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隨談書法之用墨法

隨談書法之用墨法

縱觀書法發展的歷史,關於如何用墨應該是呈現書法意趣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古人有云:「不知用筆、安知用墨」,「字字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單單一種顏色竟可使文字在方寸空間里表現出各種姿態,這是書法藝術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說起墨,自然離不開水,以墨為體,以水為用,這兩種物質可以組合出各種奇妙的墨色,大致就是前人總結的墨分五色:濃、淡、枯、濕、干。

若從書法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墨色變化被運用於書法中是離不開繪畫對墨法的探索與拓展的。在魏晉時期,書家更注重於筆法的運用,強調用筆的細節,而對於墨色的要求是:濃墨如漆。黃賓虹講 「魏晉六朝 , 專用濃墨 , 書畫一致 」濃墨法應該是墨法里最基本的一種形式,因為那個時候的書法還有著較強的實用性,要求字跡清晰無誤,便於閱讀。

到了唐代,各種書體均已發展完備,諸多名家開始更多關注到對墨法運用的探索,歐陽詢在《八法》中提到」墨濃則傷神彩,絕濃必滯鋒毫,肥則鈍,瘦則露骨「 孫過庭《書譜》中也說過」帶燥方潤,將濃遂枯」,說明墨色的變化會帶來書法更多的藝術表現力。

這篇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用墨濃重枯澀,這種深淺枯渴的墨法伴隨著他所有的悲憤之情躍然紙上,毫無刻意修飾之感,無疑是書家縱情筆下得自然之妙的經典之作。

到了宋元,文人水墨畫的興起,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對墨色運用更加大膽,書法在創作上也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間。元代以後,董其昌提出」淡墨法「,強調自然平淡虛靜的書學境界,在他的作品裡隨處可見筆意轉折中絲絲可數的細膩感,有著一種飄渺空靈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 。

書法發展至明末清初,張揚個性的書風對墨法的影響甚為深遠,出現了王鐸、傅山、徐渭等用筆奇恣縱放,用墨大膽突變的書家,並開創了」漲墨法「在書法創作中的運用。

」漲墨法「讓狂放不羈的線條在書法作品裡呈現出了水墨畫一般的奇妙效果。這種故意為之的反傳統,反統一、反和諧的筆墨情調讓書法有了更為豐富的表現空間。

繼王鐸」漲墨法「之後,又出現了程邃開拓的」焦墨法「,這種技法主要是運用在山水畫的創作中,大量的渴筆焦墨,能勾畫出一種古拙荒寒,蒼茫老辣的意境。後來也被一些書法家用在書法創作中,如金農、林散之、吳昌碩等作品中多能見到焦黑法形成的枯筆線條。

林散之曾說:「筆是骨,墨是肉,水是血」,書法創作從未離開過對筆墨精神和書寫技巧的探索,點畫之間可潤含春雨,亦或乾裂秋風,書法的浪漫意趣也在這層層墨色之中盡情的綻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馨物語 的精彩文章:

TAG:文馨物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