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場與中日蒙蘇四國都有重大關係的慘烈戰鬥,為何如今鮮為人知?

這場與中日蒙蘇四國都有重大關係的慘烈戰鬥,為何如今鮮為人知?

原標題:這場與中日蒙蘇四國都有重大關係的慘烈戰鬥,為何如今鮮為人知?



一個日本軍醫的反思


松本草平,這位諾門罕戰役中的日本軍醫,戰後寫了一本回憶錄——《諾門罕,日本第一次戰敗》,較真實地記錄了這次戰爭的慘烈經過。他親身感受到日本關東軍的殘忍及底層官兵的厭戰、反戰情緒。他的深刻反思值得一讀。


1977年,松本草平在回憶錄的序言中說:「38年前的1939年,在戈壁大漠北端的諾門罕,我和許多年輕士兵咽下了悲憤的眼淚,滿腔的悔恨全部灑在了『滿』蒙邊疆盡頭的荒野上。」


松本草平對日軍和蘇軍的準備情況有自己的分析:

(1)蘇軍是知己知彼,日軍是既不知彼也不知己。蘇軍早就通過諜報網搜集到了日軍的兵力、兵器、裝備等軍事情報,並進行了戰前準備。相反,日軍對蘇軍可以說是一無所知。


(2)蘇軍居高臨下,日軍處處挨打。蘇軍利用哈拉哈河左岸蒙古高台的優勢,一直監視著日軍的一舉一動,依此來調兵布陣……


(3)蘇軍張網以待,日軍是飛蛾撲火。蘇軍利用地形地勢上的優勢和合理的戰略戰術,在諾門罕早就布置了一張網,只等誘敵上鉤了。相反,日軍沒有戰略不說,在戰術上也是一塌糊塗。


松本草平對戰爭的慘狀印象深刻,他對戰爭的性質產生了質疑:


到處都是燒焦的痕迹,彷彿是一群噴火的蟒蛇在這裡群斗過一樣,陣地上充滿了焦煳味和屍臭味……面對他們如此悲慘的命運,我的眼淚止不住地流,這打的叫什麼仗啊?就因為關東軍高官們為了所謂的『帝國榮譽』,幾百人就白白送了命。這哪是什麼戰場啊,簡直就是搜索隊的墳墓。」

松本草平對戰爭的目的一直抱著懷疑態度:


「冷靜下來好好想一想,付出這麼大犧牲的這場諾門罕之戰,究竟是為了什麼呢?這也是第一線全體士兵一直得不到解答的疑問和不滿。由軍部一部分強硬派操縱指揮的這場侵略戰爭,對一般的下級軍官來說是難以理解的,更不用說那些已經死去的亡靈了……」


日軍有沒有使用細菌戰?


諾門罕戰役爆發後,日本關東軍調集了最精銳的部隊和最現代化的武器對抗蘇軍,其中包括731部隊及細菌武器。


戰爭之初,關東軍總司令植田謙吉視察731部隊,命令731部隊以「防疫給水部」名義參加諾門罕之戰。石井四郎從當時731部隊所有400餘人員中抽調出一半組隊參戰,分編成兩部分:

一部分從事防疫給水;另一部分組成「敢死隊」,準備對蘇蒙軍實施細菌攻擊。石井擬訂了細菌作戰的計劃:一是將炭疽菌炮彈用火炮發射到蘇蒙軍陣地;二是使用飛機向哈拉哈河西岸投擲土陶細菌炸彈(內裝鼠疫跳蚤),或感染了細菌的小動物、物件和食品;三是派出「敢死隊」深入哈拉哈河西岸,用細菌污染蘇蒙軍隊各水源。


日軍前線指揮官小松原對石井的細菌戰方案的可行性作出評析,擔心有人員被俘,若暴露出細菌戰謀略,必招致蘇軍報復;另外,日軍若攻入被細菌污染的西岸地區,又將危害自身。因此,經關東軍高層縝密分析研究,決定731部隊的細菌戰計劃只適宜在日軍戰爭失利的情況下實施。


7月11日,第23師團失利停戰。7月12日,「敢死隊」隊長旋常重少佐受命帶領敢死隊秘密潛入哈拉哈河西岸,在河中投撒了22.5公斤的霍亂、傷寒、赤痢和鼻疽菌菌液。13日,石井四郎告知日軍司令部,通知日軍各部隊不要再飲用哈拉哈河的水。


蘇聯情報人員早有察覺,通過戰前大量諜報工作,在中共抗聯人員的積極配合下獲取了細菌戰的機密情報。蘇軍隨即做好相應的防護準備,在部隊進行了相關的教育和防護演練,還專門從後方鋪設了數條輸水管線,以保障飲水安全。日軍此時還未解決好細菌武器的相關技術問題,這次細菌作戰還只是實驗性質,加之蘇蒙軍各項防護措施得當,在整個戰役中並沒有因日軍的細菌戰造成大量傷亡。


