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不愛讀書沒你想像得那麼糟——佛系美高媽媽育女攻略 9

孩子不愛讀書沒你想像得那麼糟——佛系美高媽媽育女攻略 9

我們這代人從小到大,從長輩那兒聽到的都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我們堅信讀書最重要,而且書讀得越多越好。新聞里讚賞的是誰誰家孩子五歲就讀了四大名著。羨慕朋友圈別人的孩子六歲就讀完哈利波特。

如果孩子不愛讀書,家長肯定焦慮。不讀書已經輸在起跑線上,將來怎麼能成功呢?我也一直是這樣一個充滿焦慮的媽媽,因為我們家小女兒從小就不喜歡讀書……

直到有一天。

2016年12月的一天,我看了妹妹用一個周末趕出來的格羅頓中學申請文案。妹妹在不到800字的文章中,起於一個科學發現「宇宙最亮的物質是在最暗的黑洞形成時產生的」——聯繫到中國道家哲學「陰和陽」——又聯想到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進而對比了西方格言「杯水是一半滿還是一半空」——之後又闡述了自己的選擇:即使困難重重,也樂觀面對人生——最後以四句自創詩總結。

當時我非常震撼,腦海中出現了「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整個文章思路清晰、邏輯縝密、文字精鍊,而且把科學和中西方哲學自然地結合起來,還有冷靜的反思。其高度連我這個每年讀幾十本書的「學生導師」也不能及。而且語法標點無懈可擊。

我當時是有些小崇拜的。能寫出這麼有高度文章剛剛12歲的孩子,如果招生官看不上,就是學校的損失了(看出來了吧,我是阿Q精神的偉大實踐家)。

這一天,我開始懷疑——自己多年因妹妹不讀書的焦慮是不是過慮了?

妹妹是我所知周圍朋友孩子里最不愛讀書的。她有時間就玩兒遊戲、看視頻、跟她幾個愛好遊戲和數學的同學嗨聊傻樂。要理解她作文中的科學理論和哲理,估計要先都上好幾本書。妹妹哪裡學到的知識和找到的靈感呢?

我跟先生對此非常重視,趕緊找妹妹「了解情況」。妹妹告訴我們,她早就(偷偷)下載了一個免費VPN,自己註冊了若干個知識型網站,有講科學的、新技術的、還有用脫口秀方式講政治、歷史、人文的(估計像高曉松的「曉說」)。那個科學道理就是她從一個五分鐘的視頻中學到的。她讓我們看了,的確幽默又長知識。比起讀書,她說自己更喜歡視頻、遊戲這些快節奏、好玩兒的東西。

妹妹的文章和這次對話,讓我開始對「讀書制勝」進行反思。也許讀書少未必就不能成才。

讀書是現代社會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之一。智人有十幾萬年曆史,而有記載的文字歷史只有幾千年。那在文字之前,知識是如何傳播和獲取的呢??《人類簡史》里寫道,Gossip八卦是人類社會區別於低等動物的重要能力之一。我看到這句時異常興奮,奔走相告女同胞們:我終於找到女性優於男性的「科學證據」了看來,人類在很長時間是靠動作和口頭語言交流來傳播信息知識的。

也就是說,在歷史長河中,讀書並非始終是獲取知識唯一的或最佳的途徑。那麼未來呢,AR、VR、智能晶元有可能在下一代成長過程中成為知識獲取的主要方式。

由此,我逐漸放下焦慮,開始用更開放的心情面對孩子不讀書的煩惱,進而又反思了其他一些與讀書有關的事兒:

1)讀書之外的有效學習方式

2)我們為什麼讀書

3)如何去讀書

01讀書之外的有效學習方式

我們這代人小時候課外書很少,沒有手機、電腦、ipad,甚至沒有電視,沒有好內容,書是我們接觸外面世界最近的通道。

新一代成長在媒體多元、內容多元、興趣多元的時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學習能力及方式也可以是個性化的。是否有讀書之外更有效的學習方式呢?

