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簡體筆記 |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 33 橫批和手卷

簡體筆記 |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 33 橫批和手卷

這個書法課程,原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香港書法專科學院講授,現重新整理公開,以饗各地書法愛好者。這是一個系統課程,共分十級。

黃簡講書法·視頻

四級課程 33 橫批和手卷

簡體筆記·完整版

四級課程 33 橫批和手卷

四級課程 33 橫批和手卷

一、裱件分類

講一講後面課程的安排,前幾堂課介紹了立軸,屏條和對聯。相信各位對於書法作品的裝裱已經有點印象了。書法作品的形制,深入地說,和裝裱有關。裱件大致就分為四種:軸卷片冊。

立軸,屏條和對聯,都是直幅懸掛的裱件。共同點是下面有地桿,也就是一根軸。所以都屬於[軸件],有軸的裱件。不同之處的立軸有軸頭,而屏條和對聯沒有。

第二種裱件是[卷],這是橫幅作品。在裝裱上有兩種,一是橫披,二是手卷。今天我給各位講講裝裱中的這個[卷]。

第三種是[片],就是單張。單張沒有天地桿,如斗方,信件,扇面都屬於[片]。

第四種是[冊],[冊]是[片]的集合。許多[片]訂裝成書那樣一本,這就是冊。[片]和[冊]接在[卷]後面講。軸卷片講完後,還要講講難字和用印等。這就是四級課程的全部內容,到時候怎樣出作品就沒有問題了。

二、橫幅作品的寫法

橫幅的摺紙,畫格和直幅沒扇面兩樣,就是落款有點不同。因為橫幅紙張不高,所以無論上款還是下款,都可以分多幾行。以前說過,落款以中線為分界,上款在中線以上,下款在中線以下,但在橫幅作品中執行起來有點困難。以這張吳昌碩篆書作品為例,正文是[雲豐(峰)遠抱]四字。然後又一首詩,可算跋文。比正文低一個字,是指低跋文用字大小的一個字。接下來是落款,再低一些。簽名最低,採用這樣的格式分清眉目,表示謙虛。

這一張趙之謙的作品,只有下款。分兩行,時間[同治庚午]頂格。低一字前面[撝叔趙之謙],[撝叔]是他的字。

李文田橫幅,看起來名字在中線之上。但中線以下是寫不下的,所以低一個字就可以了。

弘一法師,落款字很小,低一個字寫。最後一行上款,下款都包括了。

沈尹默,最後三行。一行是標題,一行是上款,最後是下款。上款筆標題高一個字,以示尊敬。下款低上款兩字,作品字小這樣安排就沒問題。

沙孟海,正文字較大,落款改用小字,上款頂格寫。然後低一字簽名,這是常見的格式。

簡言之,直幅作品簽名在中線以下容易做到。橫幅作品,字小也可以做到中線以下。如果字大,可以採取低一字的方式簽名。再次說一說,這低一字是指下款用筆大小,不是正文大小。

三、橫披

直幅作品可以裝裱為立軸,屏條,橫幅作品也有選擇。剛才說過,可以裝裱為橫披或手卷。這二者有什麼不同呢?橫披是掛在牆上欣賞的,又稱橫批,橫掛。手卷不能懸掛,是拿在手中閱讀或觀賞的。就因為這樣,所以橫披和手卷在裝裱上各有特點。

3.1 橫披的起源

比如這樣一張作品,以前沒有玻璃鏡框。怎樣掛在牆上呢?那就是裝裱為一個橫披。橫披和米芾很有關係,趙希鵠《洞天清錄集》說:[古畫多直幅,至有畫身長八尺者,雙幅亦然。橫披始於米氏父子,非古制也。]這段話影響很大,趙希鵠是趙宋宗室,他講了兩點:第一,當時繪畫已經有直幅和橫披兩種。第二,直幅繪畫較古,橫披始於米芾父子。米芾自己也說:[知音求者,只做三尺橫掛,三尺軸惟寶晉齋中掛雙幅成對。]你看米芾家中,有三尺軸,這是直幅。還有三尺橫掛,就是指橫披。不過這話是卸載米芾《畫史》這著作中,產品能夠原文意思來看,掛的是畫,沒有說書法。米芾《畫史》還有兩項記載:[余家董源《霧景》橫披,全幅山骨隱顯,林梢出沒,意趣高古。]這是說的他自己家中所掛,接下來還有朋友家的:[經豪華,畢仲愈(將叔)處有一軸。段緘家有橫批,然未見卓然驚人者。]董源,荊浩都是五代時期畫家,早過米芾,段緘家也有裝裱為橫披,是否受米芾影響呢?未必如此,所以趙希鵠的說法有點疑問。但後來書法作橫披,應該是受橫幅繪畫的影響。

