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2017 年 2 月,黃章宣布回歸,親自打造「夢想機」。

經過了 2014 年、2015 年的擴張,2016 年的機海戰術之後,魅族決定在 2017 年重回魅族,用黃章的方式重新打造旗艦手機。

2017 年 11 月的最後一天,黃章宣布這款「夢想機」的名字叫「15」,將於 2018 年,也就是魅族成立的第 15 個年頭上市。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2018 年 4 月 22 日,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距離黃章主導的上一款產品 MX3 已經過去了 5 年,這一次,黃章「雕刻」出了一款怎樣的作品?讓我們一起從產品里尋找答案。

不是「全面屏」,勝似「全面屏」

「全面屏」這個詞是 2016 年底小米在發布第一代 MIX 的時候提出來的,意思是「正面幾乎全是屏幕」,用來形容 MIX 的高屏佔比。從去年年中開始,國產全面屏手機開始大量出現,並迅速成為了行業主流。

不過其實直到現在,手機行業也沒有一個對「全面屏」的明確定義,目前市場上的全面屏手機通常指的是採用長寬比 18:9 及以上(「劉海屏」的長寬比可以達到 19:9)同時屏佔比較高的手機。

如果看屏幕長寬比的話的,魅族 15 系列顯然都不能算是全面屏手機,因為 15 系列三款產品用的都是傳統的 16:9 比例屏幕。不過如果看屏佔比的話,情況就不一樣了。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雖說沒有使用更長比例的屏幕,不過通過收窄屏幕周圍 4 個邊的寬度,15 和 15 Plus 的屏佔比非常可觀。按照「屏佔比=屏幕可視區域/機身外輪廓投影面積」來算,魅族 15 的屏佔比為 80.5%,而屏幕尺寸更大的 15 Plus 屏佔比達到了 81.5%,後者的數據和 iPhone X、Mate 10 Pro、努比亞 Z17S、堅果 Pro 2 等全面屏手機處於一個水準,放在整個全面屏手機市場排到中等靠上的位置。

此外,和努比亞 Z17S 類似,由於 15 和 15 Plus 的左右邊框極窄,15 和 15 Plus 拿在手上的感覺會比客觀的數據更有衝擊力一些。

事實上,如果計算左右邊框寬度的話【(手機物理寬度-屏幕顯示寬度)/2】,15 和 15 Plus 是目前非曲面屏手機中最窄的,其中 15 的邊框寬度只有 1.955 毫米,15 Plus 為 2.09 毫米,比兩外兩款公認的窄邊框手機華為 Mate 10(2.16 毫米)和努比亞 Z17S(2.29 毫米)都要更窄一點。

聊完了「全面屏」,我們再看看屏幕本身。

魅族 15 系列的三款產品屏幕規格都不一樣,15 Plus 的對角線尺寸為 5.95 英寸,解析度為 2560X1440(2K),三星 OLED 面板,15 的對角線尺寸為 5.46 英寸,解析度為 1920X1080(FHD),同樣是三星 OLED 面板,M15 也是 5.46 英寸,1920X1080 解析度,不過屏幕材質為 LTPS LCD。魅族表示,15 Plus 和 15 的這裡兩款面板都是找三星獨家定製的(從參數看應該的確是定製的)。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顯示效果,15 Plus 和 15 的表現都不錯,特別是 15 Plus,2K 解析度和接近 500 的 ppi 讓它看上去可以比絕大多數的 OLED 手機更加細膩。

15 和 15 Plus 由於是自發光的 OLED 面板,因此都支持常亮顯示(Always On Display,AOD),二者在設置中均提供了類似三星 Galaxy 的自適應、標準、照片、鮮艷模式 4 種演示效果。不過即便是標準模式,魅族也依然傾向於把屏幕色溫調得偏冷,好在用戶可以在設置中單獨調節屏幕色溫,我個人傾向於使用自適應顯示模式,然後把屏幕色溫稍微拉得偏暖一些。

還記得當年 MX2、MX3 的「小白圈」么?

