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從考古學角度揭開樓蘭古城的神秘面紗

從考古學角度揭開樓蘭古城的神秘面紗

漫漫黃沙掩蓋的樓蘭道隱藏了太多歷史謎團。有關樓蘭古城的地位和樓蘭國都的所在地等問題,為何一直難以塵埃落定?在樓蘭道打通之前,該地區具備了怎樣的基礎?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叢德新。

交道要衝的重要據點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樓蘭道研究中,關於樓蘭古城的性質、樓蘭國都的位置等問題一直以來備受爭議。對此,我們應如何看待?

叢德新:關於樓蘭道,特別是樓蘭古城、土垠遺址等重要發現,前輩學者對相關漢文文獻的梳理和解讀工作已經做得非常充分。《漢書》對傅介子刺殺樓蘭王等重要歷史事件的發生地並沒有作出準確記載,導致今人對樓蘭國都城所在地的推測都是反推得到的,而且缺少學界普遍認可的證據。

在尋找樓蘭國都時,古城形制是方城還是圓城,被一些學者作為判斷標準之一。就形制而言,在古代西域尤其樓蘭地區,當地人有修築圓城的傳統,因此有學者推測,樓蘭國都更可能是圓形古城。在漢人帶來東方方城的傳統後,矩形城址才開始在此地陸續出現。不過,就目前來看,重要文物都出現在方城。新近發現的鹹水泉古城的相關考古材料還有待公布。

樓蘭古城位處交道要衝。從東越過沙漠,樓蘭地區是第一個有人煙並可以承載較多人群的地方。樓蘭古城中出現了三間房、佛塔等重要遺址。儘管在後期復原的整體平面圖中有些建築的出現具有推測成分,但不容置疑的是,樓蘭古城是一個具有政治、軍事等多重功能的重要據點。關於它是否是樓蘭國都,這點暫時難有定論。西漢時期,中原王朝出於經略西域的需要,從修築烽燧開始,一步步將據點拓展至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在此過程中,樓蘭由於其重要地理位置,成為漢王朝經營西域的橋頭堡。

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在調查過程中證實在樓蘭古城周邊還存在其他古城遺址。如果說樓蘭國這樣一個相對集中的大聚落群確實存在的話,那麼我認為,截至目前發現的所有古城遺址都是該聚落群的一部分。此外,目前發現的文書等材料也足以表明,從內地來的官吏並不僅僅居住於樓蘭古城。

形成人口集聚區域

《中國社會科學報》:近年來,漢代以前絲綢之路研究成為了熱門話題。樓蘭道的開闢和延伸,除地理環境因素之外,該地區土著人群的活動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從考古學的視角來看,在樓蘭國出現前,樓蘭地區大致是怎樣的情況?

叢德新:樓蘭道的出現與樓蘭地區歷史文化發展之間關係密切。我們目前無法確定,在樓蘭國出現之前是否存在一直延續下來的人群和文化,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其中幾個明確的時間段,樓蘭地區有人群居住和活動。

20世紀初,斯坦因在樓蘭、羅布泊地區調查時發現了後來證實與小河文化有關的遺存。這說明在樓蘭立國之前,該地區已經出現了青銅時代文化。後在昔日羅布泊沿岸地區陸續發現了與該時期文化有關的若干蛛絲馬跡,而斯坦因在報告中公布的只是其中一例。20世紀30年代,貝格曼發掘了小河墓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王炳華曾在羅布泊地區發現了以青玉為材料製成的手斧,這些手斧的製作年代應早於樓蘭國時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侯燦、張玉忠在該地區進行考古調查時,也在地表採集到了新石器時代的石葉、石核等文物。

之後,學者將小河墓地與其他類似遺存相聯繫後發現,不止小河墓地一處,那個時代在孔雀河流域、鐵干里克等地也存在類似遺存。可推測,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小河墓地所在地區可能有較多人生活,且這些人的活動區域可能已通過水網連成片區,形成了一個較大區域。可以說,羅布泊沿岸或者塔克拉瑪干沙漠東部邊緣地帶在青銅時代曾存在一個擁有獨特傳統、聯繫緊密的文化圈。

在今人看來,該地區好像突然在兩漢時期出現了大量城址。這是由於之前中原人對其不了解而產生的錯覺。根據已有考古材料,我們可以推測,該地區有著很長的時間剖面,目前我們只對兩端有所了解,中間部分還存在很多空白有待填補。而這一時段,大約相當於中原的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社會科學報》:小河文化是樓蘭地區研究頗受關注的熱點之一。小河先民與樓蘭國之間是否存在直接聯繫?

