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快樂不在於擁有的多,在於計較得少

快樂不在於擁有的多,在於計較得少

早在2500年前佛陀年代,有一位嬰兒剛剛出生的時候,突然他家裡所有的食物器具都裝滿了蜂蜜,夫妻覺得非常的奇怪,就把他取名叫「蜜勝」。光陰如箭,歲月賓士,一轉眼幾年之後,蜜勝長大,他厭煩塵俗,要求父母允許他出家,父母高興地答應了。得到父母的讚許之後,蜜勝到祇園精舍,投佛出家。因為他前世的善因,很快得到了果位。

有一次他和同修比丘們在出外度化的途中,感到非常地熱和渴,想都有一杯飲料。這時候,蜜勝比丘把空的一個缽往空中一擲,然後雙手去接的時候,缽中已盛滿著佳蜜,送給眾僧解渴。回到精舍的時候,有一位比丘就向佛陀請教說:「蜜勝比丘過去是修的什麼福分?為什麼他能夠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夠求得蜜糖呢?」佛陀答道:「你們記得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猿猴求借缽具,裝滿了佳蜜,來供養佛和僧眾嗎?由於他的慈心施捨,他死後轉生為人。由於他的誠心,佛給了他佳蜜,故今生今世隨時隨地,他都能得到蜂蜜。」

佛陀說過之後,比丘又問道:「佛陀啊,蜜勝的前世又是什麼因緣讓他變成了猿猴呢?」這時佛陀的四周弟子越來越多,他看了他們之後說:「蜜勝為什麼會墮落猿猴?那是五百年前以前的時候,在迦葉如來在世的時候,有一位青年比丘在偶然間看到另一個比丘,跳過一條小溪,就笑他姿態像猿猴一樣,因此他犯了惡語的罪,所以他墮落為猿猴。後來他知道自己的錯,曾向那個比丘懺悔,免墮地獄的受苦,並因此勝緣,猿猴能夠遇佛得度,今生很快地證得了羅漢果。」佛陀講完之後,諸比丘都知道了,一句惡言就能招來苦果,因此大家再也不敢戲言惡口,因為因果是不會饒過人的。

我們在人間經常罵人,經常說別人不好,有時候覺得很爽快,但是造的惡因終有一天會受到惡報。人間的競爭,每一天都在發生,人的毛病就是好了還要好,經常和他人比。有時候,你到底與他人比還是到底與自己比,那是人生的一種哲學。和誰比、比不比,往往決定了你怎樣看待周圍的一切,就決定了你最終在人間的收穫的多少。

和他人比你會嫉妒、瞋恨、煩惱,和自己比會感到滿足,感受到自己在進步自己在長大,能用知足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就能承受人間的一切煩惱和障礙。天天和富貴人比,會感覺自己白活了;天天用自己擁有的和還在受苦的人比,會覺得自己很知足了。很多老年人到了這麼大年紀,還要這個還要那個,他就會覺得自己一輩子白活,很痛苦,沒有得到太多,在他的心靈深處就會失去更多。

學佛人要知因懂果,今天多做一些善事,可以換來明天的福氣;今天的修心,可以換來未來的佛果。現代人急於成長,又哀嘆時間過得太快,我們失去了童年,我們以健康換來了錢財,不久又想以錢財去換取健康,我們對還沒有得到的未來焦慮不安,卻又不珍惜現在已經擁有的幸福。現在的人迷茫的在過日子,既不活在當下,也不活在未來。人有時候活著彷彿自己不會死亡,臨死前又覺得,「我好像沒有活夠,還沒有活怎麼就走了呢?」天天為自己做錯的事情傷心後悔,卻從來不想自己怎樣避開讓自己不要再做後悔的事情。學佛要放下,我們做人就是要懂得,過去的就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到,所以擁有就是擁有現在。

希望大家一定要懂得,在煩惱的時候,到醫院去走一走,看看那些缺胳膊少腿、生癌症活不到明天的人,你會覺得自己活得很幸福;當覺得自己不能滿足,不能在人間得到更多的時候,希望你們到墓地去看一看,那些已經走的人,他們得到了什麼?知足是菩提心的基礎,學佛人就要懂得知足,就要懂得擁有。希望大家一定要知足,讓自己的心得到一種安慰,「我今天夠了、滿足了,我已經很幸福了」,就是真正的活在幸福之中。

一個人要成功,靠的是願力,一個人的願力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沒有願力,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很多母親為了讓孩子考上精英中學,自己情願起早貪黑辛苦,讓孩子補習。所以,願是一個成功的開始。

有一位學佛不久的居士在閱讀《勸發菩提心文》時,讀到一句「金剛非堅,願力最堅」,居士不懂,就去請教無相禪師。無相禪師告訴他:「在學佛的菩提道上,難免由於自己的惰性、業障或機緣不巧等障道因緣而退失菩提心,因此必須靠願力來支撐、鞭策。歷代高僧大德能夠成功,無一不是靠著願力而來,像普賢菩薩有十大願,觀世音菩薩有十二大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地藏菩薩有『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悲願。這許多佛菩薩的大願,無一不是學佛者的榜樣。」

居士仍然不懂,繼續問:「為什麼想成佛,一定要立下普度眾生的大願呢?」無相禪師說:「如同一棵樹,眾生好比是樹的根,菩薩就像樹的花,佛便是樹的果。要想一棵樹能開花結果,就必須灌溉樹根,要愛護它,否則根一受到損害,樹就會枯萎了,又怎能開花結果呢?」信徒聽了,也深覺願力的重要,便問無相禪師的願力是什麼?無相禪師答道:「我的願力是我的,不是你的。你為什麼不發你自己的願力而問我的願力呢?」信徒終於開心的理解之後禮謝而去。

