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膠東文藝》1115期‖知名作家焦辰龍:想要逼死我,瞎了你眼窩!

《膠東文藝》1115期‖知名作家焦辰龍:想要逼死我,瞎了你眼窩!

膠東文藝 — 大家的文學園地

著名書法家

張懷江老師為本刊題寫刊名

主編:福在福山

執行主編:沈默

歌劇:《白毛女 》選段  北風吹《扎紅頭繩》

 春天音樂作品集

春天 

00:00/03:45

想 要 逼 死 我 ,

瞎 了 你 眼 窩 !

(文藝散文)

焦辰龍(上海)

延安時期,幾位年輕的知識分子在最初創作歌劇《白毛女》時,曾經設計過這樣一個情節:黃世仁逼死了楊白勞,把喜兒搶到自已府中,又趁機強姦她,使其懷胎數月之後,又要娶另一大家閨秀為妻,黃家上下張燈結綵、一片喜慶氣氛。這時,喜兒卻誤以為黃世仁是要娶她,高興得在台上又唱又跳。文藝界的一位領導同志看了排練之後,對編導們說:你們讓喜兒對黃世仁抱有幻想,還高興得又唱又跳的,就把你們好不容易樹立起來的喜兒這個人物又推倒了。幾位編導者這才恍然大悟,在修改本中突出表現了喜兒的反抗精神,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在地主階級殘酷剝削、壓迫下,由仇恨發展到奮起反抗的喜兒的形象。

後來的紅色經典、芭蕾舞劇《白毛女》,是延安歌劇的升華版,其編導者打破西方的芭蕾舞劇中不得有台詞的禁忌,在劇中加了幾段插曲(歌詞也帶有台詞的性質)。這些插曲全部脫胎於延安時期的歌劇《白毛女》。這些插曲加得好,對體現主題和塑造人物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也使高雅的芭蕾舞降尊紆貴,使其更適合中國大多數觀眾欣賞。讓我們來看一看芭蕾舞劇《白毛女》中喜兒的形象:黃世仁把喜兒糟蹋夠了之後,又要把她賣給人販子。在黃家女傭張二嬸的幫助下,喜兒逃出黃家,逃離了狗腿子穆仁智的追捕,然後從河邊的蘆葦叢中閃出。這時,悲憤的歌聲驟然響起:

想要逼死我,

瞎了你眼窩!

我是舀不幹的水,

撲不滅的火!

火不滅,

水長流。

世世代代的仇恨啊,

永遠刻心頭,

要報仇!

要報仇!!……

八路軍來了之後,黃世仁和穆仁智逃出村子,跑在深山裡的奶奶廟避雨。這時,已經被苦難折磨得變成了白毛仙姑的喜兒,像一道閃電似的出現了!仇人相見,人神共怒。喜兒的階級仇恨像火山似的爆發了!她憤怒地追打仇人,把供桌上的供品砸向仇人,抄起蠟台刺向仇人!……這時,復仇的歌聲、戰鬥的歌聲,像春雷似的在奶奶廟裡響起:

見仇人烈火燒,

我恨 我恨 恨不得踏平奶奶廟。

我要 我要 把你撕成千萬條!……

呵呵,多麼有力量!多麼有激情!驚天地泣鬼神!這才是與黃世仁有殺父之仇的喜兒,這才是與萬惡的封建地主階級不共戴天的貧下中農的兒女!這才是反映社會主要矛盾,喚起工農千百萬,幫助人民群眾推動歷史車輪前進的黃鐘大呂!在這個世界上,只要還存在著階級,還存在著壓迫、剝削,《白毛女》就具有永久的魅力。

試想,黃世仁逼死了喜兒的爹爹,又玷污了她的清白之身,她恨都恨不過來,怎麼可能會對其抱有洞房花燭的幻想,並高興得手舞足蹈呢?那樣做就不是喜兒,就成大觀園裡的襲人了。喜兒是不願做奴隸的人,而襲人只是一個心甘情願的供主子奴役、驅使的奴才。

讓喜兒對地主、惡霸黃世仁抱有幻想,就等於讓她有了本質上的缺點。而文藝作品中的正面人物,是不能有本質上的缺點的。否則,其性格就必然是矛盾的、分裂的。

但是,讓所有的正面人物都是一個模式,高大完美,不食人間煙火,又會顯得生硬、沒有生活氣息;即使是英雄人物,在他橫空出世、力挽狂瀾的時候,也讓人覺得是「戲不夠,神仙湊」。

正面人物既然不能有本質上的缺點,又要真實可信,接地氣,怎麼辦呢?讓我們來看一看一些成功作品是如何辯證地處理這一難題的。

電影《小兵張嘎》中的張嘎,是一個八路軍的小戰士、抗日小英雄,但他在與胖墩兒打賭摔跤時,摔不過人家就咬人家的肩膀,後來又用草去堵胖墩兒家的釜台眼。這些非本質的缺點並沒有損害張嘎的形象,反倒使觀眾覺得很真實,因為他終究還是個孩子。

如果說張嘎屬於「成長中」的英雄,其成長過程給作者提供了時間跨度上的用武之地,那麼,像電影《鴉片戰爭》中的林則徐則屬於「成熟」的英雄,要寫其「缺點」更難一些。但是只要敢於忠於生活,不把英雄「神化」,也還是可以做到的。影片從19世紀30年代末寫起,林則徐一出場時已是湖廣總督,但他預言查禁鴉片不會引起英人動武,卻被實踐證明是錯誤的;被道光皇帝革職查辦後,林則徐亦自責「原是井底之蛙」。但是,誰又會因此而抱怨他呢?比之以往的同類作品,人們反而覺得這一個林則徐更真實、更生動,因而也更感人了。

正面人物,尤其是英雄人物,不能有本質上的缺點;同樣,反面人物,尤其是罪大惡極者,也不能有本質上的優點,這其中的道理是一樣的。

2018年4月寫於上海

聲 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刊獨家推送,轉發請註明出處或聯繫本刊應允。文中插圖由作者選自網路、音頻由編者選自網路。

【作家名片】

焦辰龍,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編劇班畢業,山東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二級作家。原在煙台市文學創作研究室搞專業創作,後調煙台日報社編文藝副刊。現寓居上海,夏天回煙台看海,冬天回煙台看雪。有閑時讀讀書,寫點心得體會,彷彿是在填寫一份上戲老師發下來的考卷,又像是在和煙台的文友切磋技藝。

歡迎關注《膠東文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膠東文藝 的精彩文章:

《膠東文藝》999期‖山東作家單體舜:炮仗的故事

TAG:膠東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