讀 的精彩文章:

TAG:苔米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