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探秘蒼溪王姓之源:安東將軍王渾的江湖

探秘蒼溪王姓之源:安東將軍王渾的江湖

文/王建平

(蒼溪色彩:花開梨鄉)

【作者簡介】王建平,男,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多年間斷創作,有作品散見《四川文學》《小說林》《北方文學》《青年作家》等報刊,有多篇作品參賽獲獎併入選集,出版小說集《那一盞燈》和《甜月亮》。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一)遠古的王姓是這樣「煉」成的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提到姓氏,炎黃子孫都會為之一振。只因姓氏是任何一個家族的第一標誌,也是一個家族的榮耀。

「王」是中華大姓,是炎黃子孫中最常見姓氏之一。告訴你吧,據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抽樣統計,全國人口最多的姓依次為王、李、張、劉、陳、楊、趙……同時,「王」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先秦時代的「王」是氏不是姓,王氏便成為王姓的最初源頭。最早的「王氏」主要有二支。一是「子姓王氏」,二是「姬姓王氏」。

「子姓王氏」出自商朝王室比干一支。商朝王室以「子」為姓。

話說商朝末年,身為王叔的比干因為諫商紂王,被暴虐殘忍的紂王「剖腹驗心」後,比乾的子孫來到河南汲縣,隆重地安葬比干,後世也就定居此地。比乾的子孫儘管失去了王室貴族的顯赫,然而在百姓眼中比干是敢於為民請命、犯言直諫的人,比乾的人格和精神高貴無比,比干雖然不在了,但他的子孫就應享有「帝王」般的稱號,這樣的家族才值得我們稱之為「王家」。於是,「子姓王氏」就誕生了,成為後來中國「王姓」的一個最初源頭。

「姬姓王氏」的傳說與「子姓王氏」有著完全相同的來歷。

「姬姓王氏」說的是東周王室以「姬」為姓。周靈王的長子叫「晉」,史書上稱「太子晉」。

這位太子晉當年腦子有些發熱,不守「本」份,他不好好地做太子每天應做「讀史誦經」之類的事,而是關注起老百姓是咋過日子的。他不僅關心老百姓的油鹽醬醋柴,還研究種田種地的首要問題是農田必須保土與保水。有一年正好遇上水澇,他上諫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城池之外的農田怎樣不被洪水淹沒的建議。

不料,周靈王認為太子晉在做「咸老媽子淡操心」的事,是「狗拿耗子——多管閑事。」彷彿要證明你小子比我皇上還要看得遠、看得清、看得明,我皇帝不急你太監卻干著急,莫非你小子想弄出點啥響動來,讓老百姓成天說道你好,長此下去,那我不就成了皇帝的裝飾品?於是,周靈王一氣之下就將太子晉貶為庶民。

(大羅宮眾妙堂二層明代木雕比干)

後來太子晉為民操勞而被貶的事傳遍天下,太子晉與他的家族受到百姓擁戴,賦予一個「帝王」般高貴的尊號——「王家」。於是「姬姓王氏」與「子姓王氏」並列,成為了王姓的第二個源頭。

據考史,在先秦的典籍中對比干直諫而死是有記錄的,而對「二支王氏」的提法不太明確。

清代史學大師顧炎武認為歷史上「以爵為氏」是先秦命氏的通則之一,對「二支王氏」的記載儘管沒有先秦典籍方面的直接材料為依據,但先秦典籍上記載的王氏成員諸多:「如春秋、吳國時的王犯,晉國時的王良、王生,戰國、齊國時的王斗、王蠍、王歡,魏國時的王錯,趙國時的王登,秦國時的王稽、王綰」等,他認為這些王姓大致、或許皆與「二支王姓」有關,但同時不能排除還有其他「王」姓的家族存在,這些支流或小溪便成為第三支「散戶王姓」。

(王,象形字。王字的甲骨文為斧鉞之形,斧鉞為禮器,象徵王者之權威。)

戰國秦漢,各國之間爭強好勝,到秦滅六國,天下統一,大批王侯公卿之族消失,子孫們為了懷念逝去的華貴、榮耀,或凝聚光復重振河山的意志,以及雜存的心態與動機,均歸結到切實有效的舉措——要以「王」為家族,成為自己家族的姓氏標誌。