除了屏幕本身,15 和 15 Plus 屏幕上下的「額頭」和「下巴」也很有講究。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在「額頭」部分,15 和 15 Plus 處理得和堅果 Pro 2 有些像,紅外發射、紅外接收、環境光感測器全部做了隱藏處理,聽筒收納在屏幕玻璃蓋板最頂端的縫隙中,整個「額頭」部分唯一明顯的視覺元素是居中的前置攝像頭,非常簡潔漂亮,特別是在白色面板的機型。

另外,和堅果 Pro 2 不同的是,15、15 Plus 還把呼吸燈也「藏」到了聽筒內,比堅果 Pro 2 放在正面左上角的設計更加講究。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對了,15 和 15 Plus 的聽筒還可以用作揚聲器,和底部組成雙揚聲器設計,外放效果不錯,已經很接近 iPhone X 那個水準了。

MX2、MX3 時的「小白圈」是魅族的一個經典設計之一,在 15 系列上,這個設計通過圓形指紋的方式得到了延續。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15 系列的圓形指紋用的並不是常規的方案,為了能在非常窄的「下巴」里把圓形前置指紋放進去,魅族找匯頂科技定製了全球最小的前置指紋方案(號稱總投入 100 萬美金……)。

相比 iPhone(X 除外)、堅果 Pro 等產品上使用的正面圓形指紋,15 系列的這個按鍵面積要明顯小了兩圈。和魅族之前幾代產品一直使用的「腰圓鍵」面積相比,15 系列的指紋鍵的面積大概只有 1/3。

不過這顆按鍵的面積雖小,識別速度卻非常出色(號稱識別只需要 0.08 秒,全球最快),息屏狀態下稍微一碰就能完成解鎖,比魅族之前所有產品用的前置指紋指紋都要明顯快很多。

此外,魅族還為 15 系列的三款產品增加了壓力感應晶元(據說成本有 1 美金),讓 15 系列在前置指紋不可按壓的情況下依然保持「原汁原味」的 mBack 體驗:輕觸返回,重按回主頁,屏幕底部上滑呼出多任務,重按兩下啟動相機。

不過我在使用中發現,習慣了之前的「腰圓鍵」和 iPhone 的 Home 鍵,剛開始用 15 Plus 的「mini」圓形 Home 鍵偶爾會找不準地方,用上幾天之後就沒啥問題了。

除了指紋識別,15 系列(準確說應該是 Flyme7)終於終於終於加入了人臉識別功能,背後的演算法來自商湯科技。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識別的速度沒什麼可以說的,又快又准,支持防閉眼解鎖(閉眼時無法解鎖),配合抬腕喚醒,15 系列可以像很多國產全面屏手機那樣做到拿起手機直接進入桌面,當然也可以選擇人臉解鎖成功後停留在鎖屏界面,然後滑動進入桌面。

在使用後置指紋手機時,我個人會經常使用手機的人臉解鎖功能。不過對於魅族 15 系列、華為 P20 系列等已經有了很好用的前置指紋的機型,我感覺面部解鎖有時反而會有些添亂,所以在體驗了幾次 15 Plus 的人臉解鎖後,我決定還是刪掉人臉數據,使用更好用更安全並且能做支付的正面指紋。

當然,對於消費者來說,多個完成度很高的功能顯然不是壞事。此外,除了 15 系列,PRO 7 Plus、PRO 7(高配版、標準版都包括)、PRO 6、PRO 6 Plus、PRO 6s、PRO 5、MX6 和魅藍 Note 6 也會在第一時間通過軟體升級獲得人臉解鎖功能。

還記得木匠手裡那塊打磨了 31 次的手板么?

5 年前,在設計 MX3 時,黃章為了找到最合適的尺寸和機身弧度,親手打磨了 31 個木質手板,這段故事之後被無數魅友傳為佳話。

在這一代的 15 系列上,雖然沒有再提手板的事,不過很明顯,黃章也在後蓋上花了很大的功夫。

材質上,15 以及 15 Plus 採用了一種很特別的不鏽鋼鋁材質,在普通的鋁合金後蓋上電鍍上了一層奧氏體 306L 不鏽鋼(就是 iPhone X 邊框用的不鏽鋼材質)。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之所以搞這麼複雜,是因為魅族想要讓 15、15 Plus 的機身擁有不鏽鋼的強度,但又不會像不鏽鋼機身那樣厚重,15 的重量為 152 克,15 Plus 的重量則是 177 克,在同尺寸產品中都屬於比較輕的。

除了材質,15、15 Plus 表面的處理也比較特別,除了 15 的白色(汝窯白)的表面採用了類似陶瓷的處理之外,15 和 15 Plus 的雅金、硯墨、黛藍(15)、玄武灰(15Plus)的表面均採用了叫做「物理?相沉積」的工藝。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看到照片,大家關注的重點可能是表面的拉絲處理,不過 15、15 Plus 最特別的地方其實是表面觸感,摸上去有種玻璃的感覺,非常獨特,和當年 iPhone 7/7 Plus 上用的亮黑有點像,不過 15、15 Plus 表面的強度要高很多,不會像亮黑 iPhone 那樣一摸就留下劃痕。