其實願力有大有小,有的人的願力說要終身孝敬父母,有的人的願力說要讓孫子能夠平平安安,有的人願力說要做一棵樹,下輩子庇蔭眾生,有的人也可以發願要成聖成佛。願力能夠讓人忍辱精進,一個人能夠忍耐就能夠精進、能夠保持。現在的夫妻關係,每個人都想著自己,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所以才會相互爭吵。我們只要有願力,願意好好改掉自己身上的習慣,就慢慢能夠成全了別人,也成全了自己。學佛人要勇於改變自己,因為改變別人是最難的,而改變自己是唯一可以改變的方法。要想改變別人最好先改變自己,這樣才能成全眾生。

學佛就是做人,做人做得好,學佛才能學得好,一個人能夠方圓做人、圓滿做事、用慈悲心待人,這個人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做人要懂得謙讓,不要沉迷於自己。有時候人情人心就是文章,處世圓融的人要謹言慎行,語言講出去就收不回來了,很多人一輩子受苦就是因為語言上出問題。所以學佛人不要爭人間天下的事情,要修定,你說我糊塗,其實我不傻,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傻,讓別人感覺到自己傻,這就是聰明人。末法時期世事多變化,創業難,敗家快,很多父母親的家業很快被孩子敗掉了。

有人問師父:「我是一個老闆,我的員工經常偷懶,我應該怎麼辦?我很恨……」師父怎麼給他解開這個疙瘩的呢?我問他:「你過去幫別人打工的時候,你偷懶嗎?」他說:「我也偷懶。」我說:「你要給別人一點空間,你自己就有一個退路。」不要把別人逼得太急,做人做事給別人一個空間,就是給自己一個退路。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講「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人間一切都是因有果報,大智者的人往往看上去很愚昧;聰明人很難寬容別人,因為太明白了,就跟別人斤斤計較;智慧人是原諒別人,退一步才是海闊天空

人間的哲理就是佛法,糊塗人聰明一世,聰明人一世糊塗,你賺了人家的便宜,人家一定會賺你的便宜,永遠不要以為自己比別人聰明,給別人多賺一點,你就是一個智慧之人,能夠經常包容別人、處世不執著,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這個世界誰是英雄?我們一生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來也空空,去也空空,唯有放下,才能在精神上得到解脫。

人間嫉妒,因為是人。學佛之後人的境界會提高,會產生出慈悲。看一看,現在坐得住的人,就是有佛性有定力,一進來就坐不住的人心中沒有定力。你們跟別人打交道,如果這個人跟你講話的時候眼睛左看右看,就是心不定,一會兒動的人不是你長期合作的夥伴。學佛人要懂得心明如鏡,安定的人才會有智慧。在西方社會,遇到緊急事情也會說cool down,我們華人說要冷靜,冷下來才會靜下來,能夠坐得住的人才能接受別人意見,能夠聽得懂別人話的人才是最能接受和理解別的人。學佛人要懂得理解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理解,自己才能在前途上一帆風順。

我們人不能像動物一樣活在仇恨當中,佛給我們的智慧,我們人擁有的貪瞋痴,貪會讓你痛苦,貪的人永遠不會滿足,恨心會傷害你的身體,有恨的人,身體會產生毒素,愚痴的人會讓你迷失方向,越來越想不通,越活越難過,最後會做傻事。糾正人的心態,用菩薩的智慧,才能脫離人間的苦難。

這個世界一切都是緣分,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學佛也是一種緣分,今天來聽的都是有緣分的,說不定在幾世之前,你們就跟觀世音菩薩有緣分。所以碰到緣分了,學佛就好好學,你不學就失去了,有時候當你生病了再想拜佛念經的時候,再也找不到學佛的方法和法門。懂得珍惜因緣,珍惜人間的人緣,才能找到真正的佛緣

人的痛苦之一就是活在後悔當中。一件事情發生了,不要後悔。佛經上說,佛也改變不了過去,一件事情發生之後佛也會接受,佛會說「我改變不了因果」。但是人卻不接受地說:「怎麼可能會發生這些事情?不可能的。」人這麼說,並不是不想思考和改變,因為內心的執著、不接受的態度。猶如一個小孩子在院子里玩玩具,一不小心摔碎了,小孩子會哇哇大哭,一邊哭一邊抗議:「我不要它摔碎,不要它摔碎……」而大人就知道,這樣已經是過去了。婚姻也是這樣,很多人婚姻失敗,還沉迷在痛苦當中,「我不要他走,他不應該離開我……」一直讓自己痛苦,別人傷害自己的一次,自己在家裡傷害自己一百次。

生活中難免有各種各樣的破碎,人難免會為人生的破碎而傷心,當生活中發生感情、錢財等各種破碎的時候,我們許多成年人就像兒童一樣,反覆說「我不要這樣,不應該這樣……」實際上只是內心的恐懼和心靈的逃避。佛法告訴我們,過去的就是過去了,過去就是past time,如果你把過去牢牢放在心中,你的電腦就會死機。要看破放下,把握一個當下勝過一百個昨天。

做一個知足的人,永遠不會放棄快樂,而一個擁有貪慾的人永遠不會知足,一個人快樂不是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跟別人計較得很少。愚痴的人用肉體的需要控制自己的心靈,而有智慧的人用自己的心靈控制肉體對物慾的貪愛,學佛人要擁有一尊屬於自己心中的佛,時時堅守自己的道心,才能身處迷茫世界中找回自己的本性和良心

——以師父錄音為準,以上內容若有不如理不如法之處,請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護法菩薩原諒!感恩合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入世出塵 的精彩文章:

接觸社會時是否要有戒備心
心有多大,我們的幸福就有多深

TAG:入世出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