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偷偷進了一個相親吐槽群,發現…」

「偷偷進了一個相親吐槽群,發現…」

文 |悅讀

機緣巧合之下,我偷偷潛入了一個「相親對象吐槽群」。顧名思義,這是一個吐槽自己所遇到的相親對象的群。

而進群還不到5分鐘,就有人開啟了吐槽模式:

「前幾天相了個親,男方長得很路人,上來就說自己月薪七千、在老家算很不錯了、來提親的人踩破門檻什麼的。」

「然後就問我在哪工作、薪水多少,我說在整形醫院工作,月薪一萬八。結果他就開始嫌棄我是做整形的,還問我整沒整過,我說沒有,他還不信。」

「非讓我給他看我以前的照片,說自己要找純天然沒污染、8分以上的女神,覺得整過的女人都不是什麼好鳥。」

「最後他說對我的長相挺滿意的,還說希望我以後在家帶孩子別工作了,女人拋頭露面不好,氣得我回家就把他給拉黑了!」

眾人聽完這段相親經歷之後嘖嘖稱奇,紛紛打抱不平,「這是遇到極品了啊」、「讓他滾」、「可以說是很噁心了」……

我也是驚嘆不已,忍不住問道:「這男的是誰給你介紹的啊?故意坑你的吧?」

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

介紹人居然是他倆各自的親媽……

雙方媽媽的想法是:女方現在27歲,再不快點找對象就涼了;而男方28歲,條件還過得去。倆人湊合湊合正合適。

女方月薪近兩萬,五官端正,三觀正常,27歲;

男方月薪僅七千,相貌平平,三觀奇葩,28歲。

這居然能叫「正合適」?

我算是明白,在相親過程中,那些各方面都一般的男人敢於嫌棄同齡優秀女人的自信,是從何而來的了。

祖傳的。

有一回在餐廳吃飯,坐我隔壁桌的是一對相親的男女。

怎麼知道的?

當然是因為我偷聽了他們說話啊。

其實兩個人開頭聊得還可以,前半場波瀾不驚。

後半場就非常精彩了。估計是倆人沒談攏,言語間慢慢開始帶著火藥味,到最後直接演變成互懟:

「我就不明白了,吃頓飯你一大老爺們兒從頭到尾趾高氣昂的,不就是公務員嗎?一個月到手工資還不到我月薪的一半,牛什麼牛?」

「我公務員不比你那什麼破總監有牌面多了?再說了,你今年都26了大姐,你已經是半個剩女了曉得伐!」

「我26,那你怎麼不說自己都30了呢?」

「我是男的啊!」

你看,對於這樣的男人而言,年齡問題永遠不存在「男女平等」這一說。

年齡是他們最大的底氣,也是他們攻擊女人的最好武器。

但還真不能全怪他們。因為這種性別歧視,可以說是他們從老一輩那裡「繼承」來的。

部分思想「未開化」的父輩,觀念仍停留在舊社會時期:男人是門面,只要能有一份收入,就是家裡絕對的主心骨;而女人是用來幹活的,不需要工作,只要夠年輕、能做家務、能生孩子,就是最完美的。

這樣一來,那些有著豐厚收入、年齡逐步逼近30的獨立女性,自然會成為他們眼中的異類。

在網上看過一句調侃:「25歲以上的女孩在父母眼裡都是嫁不出去的,一個月賺萬八千的男孩在父母眼裡都是皇太子。」

不成器的「皇太子」,基本上都是被家裡的「老皇上」、「老皇后」給教壞的。

畢竟——

上樑如此不正,下樑如何不歪?

相親時關於年齡的性別歧視,其實並不只是男方家人才有。

就像上一段提到的「25歲以上的女孩在父母眼裡都是嫁不出去的」——

很多女性,往往是還沒相親,就先被自己的家人「降級」。

我曾經做過一個有關相親話題的訪問,採訪了身邊一些年齡介於25到30歲之間的女性。

主要就是詢問她們是否有被逼著相親,並了解她們是如何被家人逼著相親的。

其中有幾個回答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媽總跟我說,27不小了,別挑了,差不多就可以了,就算男的沒工作也沒關係啊,我們給他找。每次我都想呵呵她。」

「我25,身高164,月入一萬二,我爸給我介紹了個男生,一個月掙5000,身高跟我一樣,說條件很好,跟我很配……」

「我自己倒沒被逼過,說說我表妹,她93年的,現在25歲,在深圳上班朝九晚五周末雙休,工資稅後9000,硬是被我姑媽說得一文不值,老給她介紹對象,還罵她不談對象不正常。」

「有一次跟我媽去見她一個朋友,聊到了相親的事兒,我媽沖我說,你都26啦,該找對象啦,不找對象幹啥呀,你不結婚不生孩子,我和你爸把你生下來有啥用啊?」

看完這些回答,深感腐朽之嚴重。

在老一輩眼裡,女人只要到了某個年紀,無論賺得再多,都不如將就著找個男人嫁了實在。

當年輕一代的女性正為未來而不斷努力、並變得越來越獨立時,卻難逃被上一代輕視、束縛的命運。

身邊最親近的人,竟成了最大的枷鎖。所以女性想改變在社會上的地位,從來就不是易事。

最可怕的不是「別人家的兒子看不起你們家的女兒」。而是你們家的女兒,連你們自己都看不起。

在某個地方看到過一段「相親說明」:

「不合適就是窮,沒感覺就是丑。一見鍾情就是好看,深思熟慮就是有錢。」

這話看似殘酷,但本質上完全正確。

相親本來就是一場你情我願的等價交換,願意就在一塊兒試試,不願意就拜拜。

所以按理來說相親是個好東西。很多人想結婚,卻苦於在生活中沒有足夠的途徑接觸異性,更不知道該如何主動認識異性。相親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

然而本該公平公正的一種男女相識方式,卻被「性別歧視」染上了畸形的風氣。同樣的相貌水準,同樣的經濟條件,同樣是三十歲——在相親市場上,男人就可以被稱作「當打之年」,女人卻要被稱作「剩女」、「沒人要的」。

可見很多人還守著前朝舊代那一套不放,認為女人唯一的價值在於姿色。殊不知女人早已能夠獨當一面,不再是男人的附屬品。

相親本身沒有錯,錯的是人們的相親理念沒有跟上時代。

知乎上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不結婚不一定會死,但結錯婚一定會死得很慘。

這句話送給那些催婚的父母,別因為不必要的恐慌而貶低自己兒女的價值、逼其匆匆成婚,否則只會所託非人;

這句話也送給每一位女性朋友,要堅守自我,感情之事千萬別湊合。

獨立而優秀的你,配得上任何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更食堂 的精彩文章:

和不喜歡的人結婚,結局會怎樣?
分手後, 做哪些事容易想起前任?

TAG:二更食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