至於 15、15 Plus 的這個後蓋好不好看,就是一個很主觀的問題了,我個人挺喜歡這種獨特的「拉絲玻璃金屬」的感覺,不過可能會有些消費者感覺這種拉絲的質感會有點「老氣」。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和 iPhone 7 亮黑類似,15、15 Plus 的表面也比較容易沾染油污,這在表面顏色較深的硯墨配色上會比較明顯。如果你有「潔癖」的話,日常使用中可能需要戴個套或者是選擇其他配色。

另外,15 和 15 Plus 後蓋的弧度明顯是經過精心調整過的,摸上去能感到一股濃濃的 MX3 時代黃章的味道。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從底部看過去,15 和 15 Plus 的後蓋是一條完整的曲線,兩側有一個向中框部分的明顯收邊,讓手機拿在手上感覺比 7.2 毫米的厚度來的更薄。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對了,魅族還為 15 Plus 後蓋上下的兩個天線條用 3D 旋轉鐳雕工藝「雕刻」上了一些紋路,看上去…… 挺吉祥的……

可能是第一個能在振動上媲美 iPhone 的安卓機

15 和 15 Plus 還有一個外觀上看不出來但一用就能體會到的東西——振動。

從 iPhone 6s 加入 Taptic Engine 之後,iPhone 的振動體驗一直是整個行業的標杆,而魅族 15 Plus 可能就是第一個在振動上能媲美 iPhone 的手機。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魅族為 15 Plus 配備了一顆體積很大的可以在 XY 軸震動的線性諧振馬達,可以在按壓 Home 鍵、打字、滾動時等 45 個場景提供非常清脆、跟手的振動體驗,魅族把 15 Plus 的觸覺模塊叫做 mEngine。

相比 iPhone 的 Taptic Engine,15、15 Plus 的 mEngine 在體驗上已經極為接近,包括按壓 Home 鍵的反饋,15、15 Plus 也已經達到了 iPhone 那種「以假亂真」的實體鍵觸感。

要說差距的話,由於魅族 15、15 Plus 的屏幕沒有配備壓感,所以不具備 iPhone 上的 3D Touch 功能。當然了,對於一款安卓機來說,屏幕壓感的意義也極為有限,沒有也不是什麼問題。

華為 P20 同款 CMOS,魅族史上最好的拍照

雖然曾經推出過 PRO 6s、PRO 6 Plus 等拍照表現達到同時期國產第一陣營的產品,但整體看,拍照並不是魅族旗艦機非常擅長的領域。不過在 15 和 15 Plus 這兩款產品上,魅族在拍照上可以說是下了「血本」。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在核心的 CMOS 感測器上,15、15 Plus 採用索尼 IMX380 + IMX350 的組合,巧合的是,這也恰恰是華為 P20 的後置相機採用的 CMOS(注意是 P20,不是 P20 Pro)。除了 P20 Pro 用的 IMX600 這種「怪物」,IMX380、IMX350 這個組合基本是手機廠商現在能拿到的最高規格 CMOS 了。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其中 IMX380 是 15、15 Plus 的主攝,它的感測器面積達到了 1/2.3 英寸,比現在大部分旗艦機用的 1/2.55 英寸(比如 IMX363、IMX333)更大一些,像素依然為 1200 萬,單像素尺寸 1.55 微米,支持相位對焦,但沒有全像素對焦(作為「彌補」,15、15 Plus 都配備了激光對焦),鏡頭光圈 f/1.8,支持 4 軸防抖。

至於副攝,雖然 CMOS 用的 CMOS 是和 P20 系列、Mate 10 系列等華為旗艦機一樣的 IMX350(1/2.78 英寸,2000 萬像素),但魅族 15、15 Plus 並沒有像華為那樣去掉拜耳濾鏡做黑白雙攝,而是採用了常規的彩色設計。

另外,這顆副攝鏡頭的焦距要比主攝稍長一些(等效在 35 毫米左右),加上本身 2000 萬的高像素,可以在實現不錯的變焦效果。魅族表示,15、15 Plus 在 3 倍焦距內可以保持無損的變焦效果。