《通志·氏族略》中最著名的就是齊國王室後裔的「媯姓王氏」,於是「媯姓」也成了王姓源頭的新提法。到魏晉隋唐時期,先後出現所謂的「五胡亂華」之說,即少數民族大量內遷,「十六國」即在中原和邊疆出現了一大批少數民族政權,正是在這種民族大融合的積極態勢下,「外性王氏」以鐵的事實佔據、散落於中原大地。於是「外性王氏」最終成為「王姓」的第四源頭。

(有一個美人叫王昭君)

總之,我們如果把「王姓」演變看作是一條大河流的話,那麼,先秦時代的「子姓王氏」「姬姓王氏」和「散姓王氏」「外姓王氏」四種說法必定就是「王姓」四條支流的源頭。「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中道出天下之事演繹的常理。我認為 「王姓」四個源頭的概括,邏輯性、規律性、歷史性均能得以體現。

「王姓」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數一數二的大姓,是各民族相互融合的結果。魏晉隋唐以後,「王姓」煉就成大姓氏成為定勢,直到現在「王姓」探源仍在進行時,但均有「探」無「果」,還沒有出現有根有據的新推論與新的見解。

(王允,字子師,太原祁人。世仕州郡為冠蓋。東漢末年司徒。養女即貂蟬。)

(二)王者的江湖

王姓源頭眾多,多為帝王之後。到漢唐時期,著名望族已達二十一支,史稱「二十一望」或「二十一郡望」。「二十一望」分布大致如下:

太原王氏:分晉陽和祁縣兩支。晉陽即今山西太原南郊一帶。祁縣即今山西之南地區。

還有琅琊王氏、北海王氏、陳留王氏、東海王氏、高平王氏、京九王氏、天水王氏、東平王氏、新蔡王氏、新野王氏、山陽王氏、中山王氏、章武王氏等合計二十一望族。西宋及西宋以後,王姓望族更多,遍布全國,數不勝數。

(琅琊王氏)

據考,川北大部分地區及蒼溪的王姓屬於太原王氏,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姬姓王氏」。至此說明,我們的遠……遠古祖先就是——太子晉。

2000多年前,太子晉成了正義的象徵。屈原在《遠遊》詩中寫道:「軒轅不可攀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李白也寫過:「吾愛王子喬,得到伊洛濱。」詩句集中表達了兩位詩人對太子晉的敬仰。新加坡王秀南曾賦詩:「年少冊立,輔政英明……水利民生……貶作庶民……本支百世……我祖德馨。」

北魏時,太子晉後裔王旭官至司空。司空可能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副部級官職。王旭因助司馬氏代魏有功,曾封為京陵侯。王旭的兒子王渾成為晉武帝時官魏東中郎將,曾率軍滅孫吳,實現了全國統一。王渾官至司徒後,增封京陵侯爵,京陵公。

(青山觀)

看官,川北蒼溪的王姓故事必須要從王渾講起,也可名曰:「王渾的江湖」。

話說西晉初年,太原王氏第三十五代孫王渾被朝廷委任到蜀地任職。

王渾從太原出發時,不忍心將老母親留在家中,於是攜帶母親入蜀。過了漢中入川、經廣元、劍閣縣進入蒼溪地界約五十里,到了一個叫青山觀的地方,不幸母親病故。

王渾身為高官,且以孝服眾。在青山觀,王渾深懷「臨穴頻撫棺,至哀反無淚」的胸襟,決意就在青山觀選擇墳地安葬老母。安葬完老母,王渾以國事為重,揮淚上馬繼續前行,奔赴重任。

王渾母親的墳塋被後人稱為「賢母墳」。

(賢母墳)

王渾(223—297年)字玄沖,西晉太原晉陽人,其祖王澤為東漢代軍太守,其父親王旭官至曹魏「三公」,可見王渾是一位實實在在的「官後代」。

嘉平元年(249年)雖說是曹魏政權,實則是司馬懿父子在撐控,皇族曹爽以大將軍之勢與之抗衡。無疑曹爽走的路不如司馬懿過的橋多,最終沒玩贏司馬懿父子。曹爽失利,曹爽家族被滅門,王渾也落職丟官,被貶至河南沁縣當了一個小小的縣令。

