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復北書院·觀點

復北書院·觀點

信仰是屬於最高精神層面的東西。

信仰之一問題,為古今常所共談,但對於此一問題的重視,並不等於信仰在今天沒有危機,未曾失落。實際上大約從二十世紀以來,信仰在東西方都毫無例外地失落了。近代以前,雖然中國文明在唐宋時期曾達到世界的巔峰,但我們並未建立真正的信仰。從先秦時期,我們就有諸子百家,後來因為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形成在思想層面對於後世影響最大的是儒道兩家的局面,但道家思想是向後看的,儒家思想雖然落後,但並不向後看,所以在現實中的實際勢力和影響更大。但可惜的是,儒家思想偏於政治倫理道德的層面,這就未免有很大的勉強的成分,不是真正的信仰。——因此,信仰就是你從內心所真正認同的,且無論付出多大代價也都會在現實中進行堅持的那種理念、思想。

被勉強的東西,是違背人的內心的,在精神或價值的終極意義上是無用的。因此,從上述意義上來說,信仰實即人的最高層次的價值觀。所謂最高層面,指的是它不是可以妥協的、折中的,只要在現實世界中有實現的條件,它就一定會被實踐,被逐漸接近。當在現實世界中沒有實現的條件的時候,它就會被封存於內心,不被顯露,但從未真正消失、失去,更不會被消滅。因此,信仰是大大高於人的現實存在的事物,當然也就大大高於人的生命體本身,生命體是有限的,是可以被消滅的,是會消亡的,但信仰則從不,信仰是無限的。

近代以前的中國,由於儒家思想帶有勉強的成分,因此到漢末已經被庸俗得不成樣子,難以在最容易起作用的政治層面起作用了。但道家思想只是體認了人的生存策略,缺乏敢於直面的根本勇氣,老子如此,莊子則更追求逍遙之境,在恪守並凸顯個人的主體性的同時,也把老子的生存策略的哲學道路進一步內傾化了。也就是說,老子和莊子的道家思想,在根本上都不具有信仰的作用,而只是一種策略或策略的哲學。從這種哲學裡面,生不出我們人類繼續向前的堅忍的勇毅,看不到未來的方向,而只是停步於此或於彼,欣賞生命所賦予的暫時的平和或逍遙,雖然這會使得生命內拓到某種極境之域。這種路向,後來被佛教的傳入中土所承接。佛教從一開始就是一種宗教,因而是一種信仰,這就與中國的儒道兩家根本不同。但佛教傳入中國,是以「中國化」為代價的,所謂「中國化」,就是失去了自己的根性,從中國的角度來說是我們的勝利,但從宗教的角度來說則是災難性的悲劇,因此,佛教並未給我們帶來真正的信仰。佛教在南北朝到唐宋之季甚是繁盛,但這是世俗化了的繁盛,與信仰無關,其發展得到政治的利用和支持,同時被士大夫階層改造成了一種文化,但不是信仰。士大夫依附於政治的統治階層,本身是身不由己的,因此不能生出真正的信仰。因此,信仰乃是真正內心的東西,與人的經濟條件和經濟能力在根本上是無關的。

近代以後,世界文明的中心轉到了西方,西方文明在近代以後乘科技之利獲得了膨脹式的發展,呈現出鮮明的趨於「現代性」的性質。但伴隨著這個過程的,是信仰的極大失落。在十九世紀,上帝已經在實際上死亡了,二十世紀加劇了這一態勢。西方文明因為經濟的發展得到了極大的進步,但普世價值代替了信仰,而普世價值在對內和對外方面並不一致,因此普世價值也並非信仰。也就是說,信仰乃是一種堅持力,而普世價值是可以說一套做一套的,兩者不是一回事。

信仰之所以流行而得到大的發展,根本原因之一是在生產力和科技並未發達之時,個體面對現實時候所必然遭遇到的種種艱難(尤其是經濟困難),個體需要在困境之中保持某種信念,堅信前面仍然可以有路可走,而不至於陷入絕望或虛無之境域。但近代以來生產力和科技的大發展,使得普通人的經濟生活大大得到改善,因此信仰的作用在根本上被削弱了,在西方就成為了某種文化——類似於中國的儒道兩家思想及佛教思想所曾經歷的那樣,或某種儀式。而文化與信仰,差別就大了。

對於二十世紀以後信仰的失落問題,知識分子是有著持續的關注的,比如對於精神家園的追尋,比如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比如王國維在《評論》中所說的「美術之務,在描寫人生之苦痛與其解脫之道,而使吾儕馮生之徒,於此桎梏之世界中,離此生活之欲之爭鬥,而得其暫時之平和」。但這些都不是根本的解決方法,因為信仰的根本維度是善惡,是是非,而不是美。

因此,問題闡述到這裡,就已經非常之明了了:那些或那種力圖逃避、迴避善惡是非這一現實世界的根本問題的人,是永遠找尋不到真正的信仰的,也不會真正理解信仰的根本內涵。對於一切趨於惡的事物,你可以沒有能力去進行現實的作為,但在內心一定會堅持你的信仰,從不曾因為外在世界的種種而改變。

從不!

2018.4.22於成我作於聊城之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齋

作者簡介:

於成我(1977- ),男,漢族,山東平度人。本名於永森,自名於滄海,字成我,號負堂、否庵、復北。出身農民,1997畢業於煙台建材工業學校(後併入煙台大學),其後為平度化肥廠車間一線工人7年;2010年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大學教師,復北書院書院長、復北詩社社長,文學博士,副教授。能詩詞,為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中國韻文學會、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論話語體系創構工作,及中國文論及文藝、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研究,尤於意境理論、王國維美學有深入研究,繼王國維「境界」說提出並系統建構、闡釋了旨在超越中國傳統文藝舊審美理想「意境」理論的「神味」說新審美理想理論體系,為二十世紀以後唯一植根本土而呈現為「本土化」品性的原創性文論話語體系,並將其闡釋貫通到詩歌、小說、戲劇、影視劇、雜文、漫畫等文體領域。已出版學術專著《紅禪室詩詞叢話》(2001,中國文聯出版社)、《詩詞曲學談藝錄》(2011,齊魯書社)、《聶紺弩舊體詩研究》(2012,四川大學出版社)、《評說》(2013,陽光出版社)、《諸二十四詩品》(2014,陽光出版社)、《稼軒詞選箋評》(2015,陽光出版社)、《元曲正義》(2018,台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論豪放》(2018,台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另撰有《論意境》《論神味——相對於意境理論的新審美理想理論體系建構與闡釋》《「神味」說新審美理想理論體系要義萃論》《論語我說》《王國維〈人間詞話〉評說》《王之渙詩歌研究》《張若虛研究》《解說》《唐宋詞選箋評》《金庸小說詩學闡釋》《否庵舊體詩集》等著作,發表論文多篇。迄今為止,所有學術成果均不同程度與「神味」說理論體系的建構與闡釋相關,總字數已超過400萬字。《中國美學三十年》(副主編,撰寫古代美學部分30萬字)獲山東省第六屆劉勰文藝評論獎(著作類,2011年)、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著作類,2011年)、入選新聞出版總署第三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出版工程(人文社科類,2011年);《詩詞曲學談藝錄》獲寧夏第十二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著作類,2014年);獲第二屆聶紺弩詩詞獎(2015年)。

「復北書院」以探討、研究、建立異於中國傳統文化之新文化思想,廓清中國傳統文化之劣根性,開闢中華久遠偉美之新格局、新征態、新境界為宗旨,以正大閎毅為院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復北書院 的精彩文章:

於成我《論豪放》《元曲正義》出版

TAG:復北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