演算法方面,15、15 Plus 還採用了虹軟提供的 HDR+ 多幀降噪演算法,有效曝光時間最長可以達到 1/4 秒,這些都有助於提升弱光下的成像品質。

以下樣張均使用魅族 15 Plus 拍攝,無任何後期。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人像模式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至於實際的成像表現,只要你之前用的手機不是華為 P20 Pro 或者 Galaxy S9,魅族 15、15 Plus 應該不會讓你失望。不過對於 15、15 Plus 的這套硬體來說,應該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希望魅族在之後的系統更新中進一步挖掘它的潛力。

驍龍 660、Exynos 8895

魅族旗艦機用什麼 SoC 總是一件非常有趣的話題,在這次的 15 系列上,魅族為三個型號準備了 3 個區別很大的 SoC。

最高端的 15 Plus 用的是三星的 Exynos 8895,這是三星在去年的旗艦機 Galaxy S8/S8+/Note8 的部分版本上採用的 SoC,和驍龍 835 一個時代。

雖然年紀稍微大點,不過即使現在看,Exynos 8895 的規格還是很強大的,根據 Exynos 8895 版 Galaxy S8/S8+/Note8 的數據,它的 CPU 部分擁有 4 個 A53 小核(最高 1.7GHz)和 4 個三星半定製的 M2 大核(最高 2.5GHz),GPU 為 20 核的 Mali-G71。

之所以強調來自三星 Galaxy 手機,是因為魅族 15 Plus 用的 Exynos 8895 似乎在這基礎上做了一些調整,從 CPU Float 讀出來的數據看,15 Plus 的 4 個 M2 大核最高只能跑到 2.3GHz(為了控制功耗?)。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外掛三星基帶,15 Plus 也實現了全網通,不會出現 PRO 6 Plus 以及索尼手機那樣實用電信卡只能上網打不了電話的問題。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雖說在主頻上有所壓制,不過畢竟 Exynos 8895 的絕對性能在那擺著,加上標配的 6GB 運存,魅族 15 Plus 的流暢度應該是有保證的。

實際使用中,我手上這台運行著 Flyme 7.0.3 的魅族 15 Plus 表現尚可,不過偶爾的掉幀讓它距離「旗艦級」水準還有一段差距,正式上市的機型在流暢度上應該還會有提升。考慮到魅族此前幾款 Exynos 旗艦機的表現,15 Plus 的流暢度應該不是什麼問題。

魅族 15 採用的 SoC 是高通驍龍 660,這顆 SoC 大家應該已經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它的性能表現雖然距離驍龍 835、845 差距明顯,不過本身水準倒也不差,搞定魅族 15 的 1080p 解析度應該沒啥問題。

不過可能是為了和 15 Plus 強行拉開差距,魅族 15 的運行內存只有 4GB 可選,如果你像我這樣習慣在後台保留 10 個 app 來回切換,4GB 運存可能會有點不太夠用。

對了,入門版的 M15 用的是驍龍 626(魅藍 E3:有人叫我?)……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電池容量方面,15 Plus 為 3500 毫安時,15 是 3000 毫安時,二者均支持 24W 快充,實測 15 Plus 在沒電狀態下,半小時可以充到接近 60%。

在我幾天的使用中,15 Plus 的續航基本足夠我堅持一整天的重度使用,表現介於 iPhone X 和 P20 Pro 之間。


一款黃章式魅族旗艦

作為黃章時隔 5 年的回歸之作,魅族 15 和 15 Plus 身上可以看到很多「黃章式」的堅持,比如屏幕、指紋識別、mEngine 等眾多定製化的元器件,精心「打磨」的弧度後蓋,聽筒、攝像頭、感測器等細節部分的精緻處理。

如果你像我一樣是一個從 MX、MX2、MX3 時代一路走來的魅族用戶,在拿到魅族 15 或者 15 Plus 的那一刻,應該可以一下子感受到那個熟悉的魅族味道。

售價方面,魅族 15 的 4GB + 64GB 版本為 2499 元,4GB + 128GB 版本 2799 元,15 Plus 的 6GB + 64GB 版售價 2999 元,6GB + 128GB 售價 3299 元,入門版的 M15 售價 1699 元。

相比半年多之前的 PRO 7 系列,15 系列的定價要明顯合理了很多,特別是擁有 Exynos 8895 + 6GB 運存 + 2K 屏的 15 Plus。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魅族 15 系列和我們如期而至

當然了,如果你想買一款「便宜又大碗」的高性價比產品,魅族 15 顯然不是最優解。不過如果你是一個「魅友」或者就是簡單地想買一部和異形屏、AI 等「主流趨勢」不太一樣的手機,這次的 15 和 15 Plus 應該不會讓你失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