咸熙二年,曹魏權勢之爭再度重演,王渾便在這次的官廷政變中立下汗馬功勞,後來升任徐州刺史,時年50歲。

在之後的二十年里,王渾出生入死,馳騁疆場,以滅吳之功,擢為東征大將軍。王渾功高望重,其家族深得武帝、惠帝兩朝依重。王渾卒於兩晉惠帝元康七年,終年75歲。

無疑,兩晉時期的王渾,是王姓最早流入川北以及蒼溪的第一位王家人。

(西晉滅吳之戰,安東將軍王渾率軍由和州出擊)

(三)川北王姓的發源地在哪裡

王潯,王渾的19代孫,唐僖宋時任中書舍人,後升任刑部隊侍郎。

乾符二年(875年)黃巢在山東菏澤鄉發動起義,起義軍大舉西進。廣明元年(880年),黃巢起義軍攻破潼關,直逼長安。

唐僖宋聞訊西奔。

王潯護駕入四川,途經青山觀,見到先祖的墳墓——「賢母墳」荒涼殘破,傷感萬分。待黃巢之亂平定後,他決然辭官舉家遷至蒼溪青山觀定居過田園生活,在此地修繕並看管祖先塋地。

(青山驛)

其間,王潯開設過禮教禮儀學館,親自授教十子成名致仕。王潯去世後,葬於祖墳靠北邊位置。清嘉慶年間,重修墓碑,後人稱「侍郎墳」,至今猶存。

王潯一生有十個子女,依次取名為:敦詩、敦仁、敦義、敦禮、敦智、敦敬、敦儒、敦平、敦儉、敦惠。其中敦敬、敦儒、敦儉皆為進士第,敦詩為舉人,其餘兄弟均為京癢或府京癢生員。

敦敬留居青山觀本地,其餘九兄弟均在異地為官與營生。

他們的後裔散居於四川的蒼溪、劍閣、閬中、南部、三台、鹽亭、遂寧、射洪、綿陽、廣元、旺蒼、南江、通江、儀隴、營山、達州、渠縣、樂山等縣市,以及湖北的黃州襄陽等地。

青山觀原名青山驛,是王姓的發源地,毫不誇張地說,青山觀在歷史上已成為太原王氏——川北王姓家族的聖地,王家人的原始部落,也是家族榮耀的標誌。

(青山觀的春天)

(四)狀元王樾及其二子

清代蒼溪知縣余大鶴曾在蒼溪鶴山書院題寫過一幅對聯:「莫道奉國無人,廷對譙玄輝兩漢;自來離堆毓秀,功名王樾耀千秋。」

對聯中提到的王樾生於青山觀,父親王詩是南宋刑部侍郎。

王樾從小接受良好的禮教,自幼奮發好學。南宋理宗紹定四年(1231年)辛卯科大魁天下,廷對第一,成為理宗御筆欽點狀元。後任京畿大夫,後升巡按。王樾退休後淡泊名利,告老還鄉,居縣城南古學街(今曉古街、興賢街所在地)的狀元府。

(蒼溪色彩:蒼山如畫)

王樾愛民。王樾面對連年戰亂,南宋疆域被掠,稅源、經濟日漸衰減,他為官時每到一處體恤民情,《蒼溪縣誌》中稱其王樾「尤長經濟學術」。晚年時,目睹嘉陵江溪流玉女河洪水泛濫,其良田、人畜、交通無一倖免,於是變賣家產,疏通玉女河,修建雙圓石拱橋——後人稱為「狀元橋」。

王樾愛國。博學多才成就了他有志向遠大。青年時代,王樾所見南宋時期蒙歌鐵蹄肆意踐踏南宋疆土,虎視眈眈,國難深重,憂國憂民之情由然而生。王樾疾呼:「天下大亂,僅詩書能安居鐵蹄於關外?」此理念應早於魯迅先生好幾百年。

王樾生二子,長子王鼎,次子王佐。兒子成年後,王樾鼓勵兒子要有保家衛國的抱負與志向,支持兒子投筆從戎,獻身疆場。

(蒼溪色彩:蒼山溪水引蒼鷺 )

