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翰江林氏數風流

翰江林氏數風流


翰江林氏數風流

田豐 圖/文

林域墓志銘

閩南有句諺語:「陳林大字姓,黃孫蔡賽鄭」,說得是陳、林兩姓人數眾多,名列前茅。這一點也不假,陳林兩姓淵源深遠,衍派繁盛,是其他姓氏無法比擬的。不僅在閩南,甚至在台灣及東南亞一帶,陳林也是當之無愧的大姓。托近期目睹數通翰江林氏族人墓葬志銘之機,本文就此簡單介紹清代翰江林氏出現的二家祖孫三代名流。

林姓來源,據文獻記載,來源有三處。大多數的族譜認同是來自比干,比干是商朝貴族,子姓,是商紂王的叔父,因直諫紂王無道,被紂王虐殺。比干夫人為避滅門之禍,逃亡長林,在石室產下一子,取名泉,以地名為姓,遂姓林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后,旌表比干忠烈,征覓其後嗣,命閎夭給比干在朝歌南汲境內(今衛輝)封墓,夫人攜泉歸周。因泉生於長林,賜姓林名堅。念林堅乃商湯之後先王之胄,且能遠避紂亂而不絕其世,乃拜堅為大夫,食邑清河,故林氏總堂號為西河堂。漳州林氏總祠又稱比干廟,正是出於這一典故。

西晉末年,暴發「永嘉之亂」,皇室為爭皇權而內訌,引發天下動蕩,北方凶奴趁機舉兵南進,中原大地狼煙四起。為躲避戰火,中原仕族及百姓大規模南遷,史稱「衣冠南渡」。當年湧入閩地有八大姓,林氏即是其中之一。林堅後裔林祿,奉敕守晉安郡,遷家居晉安,被尊為林姓開閩始祖。唐代林披,是林祿後裔,生有九子,個個官至剌史,林披被尊為九牧祖,傳衍下來的族群稱唐九牧林。宋代林杞,林祿後裔,官至知州,所生九子,也都官至知州,這一宗族,稱宋九牧林。林姓族群在閩地繁衍生息,特別是在閩南成為龐大族群,並由閩南播遷台灣和南洋諸島。

不久前,有兩組共四通墓志銘面世,恰好是同出自翰江林氏家族,翰林林氏是古龍溪縣名門望族,從明末清初至現代,其族群名人迭出,方誌均有明確記載。和許多村落的遭遇相類似,翰江林氏家譜已散佚,族群也遷徙殆盡。儘管方誌中翰江林氏名人的簡要記錄,但因家譜的缺失,其族群發展脈絡無從考證。此次翰江林氏四通墓志銘面世,彌補了族群傳衍記錄中的許多空白,同時又進一步了解名人的生平,也為地方文獻增加翔實的資料。先將四通墓誌碑額列下:

一.《皇清誥贈太恭人林微敏楊氏墓志銘》(全文約1500字,監察御史、進士田從典撰文,高要縣知縣、進士景日昣篆額,吏部觀政、進士昌天錦書丹)

二.《皇清誥授中憲大夫荔園林先生墓志銘》(全文約1400字,翰林院庶吉士、進士周紹龍撰文,泉州府儒學教授、進士鄭溥撰文,涿州知州、進士昌天錦書丹。)

三.《皇清誥封恭人林門元配慈敬陳太君墓志銘》(全文約1200字,吏部觀政、進士鄭漙撰文,吏部觀政、進士吳開業篆額,吏部觀政、進士江楫書丹。)

四.《皇清誥贈奉直大夫沂山林先生暨宜人靜恭甘太君合葬墓志銘》(全文約1250字,刑部右侍郎、進士蔡新撰文並篆額,翰林院典薄、舉人邱起左書丹。)