叢德新:雖然可以將小河文化之後的羅布泊地區納入考古學文化的研究範疇,對其作進一步分析,但目前還難以對其準確歸納。小河文化後,屬於青銅時代文化圈的人群可能逐漸遷徙,離開了此地,也可能湮沒在新遷來的人群之中。新遷入者使用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在這裡生活了幾百年,可能正是他們建立的樓蘭國。

進入歷史時期後,正如《漢書·西域傳》所記載的,當時西域散布著多個小國,其中有城郭之國和行國。這些小國特別是城郭之國,雖然在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可能比較接近,但在各自的綠洲上自成行政單位,互不統屬。由於目前發掘、研究工作不夠充分,對這些小國家的文化內涵我們尚不能完全清晰掌握。

水文條件決定居民分布

《中國社會科學報》:考慮到樓蘭地區獨特的地理狀況,內地甚至新疆地區其他古城的情況是否無法適用於樓蘭地區古城遺址?

叢德新:究其獨特性而言,羅布泊地區的地勢、水文等條件決定了當地居民只能分散居住。因為一旦源頭出現缺水甚至斷水情況,某一群居點的居民就無法生存。從小河文化開始,該地區可以說是水網密布,大體呈現出水繞沙山的局面。在小河墓地中埋葬了幾代人,這證明小河先民在大約兩三百年的時間裡一直在附近持續居住。而小河墓地中的獨木棺是獨木舟的變形。

由於水源限制,在羅布泊地區難以出現統一的居民點特別是大都市。在這一地區特別是附近有固定水源的地方,星羅棋布地出現了若干古城。其中一些古城是不同時期的,但也不排除某座城由於人口過多,城中一部分人遷出另建新城的可能性。後來由於環境惡化,這些城全部被廢棄。

這一地區古城規模普遍較小,可能僅相當於內地的一個堡子。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圓形古城的城牆上還有建築。一開始我們對這種現象也不理解,為何城牆上會有木頭等房屋構件。後來我們推測,是當地居民住在城牆上,這種結構可能與當地的土壤、氣候條件等因素有關係。古城周邊是鹽鹼灘,土地存在沙漠化問題,所以低處不適合居住,人們在城牆上建房居住,牲畜可以住在城內。可以說,這種城兼具了軍事防護和生活的功能。

資料鏈接

探究樓蘭道的具體路線和歷史地位

關於樓蘭道的具體路線,據《魏略·西戎傳》記載:「從玉門關西出,發都護井,回三隴沙北頭,經居盧倉,從沙西井轉西北,過龍堆,到故樓蘭(衍一『故』字),轉西詣龜茲,至蔥嶺,為中道。」玉門關在敦煌西北方向的小方盤城,三隴沙在玉門關外疏勒河終點附近。都護井約在三隴沙東土山下,即三隴沙東北的雅丹群附近。居盧倉在羅布泊北岸龍城雅丹地區,西漢土垠遺址所出木簡將其稱為「居盧訾倉」。龍堆指白龍堆。《魏略》記載的沙西井位置有誤。土垠漢簡資料證明居盧倉在龍堆之西,居盧倉以西有孔雀河,水源充足,不須打井。因此,沙西井顯然應在居盧倉和龍堆之東、三隴沙之西。所謂沙西井可能是因在三隴沙之西而得名,其位置似在羊塔克庫都克(甜水井)附近。這裡水草較好,在現代地圖上仍標有從此轉西北至樓蘭地區(羅布泊北岸)的路線。據上述分析,《魏略》的記載似應改為:從玉門關西出,發都護井,回三隴沙北頭,從沙西井轉西北,過龍堆,經居盧倉至樓蘭。