長子王鼎,宋武烈將軍,歿葬於通江縣上七十里馬桑埡,墓名鍋洞碑。生四子,依次名為柴、炭、煙、灰。當時因遭遇元軍追殺,就僅取小名。王柴、王炭、王灰三兄弟下落不明,後裔無考。王煙後裔人丁興旺,在通江、南江、巴中一帶有宗祠可考。

次子王佐,字翼順,文韜武略兼備,為南宋忠武大將軍。

宋理宋寶祐六年(1258年),元憲宗蒙歌大汗率鐵騎四萬多,當時號稱以十萬大軍攻蜀,意奪劍州。王佐受命統軍救蜀,直殺昭化(今廣元一帶),安營紮寨於長寧山。後伺機攻敵,初戰告捷,挫敵銳氣。後來蒙歌前往,親臨督戰,戰事異常激烈。

當時的縣宰王仲,守將蒲元見元軍勢力強大,為保住小命,逐放棄進攻,獻城投降。副將徐昕戰事中遇害。

(蒼溪色彩:春華秋實 )

大將軍王佐身先士卒,舉盡全力反擊,只因兵力懸殊過大,初困於嘉陵江邊。王佐帶領所剩兄弟,與蒙歌血戰數日,終因後無援軍,以身殉國,所統部下全部壯烈犧牲。

元世祖嘉其忠勇,敕葬亭子口,封建爵伯,謚文忠,題其碑名曰:「王將軍墓」,建將會神祠。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蒼溪縣令丁映奎尋得王佐墓跡後,專資修復,封以磚石,護以牆垣,建亭作記,並賦紀事詩一首:「捫蘿附葛陟高崗,滿眼蓬嵩古墓藏;朽骨百年淪草莽,孤忠一死報君王。仲為不道城先破,聽有同心禍共當;寄語江邊諸父考,年年椒灑莫斜陽。」

王鼎、王佐,系太原王氏第61代子孫。

(蒼溪色彩:梨園盛宴)

(五)王績九子八進士傳佳話

王樾有個的弟弟叫王浩,王浩的兒子叫王績。

王績如里活在當下,一定是門庭若市,電台、電視台、報社、作家、企業以及各級官員過不了多久就會前往王績家裡道一次賀,門口原有的泥巴路早已鋪成瀝青了。

為啥呢?不會是因為王績有十個子女吧?

那才不是,歷史上生過十個娃的主兒大有人在。而是王績的九個兒子與一個女兒皆成賢才,這種影響力在古代就是韓湘子吹簫——不同凡響。而在今天就是航母桅杆上發名片——名揚四海。

(蒼溪色彩:產業園春色)

王績曾與蒲氏婚配,生四子。依次為:王塤、王域、王垓、王圻;後來與胥氏二次婚配,生五子一女。五子依次為:王坻、王成、王埛、王堪、王堦,一女為:王英。

讓世人驚嘆,九個兒子中八個考為進士。

長子王塤,百族長,初舉博學孝廉,後補升東京學士。配黃氏,善詩文,卒葬於南江縣屏風山川主廟側董家村。

次子王域,二甲進士,兵部尚書,卒葬於閬中白沙壩。今蒼溪鴛溪等地有後裔。

三子王垓,二甲進士,東京知府,配紀氏,善畫。卸任後居閬中北街,卒葬河西龍井埡。今蒼溪等地有後裔。

(蒼溪色彩)

四子王圻,東京主考,後遷陝西總督,卒葬閬中蟠龍山。今蒼溪石門、喚馬等地有後裔。

五子王坻,二甲進士,官至廣東提督,卒葬於南部縣大橋教場壩。今廣元、蒼溪等地有後裔。

六子王成,二甲進士,官至陝西總督。卒葬於劍閣縣羊子嶺龍尾壩。今廣元、蒼溪、劍閣、閬中、綿陽等地有後裔。

七子王埛,官至河南巡按,卒葬於閬中廖村進士灣。在巴中王家岩村也有王埛墳地。

八子王堪,為武進士,授洛陽鎮台、後謫守荊州,卒葬於鹽亭縣鹽井壩。今蒼溪五龍王家溝等地有後裔。

九子王堦,恩賜狀元,陝西巡按。卒葬於蒼溪三川白溪溝。今蒼溪陵江鎮和閬中石龍鎮有後裔。

十女王英,因才德兼優被入遷皇宮,傳說王英的母親去逝後,皇上賜金棺葬之。故在川北歷史上有「九子八進士,一女搭金棺」之說。

(蒼溪色彩)