漳州林氏中的九牧林派,大多認唐九牧為祖。翰江(今內林)林氏,也出自唐九牧,以莆田祖立譜,傳至三十四世遷入翰江,再傳十世至林朝,憑藉軍功授明威將軍。康熙初年,林朝應施琅之召,參與攻克澎湖,收復台灣之役,以功授左都督,誥授榮祿大夫,追贈三代,後因子林域功名,追贈戶部郎中。林域是林朝季子,生母楊微敏,來自丹霞武安(今長泰)望族。林域年僅四歲,生母即病逝。林域由繼母李夫人撫養。當時,台灣雖已平復,但鄭軍殘部由楊彥迪率領流亡南洋諸島,收集散落力量,重整旗鼓,試圖東山再起。清廷視為心頭大患,再次令施琅進剿,施琅力排眾議,堅持以安撫為良策,推薦林域等一批年輕才幹,跟隨部將楊萬雄往南洋招撫。林域當時年紀尚小,家人不放心他遠渡南洋。林域卻說:「良工不示人以朴,寧事寂寂,使宗愨輩笑耶?」施琅聽後大加讚賞。由於施琅的舉薦,加上自身勤勉謹慎,林域先後在吏戶和刑部擔任郎中和員外郎。後又在施琅之子施世綸的舉薦下,以欽差身份監督寶泉局錢法。林域的榮耀蔭及先輩和後人,對鄉里民生也多有善舉,雍正四年,漳州饑荒,捐米救濟饑民,並在十一都建義冢。為方便內林社與府城的商旅往來,林域出資從內林街(今內林村)修石路至御史巷(今新華東路與丹霞路交界處),修漳州新橋,興建二處義冢,為飢者施糧,為貧困不能葬者施棺,為往來窘迫之人接濟。其善行義舉,與碑文中「---周乏恤窮,弔死問生,食其德者不可勝數,此固吾鄉所共見也。」的評價與地方志籍的記載相符。可貴的是,林域的善行形成傳統,其歷代後人,屢屢慷慨出手,延續家族行善濟世的美談。其孫林編,是雍正、乾隆時期蜚聲漳州城鄉的鄉紳,熱心鄉土公益事業,「郡邑諸興築巨役,悉獨肩其任。」發起重建龍文塔等,捐資修漳州文廟,重建芝山日華亭等等。林編也承襲其祖父林域,父輩宗鎮、宗鑑在詩文才學方面的稟賦,與漳州士林交遊唱和,在雲洞岩等名勝留下許多題辭。道光至同治年間,翰江林氏後裔又湧現一家祖孫三代的名流,漳州府志不惜筆墨予以記載:「林松齡,號讓齋,龍溪瀚林里人。為人守正,不隨波靡,急病讓夷,多行利濟,事橫逆來,每置不較。嘗誦李安溪先生語曰:『吾平生無所不讓人,惟讓之一字不以讓人。』尤敬重師長,禮意殷勤無倦。久困童子試,援例入監。晚年坎壈特甚,家私散盡,避賊難,遷居郡城。長子邠,次子湘,皆諸生。孫廣顯、廣獲、廣邁,皆舉人。」林松齡晚年因社會治安不好,舉家遷入府城,居城中河下街(今瑞京路佳苑名門小區)。林松齡祖孫三代一以貫之地發揚急公好義,扶危濟困的祖德,將善事義舉做到府城及周邊鄉鎮。其中的林廣邁是清末漳州德高望重的士紳,林廣邁親身經歷太平天國軍隊攻佔漳州非常時期,事後,林廣邁傾囊救死扶傷,修橋補路,收拾戰亂後的遺骸,在西門外和南門各建一座義冢。主持募捐修建漳州孔氏家廟和許多廟宇。漳州開元寺在戰火中被焚毀,珍貴的唐代文物咸通碑也嚴重損壞,林廣邁將碎片收拾,藏於家中。民國初,陳炯明建漳州第一公園,林氏家人將經幢歸還社會,立於公園內,使這件國寶得以流傳下來。

翰江林氏治家有方,成一方豪富,且為富而仁,善行不勝牧舉。有縣誌、府志和當地口碑為證,此次墓志銘重新面世,文獻記載和口傳故事再次得以證實。兩組墓志銘中記錄連續六代人的名諱,昭穆輩序清晰,在一定範圍還原宗族脈絡,相當程度上彌補因家譜散佚而留下的空白。族群的來龍去脈,如無清晰記載,如家譜作依據,很難說清自家血緣的淵源及傳承脈絡,如相鄰而居的村落,同一姓氏,可能不屬同一支脈,甚至同一村中同一姓氏,也有可能不屬同一祖祖源。林姓因族群龐大,支脈繁多,更是如此。家譜等家族文獻、文物具有單一、私密、系統等特徵,如受毀或散佚,很難復原。上世紀中葉,中國大陸大破「四舊」,家譜等家族文獻、文物也列入其中,很多家譜和歷史文獻被焚毀或散佚。造成族群延續記錄空白、斷檔,鑄成憾事。從目前現狀來看,倖存下來的譜牒、家乘、墓誌、墓碑、神主牌、昭穆輩序等文獻和文物,都是很寶貴的第一手姓氏文化資源,應該倍加珍惜。近幾年來,民間興起收藏熱,姓氏文化資料也逐漸列入其間,這是可喜的現象。可惜的是,由於世俗成見或追逐金錢利益,許多文獻、文物被漠視,被損毀或被盜取,轉賣。此種現象至今未能得到改觀,令人扼腕嘆惜。任何一個地方出土文物,都是該地的文化財富,一離開本土,其文化、文物價值將大打折扣。提高對本土文物的保護意識,重視本土文化的整體生態維繫,從而喚醒全社會珍惜本土文化的自我意識,並付諸自覺行動,任重而道遠。本文的用意,就是呼籲知情和理性的個人和群體,盡其所能保護和傳承本土文化遺產。

林宗鑑墓志銘

重修漁頭廟碑

ZhangZhou Library · Cultural Platform

漳州市圖書館

地址丨漳州市薌城區大同路大同新巷3號

(老年大學內)林樞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漳州市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TAG:漳州市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