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陶瓷鑒賞 清代順治 青花攜琴訪友罐

古陶瓷鑒賞 清代順治 青花攜琴訪友罐

清代順治朝歷時十八年,社會動蕩,百廢待興,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來,御窯廠不可能全面恢復大規模生產,所以景德鎮瓷業一度蕭條,產量很少。官窯生產時停時產,所以官窯瓷器並不多見,而民窯則開始全面恢復大規模生產。此間,御窯廠施行「官搭民燒」制度。「官搭民燒」不僅為陶瓷生產闖出了新路子,同時也為後期康熙瓷器的繁榮與蓬勃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清代順治 青花攜琴訪友罐

清順治(公元1644—1661年,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朝歷時十八年,由於新政權是在明末戰亂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社會動蕩,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百廢待興,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來,御窯廠不可能全面恢復大規模生產,所以景德鎮瓷業一度蕭條,產量很少。清人葉夢珠《閱世編》記載:「順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瓷器之丑,較甚於舊,而價逾十倍。」景德鎮仍舊沿襲明末採取的臨時應急措施,「有命則供,無命則止」。官窯生產時停時產,所以官窯瓷器並不多見,而民窯則開始全面恢復大規模生產。

清代順治 青花攜琴訪友罐

據藍浦《景德鎮陶錄》記載,順治建廠燒造御器始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先是饒州守道董顯忠、王天眷、王英等督造龍缸未成。在順治十六年(1659年)再由守道張思明、工部理事官噶巴、工部郎中王日藻等督造欄板、龍缸等大器,儘管花費了很多人力和物力,仍沒有成功。這說明當時景德鎮官窯生產雖處於低潮期,但始終沒有停止過,官窯器數量較少,精細度也明顯不高,個別還比較粗糙。順治窯主要燒造了青花、五彩、白釉、黃釉和茄皮紫釉等幾個品種,這其中青花佔主流。

清代順治 青花攜琴訪友罐

清初景德鎮的瓷器生產亦如明代晚期推行的「官搭民燒」制度,順治二年(1645年),朝廷廢除了明代官窯那種官辦、官燒的制度,而採用官搭民燒的制度,這不僅充分釋放了民窯的生產潛力,調動了工匠們積極性,提高了民窯作坊的規模及燒造精細瓷器的技術,同時也無形中刺激了民窯青花的進一步發展。官窯、民窯相互影響,相互推動和促進,因此,順治青花民窯數量居多,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這種「官搭民燒」的制度靈活實用,不僅為陶瓷生產闖出了新路子,同時也為後期康熙瓷器的繁榮與蓬勃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清代順治 青花攜琴訪友罐

順治青花胎體偏厚重,胎體有粗、細之分,粗為渣胎,有灰白或灰黃色;細的潔白堅緻,瓷化程度較好。製作工藝基本沿襲明末天啟、崇禎的風格。順治青花釉面多數是白中閃青,呈鴨蛋青色,釉層較厚,透明度較差。為了迎合西方人的需要,此時出口的瓷器釉色偏白、偏薄、透亮。為了降低成本,內銷的日用粗瓷釉色乳濁肥厚。大部分器物,如大缸、大盤、凈水碗、香爐等口沿普遍施一道醬釉。許多琢器的底足不施釉,露胎。修胎不太規整,並能看到明末瓷器中常見的放射狀跳刀痕。器物底部多不沾砂,一改萬曆以來民窯瓷器普遍沾砂的現象。自萬曆以來,景德鎮瓷器出口量大增,為了節約瓷土原料、降低成本,民窯瓷器不管精粗,一律墊砂燒制,所以此時瓷器的圈足或多或少都沾砂。清順治以來,由於戰亂、海禁等原因,國際陶瓷市場消失,景德鎮陶瓷供大於求,窯戶只能競爭國內陶瓷市場,為了符合戰亂時期國人對瓷器的心理需求,窯戶生產瓷器不管精粗一律墊瓷餅燒制,生產出來的瓷器也都厚重耐用。平底器中部內凹,可見旋紋。盤的底足較平,少見明代的塌底現象,盤底往往有窯裂,底邊帶窯紅即火石紅。足根微微向內收,足牆較深為寬圈足,個別是雙圈足,有的器物足沿經過工匠仔細修琢,呈「泥鰍背」,很光滑,具有康熙早期青花的特點。

清代順治 青花攜琴訪友罐

「攜琴訪友」這樣一個題材,在古代繪畫、瓷器、漆器和雕刻中十分常見。但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典故,卻不太清楚。

清代順治 青花攜琴訪友罐

歷史上與琴有關的故事,倒是不少。最著名的是「高山流水」:俞伯牙攜琴去訪鍾子期,半路上聽說他已經死了。於是恨世上再無知音,在子期墓前哭祭,感慨知音難再,碎琴以報,也不管那架古琴如何價值連城。

清代順治 青花攜琴訪友罐

另一個有名點的故事,是「對牛彈琴」:古時候有位琴家公明儀,演奏水平很高,粉絲很多。有天他攜琴訪友,去討表揚。路過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一條牛原本正在吃草,見公明儀路過,抬起頭來,深情地望了他一眼。公明儀以為遇到了知音,便坐下來,撫弦弄琴,傾心演奏了一曲。非常遺憾的是,牛聽到琴聲,反而低下頭去大嚼青草,令著名演奏家公明儀大為掃興。

清代順治 青花攜琴訪友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玩古 的精彩文章:

TAG:玩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