(六)瞻拜青山觀

青山觀是古代長安入蜀(去成都)的必經之地,是蜀道上的古驛站,歷史上也叫青山驛。

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曾在此地建立昌漢縣邑,歷時135年,到陳後主至德二年(584年)將漢昌縣邑遷至曲肘川(今蒼溪縣城內的「狀元居」一帶)。

原來青山觀是一個可供皇帝建城池之地,可以想像,那時的青山觀的位置是何等重要。

嘉陵江水在悄無聲息地流淌,懷念與惦念歷史誰說不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快樂。讓時光穿越回到1700多年前吧。

(蒼溪色彩)

青山驛,那時亭台樓閣隨處可見,接官亭、鐘鼓樓、魁星閣、青山寺、衙神寺、城皇廟應有盡有。古縣城遺址「漢昌淳邑」大門頂上飛檐翹角、簡瓦鰍脊、瓦當滴水、古色古香。據傳,當年朝廷文官過此地必須下轎,武官過此地必須下馬。那是青山觀的佛寺道觀不僅有人來整理法事,而且文從墨客也絡繹不絕。

清代詩人張問陶(號船山)過此地,就如同走入了「迷魂陣」,於是他才那樣地說:「畫里青山寺,林巒錦織成。經聲僧飯早,花氣石樓晴;鳥落人初散,泉香水乍生。遠遊忘歲序,風定一蟬鳴。」詩意足已表達了作者的心緒,青山驛在眼裡,也在畫中,美景不僅是實景,而是織在錦中的畫,雨過天晴的樓宇,賽過了路邊的格桑花,越往青山深處走,擔心你會忘懷時光,因為青山觀的風聲與蟬聲會交替輕揉你的我的和他的心房……

「漢昌淳邑」的左與右,有對廂房,右茶左餐,荷花池凹於中間。順眼一掃,跳排在石階上有農家的石缸、石磨、石碾……

在空中,你會看到山坪塘堤壩上「大美禪林,狀元故里」醒目大字。堤壩上紅茶綠草簇擁,天上的雲彩與地上美艷會亮瞎你有雙眼。壩內,水在陽光下波光粼粼。舉目遠眺,層層梯田、果樹林立、花團錦簇、蜻蝶紛飛……

清明時節,我們又一次走進古漢昌遺址西側。那裡古柏森森、高聳入雲、蒿草茨叢。在不遠曲徑處的文昌宮旁,依次便是王渾之母、唐刑部侍郎王潯、宋狀元王樾、進士王績等名人的千古墓地。狀元墓前文昌宮內供奉著文昌帝君,又稱文曲星、文星。傳說是主宰功名、祿位之神。也是中國古代學術、文章、科舉士子的保護神。

這裡曾是王姓家族的原始部落。一個家族是一部歷史、一個姓氏文化繁殖出同宗同祖的血脈關係。隨著時光的烘曬,王氏族譜註定會一本本變舊、發黃,但歷史根系已牢固地根植於中華大地。我想說,華夏的傳統,是靠家族去延續,沒有家族去傳承,也就沒有民族。

陝西、湖北、山西、甘肅、雲南等地的尋宗者也來了。他(她)不問你從何處來。他(她)就知道尋訪亡靈、追溯祖先,能手捧上幾粒王姓塵埃就不虛此行了。他(她)們帶著濕潤的眼眶,依次到墓前獻上了一束束就地採擷的格桑花。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頭。」

2018年4月於蒼溪

(蒼溪新貌)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若不喜歡,敬請留下批評,分享您的見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 的精彩文章:

《紅樓夢》里「樹倒猢猻散」的大樹指的是誰?
曾國藩為何咬定親弟弟曾國華只有「死」路一條了?

TAG:閱讀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