經過羅布泊北岸的樓蘭道,從漢至前涼情況不盡相同。眾所周知,伊吾和樓蘭道是進出西域最主要的兩個出入口。西漢時期,因伊吾被匈奴佔據,故商旅隊伍只能走樓蘭道。樓蘭道雖然受雅丹、沙漠、鹽殼、風沙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但足以發展成為主要交通幹線。首先,樓蘭道是內地通西域最便捷的道路。連接三隴沙與羅布窪地的天然通道阿奇克谷地水位較高,有泉水出露,山麓地帶茂密的蘆葦和紅柳等植物可充作草料和燃料。過此到羅布泊北岸,中間有樓蘭地區可作為中繼站,西行孔雀河水草較好。到羅布泊北岸一帶向西、向南、向北可直接或間接通往西域全境,易於形成交通網路。其次,從9月到次年3月,樓蘭地區無大風,冬季不算寒冷,12月中旬中午氣溫為10℃左右,因此一年中有相當長的時間可以旅行。只要掌握此地的地理和氣候特點,做好相應準備,樓蘭道是完全可以順利通過的。此外,從歷史背景來看,樓蘭地區位處樓蘭國東北邊陲,樓蘭國弱,匈奴控制不嚴,容易佔據。這裡水源充足,便於屯墾戍守、控制交通路線,所以西漢首選樓蘭道通西域不是偶然的。

樓蘭道和樓蘭地區在漢魏晉前涼史、絲綢之路開闢與發展史和中西文化交流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第一,樓蘭道是在張騫鑿空後,官方正式開闢的第一條內地至西域的交通主幹線。這條道路向西、向南、向北延伸,使今新疆境內早已存在的交通孔道相互連接變為通途。這是之後內地至西域其他主要交通幹線相繼開闢的先聲,是今新疆境內逐步建立起四通八達交通網路的基石。

第二,樓蘭道是官方正式開闢的可以通向西方的主要交通幹線,是第一座正式溝通東西交往的橋樑。樓蘭道的開闢,進一步打開了當時中國人的眼界,使中國走上世界歷史舞台。同時,樓蘭道也是一條與當時中亞、南亞和西亞乃至西方諸國各族進行交流,並將各種文化和物品漸次引進內地的道路,絲綢之路即發端於此。由於樓蘭道是兩漢魏晉前涼時期連接內地、西域和西方之間唯一的交通主幹線,故它在這一階段,中西方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包括宗教)交流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磨滅的。總之,一部漢以後的西域史,首先打上的便是樓蘭道的印記。

第三,從兩漢魏晉前涼西域史來看,內地王朝通西域均以敦煌為西進基地,以樓蘭道為通西域的主要幹道,樓蘭和高昌地區為經營西域的橋頭堡。敦煌、樓蘭、高昌這個鐵三角形成鼎足之勢,樓蘭和高昌地區猶如從敦煌伸出的雙臂,呈鉗形控制著西域腹地,使這個階段內地王朝經營西域進退自如,立於不敗之地。在這一態勢中,樓蘭地區尤為重要,特別是魏晉前涼時期內地王朝在此設西域長史機構時,其地位要遠在高昌之上。可以說,當時經營西域的成功繫於樓蘭道和樓蘭地區,因而它們在這一階段西域史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第四,從樓蘭地區史來看,樓蘭地區因樓蘭道而揚名,樓蘭城的興起和樓蘭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等也與樓蘭道密切相關。樓蘭道是該階段樓蘭城和樓蘭地區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生命線,其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在該地區幾乎無所不在。

第五,樓蘭道是兩漢魏晉前涼時期將今新疆地區與內地緊密連接在一起的主要紐帶,樓蘭道和樓蘭地區對加速這個階段西域各地經濟文化發展及其在今新疆地區成為祖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將是永存的。

總之,樓蘭道在漢至前涼時期內地與西域交通史、樓蘭地區史、絲綢之路開闢發展史以及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史中,都具有首創之功。它是一座永遠值得人們銘心紀念的里程碑。從考古學來看,樓蘭道本身就是考古學的重要調查研究對象,樓蘭地區則是樓蘭考古學的載體,是樓蘭考古學的存在之本。

(摘編自孟凡人著作《絲綢之路史話》和《論樓蘭考古學》)

原標題:樓蘭地區考古缺環有待填補——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叢德新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黃琲 排版編輯:黃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談《朱子家訓》對家庭道德教育的深遠影響
破解特朗普貿易保護政策 中國製造有大招!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