我自己仍然堅信讀書的重要性,並且還執著於紙質書。可是對於孩子們,如果知識都是從幾百頁一本的書中慢慢獲取,孩子們有時間吸收更多的新事物嗎?書的作者跟得上時代的發展嗎?回顧過往,除了讀書以外,有很多形式的學習在影響我們的成長和進步。

a)多媒體內容:

拿我家老二舉例:妹妹之所以寫得出給我震撼的好文兒,主要是她每天花很多時間看各種視頻。她知道很多事兒,只有一小部分是從讀書中獲取的。視頻形式的視覺、聽覺加思考的綜合性吸收是她最喜歡的、也是對她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在學校做功課時,妹妹也喜歡參照多媒體信息。小學中文課曾經講到末代皇帝溥儀,妹妹沒有看一本書,而是找到了網上各種關於溥儀的視頻及電影,很快就描繪出溥儀的人物輪廓,並做出獨立分析。

另外,妹妹愛玩兒遊戲。小時候一次過生日,她說最想要的禮物是Minecraft賬號。我看了看這個遊戲,感覺對空間思維、快速反應、設計能力、團隊配合等有啟發,就滿足了她。妹妹在忙碌學習之餘,每天玩會兒遊戲,也沒怎麼耽誤功課。國外體育還用網遊來訓練反應能力呢。遊戲對妹妹打球可能也有幫助。

妹妹從小好奇心強,注意力不集中,經常走神兒,多媒體形式或許讓她更容易專註。這樣的孩子,如果小時候完全禁止他們看視頻、玩兒遊戲,只讓他們從自己認為枯燥的書本中學習,是否限制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呢?

b)與人交流:

我家大女兒不愛玩兒遊戲,但是喜歡看各種團隊配合挑戰項目的視頻,以及推理電視劇。另外,她喜歡一切集體項目。原來在ISB,她們的課程大多是項目形式,特別是科學、人文,是需要學習小組共同執行的。越是集體項目,姐姐完成得越出色,學到東西也越快。她很樂意從跟朋友交流中學習知識,擴展思維。這也讓她能很好地適應美高的學習,並且在一些項目中起到領導作用。

姐姐從小就熱心幫助別人,和關注社會問題,比如幫助農民工的孩子,及農村孩子上高中的問題。兩年前她們去了一個公益領導力夏令營,她從一個印度來的女生那兒了解到原來印度對女性的歧視比中國農村還要嚴重得多。她們分組一起設立了公益網站,幫助被歧視的孩子。姐姐從跟其他孩子交流中學到了很多讀書不能獲得的東西,同時培養了社交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c)實踐行動:

美國現任總統川普據說是不愛看書的。他充分運用了我上面說的學習方式——靠看電視和跟朋友每天通話吸收知識。咱們不用瞎擔心川普不讀書,和經常發不準確信息的推特等種種問題。畢竟人家是美國人自己選的總統,美國自有一套貌似完善的體系制衡總統。

就這樣一位讓美國媒體批得體無完膚的不讀書的商人,能夠在民主制度下被選上總統,肯定是有他的獨到之處。他是個實踐家。別人用來看書的時間,他都行動了。建樓、投資、借債、發財、破產。別人才看到第十本成功學的書,商人川普光公司破產就申請了四次。

川普也從行動中獲得信息和提高。如果沒有《實習生》真人秀的經歷,他也不會在美國大眾中如此有名。實踐讓他學會了大眾喜歡的交流方式——簡單,直接,短句子。這在競選過程中幫他獨樹一幟。也許支持他的群眾很多也像他一樣不愛讀書吧

d)反思冥想:

前一段朋友圈被橋水基金創始人、《原則》作者Dalio刷屏。關於他的成功,Dalio講到「影響我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冥思——因為它產生的創造力和內定力。」

