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上古時期的文字之神倉頡,竟然是雙瞳四眼的怪物,能觀鳥獸行跡

上古時期的文字之神倉頡,竟然是雙瞳四眼的怪物,能觀鳥獸行跡

作者:趙汗青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

古籍中稱倉頡「龍顏四目,生有睿德」。相傳為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左史官,倉頡為左史。沮誦為右史。據歷史記載:軒轅黃帝興起之後,黃帝的史官倉頡、沮誦受鳥獸足跡的啟迪,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嘔心瀝血數十載,搜集、整理流傳與先民中的象形文字元號並加以推廣和使用。繩結雖有大小和形狀區別,但年久月深,難於辨識。後倉頡仰觀奎星環曲走勢,俯看龜背紋理、鳥獸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紋,從中受到啟迪,根據事物形狀創造了象形文字。

倉頡以此造出的形象,遂稱為文字。倉頡所創的文字有六類大意,一類是指代事情的字,如「上、下」,二是指形象字,如「日、月」。三是指形聲字,如「江、河」,四是指會意字,如「武、信」。五是指轉注字,如「老、考」。六是指假借字,如「令、長」。 指事情的文字,在上為上,在下為下。指象形的文字,日滿月虧,仿照其形也。形聲的文字,以類為形,配以聲。會意的文字,止戈為武,人言為信也。轉注的文字,以老壽考也。假借的文字,數言同字,其聲雖不一樣,文意相同。所以自黃帝到夏商周三代,文字一直沿用未曾做改動。

倉頡造字成之日,舉國歡騰,感動上蒼,把穀子像雨一樣嘩嘩地降下來,嚇得鬼怪夜裡啾啾地哭起來,即《淮南子》記載的「天雨粟,鬼夜啼」。

據《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之水拜受洛書。

倉頡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據史書記載,倉頡有雙瞳四個眼睛,天生睿德,觀察星宿的運動趨勢、鳥獸的足跡,依照其形象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為「文祖倉頡」。

古文《河圖玉版》載文:「倉頡為帝南巡,蹬陽虛之山,臨於元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

《漢書古今人表疏證》中這樣釋疑:「倉頡或以為古帝,或以為黃帝史官,疑莫能定。

《春秋元命苞》:倉帝史皇氏,名頡姓侯剛。龍顏侈哆,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及受河圖綠字,於是窮天地之變化。仰觀奎星圓趨知勢,俯察龜文鳥語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治百有一十載,都於陽武,終葬衙之利鄉亭。」

倉頡元年,倉頡在位時,向南巡狩其領土,倉帝登上陽虛之山,然後順著洛水而下,在元扈(一作玄扈)洛汭之處發現靈龜負書,由此倉頡拜受洛書。洛汭在今洛陽市洛寧縣境內,今洛寧縣興華鄉西北仍留有倉頡造字台,是後人為紀念倉頡帝而建造。在幾千年前的上古,河圖、洛書的出現,預示著天象的變化,人間新帝王的誕生。因為歷史上許多文明始祖都和它有過一段故事,倉頡也是其中一位。

倉頡在位執政四十二年,卒於倉頡四十二年(乙酉,前4596),享年七十一歲。死後遺體葬在利鄉,尊號倉帝。

「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

《荀子·解蔽》稱:「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

《韓非子·五蠹》:「昔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

《呂氏春秋·君守篇》亦記載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說文解字序》中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緯書《春秋元命苞》中,進一步記載倉頡「龍顏侈侈,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

徐堅《初學記·卷二十一》記載:「易曰『上古結繩以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又「倉頡造文字,然後書契始作,則其始也。」

南北朝後期及唐代佛教傳說,倉頡與在印度創造梵文和「伽書」(佉樓文)的仙人是三兄弟,「梵天」派他們三人下凡,分赴天竺與中華兩地造字。

《中國人名大辭典》載:「倉頡,黃帝時為左史,生而神聖,而四目,觀鳥獸之跡,字成,天雨粟,鬼皆夜哭。 」司馬遷著的《史記》、漢·許慎著的《說文解字》及《國事全書》等均同持這樣的觀點。

