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英國「矽谷」:10年,改變全球科技格局

英國「矽谷」:10年,改變全球科技格局

文|柯林斯

美國的矽谷(Silicon Valley),世人皆知。那裡有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有谷歌、蘋果、Facebook等數以萬計的大大小小的高科技公司。

在英國,也有一個類似於美國矽谷的地方,那就是倫敦東部的硅環島(Silicon Roundabout)。它的知名度遠低於美國矽谷,但過去10年,卻悄無聲息地改變著全球的科技格局。

十年前,如果你說英國是一個高科技國度,估計不少人會嗤之以鼻。但是,今天,英國已經被公認為歐洲最強大的高科技中心,與美國、中國形成三足鼎立的態勢。

我們把價值10億美元或以上的新科技公司稱為「獨角獸」公司。在整個歐洲,這樣的公司目前為53個,其中22個來自英國,佔據總數的40%。2012-2016年間,英國高科技公司吸引到的總投資額達到280億英鎊,這個數字相當於英國的三大歐洲勁敵法國、德國、荷蘭的總和。同時,英國的數字經濟也蓬勃發展。根據英國政府去年發布的戰略報告,英國的固定互聯網流量每兩年翻一番,而移動數據流量每年增長超過40%。目前,英國的數字經濟產業從業人員已經達到160萬人,預計未來四年新增50萬人。

在這一番熱火朝天背後,便是倫敦的硅環島(Silicon Roundabout)。

倫敦的硅環島在倫敦東部,成千上萬大大小小的高科技公司以老街環島(Old Street Roundabout)為中心,向Shoreditch、 Hoxton 、Old Street 區域延伸,星羅棋布,形成倫敦技術創業核心地帶, 被視為全球第三大技術企業集群區,僅次於美國矽谷和紐約。在這裡,有英特爾,有谷歌校園,有Facebook的新總部,還吸引了由日本軟銀運營的總額為1000億美元的全球最大科技基金

硅環島的公司數量有多少呢?2014年,新註冊的公司數目為15,620家,2015年新公司數目為10,280家。

2008年,往往被視為倫敦硅環島的元年。那年3月,一家名為Dopplr的小型科技公司從倫敦東區的一個狹窄的辦公室搬到了附近的一個稍微大一點的辦公室。公司的首席科技官 Matt Biddulph發現,公司周圍還有很多類似的小公司,周圍的小酒吧里還有很多像自己一樣的科技男。他們一起喝酒、一起編程、一起暢想美好未來。而當他透過窗戶遠眺,跳入眼帘的,卻是破落的老街區,還有擁堵不堪的交通。盛夏的一個下午,這位首席技術官發揮了英國人特有的幽默,自黑一把,把當年的那個破落的區域,和美國高大上的「矽谷」相提並論。既然美國有矽谷(Silicon Valley),那我們的老街環島(Old Street Roundabout)就叫硅環島(Silicon Roundabout)吧。於是,他在推特上發布了這條可以載入史冊的推文。(翻譯:「硅環島:倫敦老街區不斷發展的有趣創業社區。」)

沒有人想到的是,10年之後,這個玩笑變成了事實。

很多人把硅環島的迅猛發展歸功於英國前首相卡梅倫的三大舉措:2010年的「科技之城」方案(Tech City),為硅環島催生了一大批高科技公司。2012年推出的SEIS稅收抵免政策,推動投資者向高風險科技新企業傾斜。2014年,英國還成立英國商業銀行(British Business Bank ),向風險投資基金分配巨額資金,用以支持新科技公司。

還有人把硅環島的成功視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副產品」。當年的危機,導致了大批精通金融、科技的高級人才失業。一夜之間,一個巨大的人才庫被傾倒到了勞動力市場上。無事可干、卻才華橫溢的公司人,成群結隊地來到了租金相對便宜的倫敦東區,在咖啡廳里蹭著免費的WiFi高談闊論,而一個個創業點子,也就這樣橫空出世。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英國硅環島的很多公司創始人事實上都來自高盛等國際投行。

(星羅棋布的高科技公司以老街環島為中心,向外延伸,形成全球第三大技術企業集群區)

在硅環島的眾多英國公司中,DeepMind算是最引人矚目的公司之一。DeepMind是一家地地道道的英國公司,創始人傑米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 1997年劍橋大學畢業,之後在UCL攻讀博士,並於2009年獲得博士學位。去年,DeepMind開發的計算機程序「阿法元」(AlphaGo Zero), 無師自通,三天內自學成才,100-0 擊敗熟讀世間棋譜、棋藝精湛、4-1打敗人類世界冠軍的哥哥 「阿法狗」(AlphaGo),由此轟動全球,宣布人工智慧領域重大突破。儘管DeepMind在2014年被谷歌以4億英鎊收購,但是,它仍然在倫敦。僅僅這一個平台,就足以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工智慧研發人員,並推動各類AI衍生品的研究和發展。也正是這個原因,很多人認為,在人工智慧領域,英國最有可能成為世界領先者。而人工智慧,也正是英國現任首相特蕾莎-梅今年在達沃斯論壇上的演講主題。

當下科技界討論的一個問題是,全球第一家總值超過萬億美元的公司將會出現在哪裡。目前,蘋果價值9000億美元,谷歌母公司Alphabet價值8000億,亞馬遜7600億,微軟7500億。

要和這些美國公司競爭,要成為萬億美元公司,英國公司看來任重道遠。在許多人看來,自信與野心是英國公司最缺乏的。英國科技界最有影響力的投資界大佬Saul Klein認為,矽谷是一種心態,關乎野心,關乎不計後果的努力,與地理位置無關。

而專註於早期技術公司的風險投資家Harry Briggs更直截了當地說:」在英國,如果你以5000萬美元或1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你的公司,你就會認為我發達了,我成功了。而在矽谷,如果你以1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了公司,你什麼都不是,你就算是一個失敗者。我聽到矽谷的一位人士最近說,他們想要像凱撒大帝一樣被記住。這樣的自信和野心不是一個級別的。」

而這不禁令人想起英國自家的幾個世界級科技公司的命運。

軟體公司Autonomy,2011年被美國惠普收購。晶元製造公司CSR,2015年被美國高通收購。前面提到的DeepMind,2014年被美國谷歌收購。而晶元設計公司ARM,被譽為英國最成功的科技企業,2016年也成了日本軟銀的囊中之物。

或許,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英國「矽谷」 的傲人成績。

[The End]

參考文章

https://www.telegraph.co.uk/technology/the-silicon-joke/

https://www.telegraph.co.uk/technology/the-trillion-dollar-compan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倫學報 的精彩文章:

TAG:英倫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