也許沒有必要大家都去學習冥思,但是自我反思反省其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技巧。我自己過了不惑之年,做了更多的自省。每看了一本有意義的書,一個有意思的電影,或是做了一段有深度的談話,我會反思自我,從而把它變成自己的理解和收穫。

如果你的孩子天生愛看書,或者家長管理有方,恭喜你,你是幸運的少數。

如果像我一樣遇到不愛讀書的孩子,首先不要焦慮,然後分析孩子的特點和喜愛的學習方式。給他們時間空間,讓他們在讀書之外,搭配有趣又有效的吸收知識的形式。

被動閱讀不能帶來創造力和成長。把書或是其他形式的知識信息咀嚼、吸收、加上自我反思,才能變成自己的收穫。

02我們為什麼讀書

近幾年朋友圈很流行傳頌名人書單:從柯林頓到奧巴馬,從巴菲特到比爾蓋茨,再到扎克伯格。還真有朋友把所有書都搜羅來,一本一本地看!我在處女作里提到過「自知」的重要性,我們在讀書之前要想想為什麼讀。每個人不同,適合他的書未必一樣。在不同時候和場景下讀書的目的也不一樣。畢竟我不是柯林頓,也不是比爾蓋茨,我們或許適合不同的書,也從中獲取我們各自需要的不同的東西。

讀書除了獲取知識,還有很多功效,比如放鬆、談資、學語言……

我原來做投資銀行時即使一周工作一百小時,也經常每周看一本推理偵探書,因為那能讓我全心投入,是一種很好的減壓方式。

像比爾蓋茨等大咖們讀書,未必是如上任何一種目的。很多領域他們有自己的理解和見地。但他們還會不斷學習,帶著問題去讀書,從別人的理論中尋找靈感。

讀歷史書還能幫我們預知未來。

丘吉爾說過「你能看見多遠的過去,就能看見多遠的未來」。

在看書之前,弄清楚自己為什麼看,然後想好如何去看,才能更充分利用自己有限的時間,讓讀書實現更大的意義。

03如何去讀書

我原來讀書時習慣性地從頭看到尾。這幾年來,慢慢改變了讀書方式。帶著不同目的看的書,會以不同方式閱讀和吸收。

在選書過程中,我也變得越來越挑剔。除了自己了解喜歡的作家,要看是誰推薦的書。英文書的紐約時報熱賣榜單還是比較可靠的。還有一些各行業的翹楚推薦的書也會是首選。

有些書雖然道理都好,但是屬於自己已經很熟悉的觀點,那麼就可以粗讀。二十分鐘就可以把握的內容沒有必要用兩個小時。

有些書過於深奧,硬著頭皮看還是進展緩慢。這時候我就選擇放放,等到有些基礎時再重拾不遲。國際學校給學生推薦書籍是分級的,循序漸進。就是怕學生讀書因為難度過高而失去興趣。

在了解自己為什麼讀這本書的前提下,提出想解釋的問題,這樣有利於按照自己的思路走,而不是被動地被作者帶著走。在讀書過程中把打動自己的片段記下,待以後回味。久而久之,讀過的書成為自己思考和創造力的源泉。

愛因斯坦說過「真正的智慧不是知識而是想像力」」The true sign of intelligence is not knowledge but imagination」。

讀書不是目的,知識也不是目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才是智慧。

每個孩子有自己喜愛適應的有效學習方式。家長不用執著於讓孩子為了讀書而讀書。重要的是幫孩子弄清自己為什麼看書,學習了的東西反思成自己的東西,那樣孩子才能把知識變成自身的價值。隨著孩子成長,總有一天他們會自己悟出讀書的意義。

小結:讀書不在量。家長幫孩子找到吸收知識、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方式,才是最好的賦能。

加入我們

讓更多人擁有夢想的翅膀!

堅翼計劃捐款通道 讓滴水匯成大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