在蘇蒙聯軍的猛烈打擊下,不少潰敗的日軍部隊沒有接到關東軍司令部不準飲用戰區河水的命令。許多士兵在極度乾渴飢餓的情況下跑到河邊,捧起河水一頓痛飲,結果很快成了細菌戰的犧牲品。殘忍的日軍為防止泄露細菌戰秘密,引起國際社會的譴責和蘇聯的報復,竟下令將所有感染細菌的傷病員立即集中「秘密處理」,銷屍滅跡,順帶把細菌戰的帽子扣到了蘇軍頭上。據戰後日本關東軍軍醫部的數據統計,在整個作戰期間,日軍前線部隊共有1200餘人因感染細菌死亡。而石井部隊卻從中獲得實戰經驗,並受到了關東軍司令部的特別嘉獎。


作為報復,日軍將被俘的蘇蒙軍士兵強壯者送進了細菌部隊進行人體試驗,以求查明在此次細菌戰中蘇蒙軍沒有受損的體質原因,並將改進後的細菌武器更兇殘地投放到中國戰場,製造了一幕幕後果難除的人間慘劇。在「二戰」結束前夕,日軍還派出731細菌部隊秘密潛入蘇聯邊境地區,將新的高效病菌投放到各交通要道附近的池塘里。


諾門罕戰役改變「二戰」進程?


諾門罕戰役對日本的侵略布局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日本決策層,有兩種對外侵略戰略:


一是「北進」戰略,即依託中國為根據地,進攻蘇聯,佔領西伯利亞;


二是「南下」戰略,依託中國為根據地,佔領南洋諸島。陸軍主張「北進」,海軍主張「南下」,雙方爭持不下。1936年8月7日,日本參謀本部調整了它的戰略,就是「南北並進」。這是一個折中方案,可是「北進」的勢頭仍然很大。


然而在諾門罕戰役之後,日本對蘇聯的認識發生了變化。關東軍認識到:即使日軍處在補給很有利的條件下,也無法與蘇軍的機械化部隊正面作戰。如果日軍深入蘇聯腹地作戰,斷難取勝。此後,日本被迫放棄了「北進」侵蘇的國策,改為全力「南下」,侵佔中國、東南亞,甚至最後偷襲美軍珍珠港基地。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西線吃緊,東部防務減弱,這對於日本「北進」無疑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按德日盟約,希勒特一再催促日本對蘇開戰。當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德國再次催促日本出兵。但日本鑒於諾門罕之戰的慘敗,不肯進攻蘇聯。日軍放棄對蘇發動戰爭,使蘇聯避免了與德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蘇聯在衛國戰爭的關鍵時刻,敢於將用來對付日軍的20個西伯利亞師(其中有4個坦克師)向西調動,參加了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庫爾斯克戰役,擊退了德軍的進攻並轉入反攻,與諾門罕戰役的結果不無關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被諾門罕戰役改變了。


此戰對關東軍的士氣產生了很大影響。1945年蘇軍出兵中國東北,關東軍許多部隊一擊即潰,這與之前慘敗留下的心理障礙不無關係。


此次戰役為何鮮為人知?



與「二戰」中的其他重大戰役相比,後世很少有人提及諾門罕之戰。究其原因,


一是對蘇聯而言,主戰場是歐洲戰場。諾門罕戰役之後,蘇德戰爭爆發,蘇聯投入衛國戰爭,自然淡忘了遠東的諾門罕之戰。


二是對日本而言,在其國力、軍力強盛之時,佔盡天時地利攻擊蘇聯,不料卻遭遇慘敗,顏面喪盡,自然更不願提及。


三是對參戰的偽滿而言,其影響本來就有限,「滿洲國」更是灰飛煙滅,也無多少記錄;外蒙古雖稱此役為建國後唯一一戰,但宣傳有限、影響不大。


而對中國而言,諾門罕之戰既不是國民黨軍隊的勝利,也不是八路軍、新四軍的戰果,而且中蒙邊界的部分中國領土還由此被劃入外蒙古。1940年6月9日,蘇聯和日本就外蒙古和偽滿邊界問題締結了協約,把邊界線由哈拉哈河向黑龍江境內推進了約40公里。


據美國《生活》雜誌記者戴維·貝爾加米尼記載,蘇軍佔領了一條64公里寬、32公里深的狹長地帶,是一塊面積達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對中國而言,這實在不是一個值得稱讚的勝利。因此,對諾門罕之戰的宣傳報道不多,也就不足為怪了。


編輯 |別畢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19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清朝為何會爆發邊疆危機?
二戰中有哪些著名的水雷戰經典戰例?為什麼說掃雷艦在未來軍備發展中必有重要意義?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