3.2 橫披的裝裱

一張橫幅作品裝裱為橫披,無非是給它加上一個圈檔。上面叫天邊,下面叫地邊,有些人稱上邊,下邊。左右兩邊叫法有點特別,稱之為左耳,右耳。這樣圈檔就完成了。這圈檔是用四條邊圍城的,在裝裱上屬於鑲裱。在兩端還有細木杆,不是粗的軸桿,而是類似於立軸天桿那種細木杆,你用一根粗木棍,那是無法掛在牆上的。後耳邊的這根叫天桿,左耳邊的是地桿。捲起來時,是從左娟到右,從[地]卷向[天]。有些時候,左耳邊的地桿是兩根,稱之為和合桿,又稱月牙干,互合桿。這三根木杆都是半圓形的,這樣平的一面可以緊靠在牆上。那左邊為什麼要兩根呢?這是因為,當你把橫披捲起收藏時,需要有一根軸,這時把和合桿一根反折過來,就變成一根軸了,然後以軸棍為中心,向天桿捲動就可以了。有些裝裱師傅不做和合桿,他交給你裝裱好的橫披。另外給你一個半圓形的木杆,這意思就是給你捲起時用的,這樣懸掛橫批的時候,兩邊的天桿和地桿就對稱了。在天桿和地桿(或和合桿)上,裝有掛繩,橫披就是這樣掛在牆上的。有時候橫批的中間會下垂或彎曲,那可以加[袢],袢是這種形狀的,很小,加在橫批的中間,上下都可以加,無非是讓橫批貼服在牆上,不加也可以的。這裡提醒大家,橫批可以用鑲裱,也可以用挖裱,挖裱可以減少解封,避免日後接縫爆裂。橫批大多數是單色裱,如果要加長,也可以用雙色裱。這時候左耳和右耳名稱不變,加的部分就稱為隔書,這在立軸雙色裱中已經講過了。

四、手卷

在裝裱中,手卷是最複雜的裱件。它是由三部分組成的:最重要當然是畫心,也就是作品,這是手卷的主體。畫心前的部分,有引首和天頭,引首是手卷的標題。畫心後的部分,稱為拖尾,拖尾是給人寫題跋的地方,最後又軸桿。下面我先從畫心開始,詳細講解一下。

4.1 畫心部分

剛才說了,手卷的畫心就是作品。手卷包括的內容比較靈活。可以是一個作者寫一個作品,也可以是一個作者多件作品。還可以是幾個作者的多件作品,甚至這幾件作品大小有所不同,也可以裝裱為一個手卷。如這一件,南宋皇帝御筆手卷,就是集合了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個皇帝的手跡。

畫心的裝裱,最基本的就是上下左右加上圈檔。畫心前後還有兩個部分,連接時中間加副隔書,圈檔左右邊就是正隔書,這跟立軸三色裱中的名稱是一樣的。副隔書起著分段的作用,隔開手卷各部分,有些手卷簡化了裝裱,只用一個隔書,稱為小鑲。

如唐代孫過庭《書譜》,就是小鑲的例子。作品和前面部分只用一個隔書。作品後面也是這樣。

如果是許多張作品裱在一個手卷中,那就有排列問題,有的作品好,有的作品差,誰在前,誰在後呢?如果讀者打開手卷,一看很差,就不想看下去了。如果最後的在前面,越看越查,印象也不好。所以行規是:中等是在前面, 上等的在中間,下等的在後面。讀者打開一看,還不錯。看到中間,越看越好,當然還想繼續看下去。他以為後面還有精彩的,這樣就引導他看完了全卷。這是一個心理學問題,古人已經注意到欣賞時的心理變化。

4.2 畫心的後面部分

這裡有拖尾,拖尾有兩個作用:一是給人寫題跋的,看了作品有什麼感想可以寫在這裡。二是加大軸,軸桿是一根木棍,不可能做的很粗。如果沒有拖尾,直接用軸捲起畫心,那樣必然彎曲度很大,容易損壞作品。所以,通常手卷的拖尾都很長,可達兩丈。軸桿先卷拖尾,形成一個很粗的滾筒。等卷到作品,彎曲度就減小了,這是非常聰明的設計。

手卷最後的軸桿上是沒有軸頭的。我看一部歷史題材的影片,出現了這樣的畫面。手卷有兩根軸,而且都有軸頭。這樣捲起來反而不方便,繩帶無法捆緊。

4.3 畫心的前面部分

畫心前面是引首,這是書寫手卷標題的地方。引首再前是天頭,天頭盡處有天桿,天桿上有繩帶。如果有人請你寫引首,那張紙要多大呢?手卷用紙高度常為一尺左右,引首高度和作品一樣,寬度是高度的三倍,也就是三尺長,這是行規。

但藝術家恐怕是最難管理的一批人,未必忍忍遵守三比一的慣例,往往隨手那一張紙就寫了。

陸柬之《文賦》手卷有兩個引首,第一個大約四比一,第二個二比一左右,不過原來的紙張邊裝裱時切過了。

皇帝也沒人夠膽管他。像乾隆用這張紙寫引首,長寬之比是二比一。

南宋皇帝御筆手卷的引首,是王福廠先生寫的,這是接近於長寬三比一的例子。

吳湖帆題高克恭《鷲山煙雨圖》手卷引首,長寬也差不多三比一。說引首三比一是裝裱業的行規,實際情況往往有出入。

今天講的是橫披和手卷,希望對各位有幫助。謝謝。

黃 簡 先 生

生 平 簡 介

黃簡,一九四七年生於南京,現為中華藝術家協會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香港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

《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當代書畫篆刻家辭典》、《中國書法論著辭典》、《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中國當代青年書法家辭典》等均有收錄。

上海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語文學會會員、中國大百科年鑒「藝術編」撰稿人。一九九二年香港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出任主席。二零零一年九月在香港註冊成立中華藝術家協會,任會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米芾 的精彩文章:

米芾《伯充帖》的「失了」二字,米芾特彆強調體勢,要字不作正局
米芾唯一傳世小楷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TAG:米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