宋代羅泌撰的《禪通紀》云:「倉帝史皇氏,姓侯岡,名頡。實有睿德,生而能書;龍顏侈侈,四目靈光……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

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解釋說:「頡有四目,仰觀天象。因儷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聖人之意也。」

《說文解字·敘》記載:「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遮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遠,萬品以察。」這段記錄表述的就是倉頡造字的事迹。

《呂氏春秋·審分覽·君守》稱:「奚仲作車,蒼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苟子·解蔽》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

《漢書·卷六三·列傳第三三》:「是以倉頡作書,「止」「戈」為「武」。聖人以武禁暴整亂,止息兵戈,非以為殘而興縱之也。」

《世本八種·張澍集補註本·世本卷第一》:「倉頡之書。世以紀事。奚仲之車。世以自載。」

《魏書·卷九一·列傳第七九》:「古史倉頡覽二象之爻,觀鳥獸之跡,別創文字,以代結繩,用書契以維事。宣之王庭,則百工以敘。」

《北史·卷八一 ·列傳第六九》:「自倉頡以來,八體取進,一人而已。」

《荀子· 解蔽筒》:「 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

《世本·作篇》:「 天雨粟,鬼夜哭」,《鶚冠子·王鐵》 宋人陸佃解說:「 《傳》 曰:『 天雨粟,鬼夜哭 』,方是之時,至德衰矣。 」倉頡造字之前,「 至德玄同」,而倉頡造字之後,「 至德衰矣」。 因此,倉頡發明文字, 堪稱驚天地、涕鬼神的壯舉 。

其實,所謂的「蒼(倉)頡作書」,並不是說倉頡一個人完全地將文字發明創造出來,而是說倉頡將民間既有的圖畫文字進行廣泛搜集,並加以認真整理,從而創製出一套成體系的規範的象形文字。

河圖、洛書上詳細記錄古代帝王的興亡之數,和統民治國的道法。只有天授命的帝王才能得到,倉頡登基為帝後,向南巡狩自己的領土,登上陽虛山,隨著洛河向東來到了洛水與黃河交匯處的洛汭,發現靈龜背負著神秘圖案,獻給倉頡。八卦就是洛書演化而來,後為《周易》來源。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籍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逐漸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用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其實,倉頡造字說法,只是古人對倉頡的一種盲目崇拜,又經歷代文人和史學家炒作,倉頡便成了中國文字發明的始祖。實際上中國的文字史早在倉頡以前數千年就已經誕生了。

在中華民族光燦奪目的歷史畫卷里,倉頡是一位介於神話與傳說之間的人物,無論從神話學,民族學或民俗學的角度考察,他都是古之神聖者,史稱「龍顏四目」,「聲有睿德」(《論衡》《呂氏春秋》),其赫赫卓著的功績在於「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這個人類「秘密武器」的創造弄得「天雨粟,鬼夜哭,龍亦潛藏」(《淮南子》),是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創舉。

「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字一出,人類從此由蠻荒歲月轉向文明生活。

倉頡把異體殊形的文字統一起來,使它系統化、整齊化,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年)統一中國之後,效法倉頡推行「書同文字」,強制對文字進行大規模的整理和規範。《說文·序》中記載, 秦統一之前,「分為七國」,各國之間「 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 一統後,「 隨想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 《 爰歷篇 》,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秦朝統一和簡化文字,採用小篆。由此可見,文字的發明和流傳,不是一人之力和一時之功所能完成的,承載著更多祖先的智慧,歷經反覆篩選,最終走向規範化,被人們所接受。倉頡作為漢字的發明者,僅是諸多的為漢字發明做出貢獻的「智者」的代表和象徵。

如今,全國有多處紀念倉頡的遺迹,有倉頡陵、倉頡廟、造字台等。在眾多倉頡及遺迹中,始建於漢代者有四處:河南南樂 、虞城、開封和陝西白水;始建於晉代者兩處:山東壽光和東阿;建於宋代者兩處:河南陽武、洛寧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控 的精彩文章:

李治既非嫡長子又沒有特殊才能為何笑到最後?只因以不變應萬變
趙佗是西漢功臣,長期經營獨立王國,要造反時被漢文帝一封信制服

TAG:文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