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語言的藝術:這樣說話事半功倍

語言的藝術:這樣說話事半功倍

文/青江

交流是了解信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式。許多事情,往往只需隻言片語就可順利解決。

人們關注的重點一般在說什麼,這固然很關鍵,但怎麼說卻也不可小看,這就是說話的藝術。同樣的意思,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效果可能完全不同。然而這一點卻長期被人們忽視。人們的視線總是局限於想要表達的內容上,故而徒費精神且勞而少功。

我們可以透過古人的一些小事領略一下語言的藝術,從而學會更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乃至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設身處地

據明代馮夢龍的《智囊全集》記載,一次孔子外出行游,馬掙脫韁繩而跑,吃了人家的莊稼。農人很生氣,將孔子的馬扣住不放。子貢前去說情,用盡說辭也沒有成功。孔子說:「用別人聽不懂的話去和人交流,譬如用太牢之禮去享野獸,用九韶之樂去樂飛鳥。」

於是孔子就派養馬的僕人去和農夫說:「你不是在東海耕種,我也不是在西海遊玩,我的馬怎麼會不觸犯到你的莊稼?」

馬仆講的道理很樸實。大家都生活在天底下,誰也不是神仙,哪能不犯錯誤,生活中難免磕著碰著,有些摩擦,何必要苦苦糾纏不放呢?與人方便,就是自己方便。農夫聽到這樣的話很高興,就把孔子的馬放了。

每個人所接受的教育,生活的環境都各不相同,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套自己圈子裡面的話語體系。

子貢前去大講一通《詩經》《尚書》中的東西給農夫聽,他自然不明所以,毫不動情。而馬仆與之有共同語言,知道怎樣在農夫所能明白的道理中去說服他。所以,不要自以為掌握了多麼高深的理論,如果在對話中不懂得設身處地,英雄也無用武之地。

逆向思維

有趣的是,宋太祖趙匡胤曾反孔子之道而用之,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南唐大臣徐鉉學問博洽,聞名宋朝。南唐派徐鉉向宋朝進貢,宋朝需派遣官員充任押伴使,到南唐接徐鉉來宋朝。

宋朝大臣都以詞令不及徐鉉為畏懼,擔心自己去了丟人。宰相也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只好請求宋太祖親自定奪。誰知道,宋太祖叫人將殿前侍衛不識字的十個人的名字拿過來,御筆欽點其中一個,派他去充當使者。侍衛也是莫名其妙,但也沒法拒絕,只能前去。

一開始,徐鉉詞鋒如雲,滔滔不絕,旁觀者只有驚訝的份。這個使者連字也不識,自然只能是唯唯諾諾做個應聲蟲而已。徐鉉也不知道對方的底細,不斷和他談話,喋喋不休了幾天,無任何回復,徐鉉也疲倦了,只好沉默不語。

我們試想,倘若找個懂學問的去,徐鉉恐怕只會越說越激動。侍衛什麼學問也不懂,無人與之辯論,徐鉉一個人說多了也無聊,自然就偃旗息鼓,無精打采了。

孔子派馬仆那是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宋太祖用侍衛那是反常理而行,不戰屈人之兵。

言無定法,貴在切中癥結所在,對症下藥。總而言之不離「變」字。相時而動,伺機而行,不死守成法,才能無往而不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盜墓賊為何含淚而走
荷韻悠悠談賞荷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