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女性力量」她們都在關注什麼

「女性力量」她們都在關注什麼

穀雨之後第一天,預報北京會下雨。整個冬季都沒準確預報下雪的天氣預報竟然真得準確了,以至於一大早本欲睡個懶覺的我因隔音耳塞鬆動在被急落的雨聲吵醒,竟然有些不可置信——真下雨了。屋裡空氣有些悶,我把窗戶拉開後透氣後,又躺回床上翻看手機,習慣性地在淘票票查詢今日觀影計劃:有些詫異,只有一張電影票是有顏色的。我後知後覺地意識到,今天就是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我最後一場觀影場次了。

兩個星期,十五場電影。棄掉一場,完整觀看十三場半,十四個不同的故事。精彩紛呈的故事讓人大呼過癮的同時,這種集中在兩個星期內的觀影體驗更有一種倦怠感。特別是在第二周的放映中,我明顯感覺到了自己的「鈍」感,這讓我對影片所表達的內容,相比往日較難帶入和接受。如果前一周是在和好朋友聊天,ta講什麼都能聽進去,後一周就是在陪審席看庭上之人誰才能說服自己。

只是我還是希望北影節能再長一些,影片能更多一些。

按照我自己的觀看順序介紹影片其實缺少連貫性,我會按照我看的電影內容和官方的分類結合來做介紹。本期的主題是【女性力量】

1、北影節分區「特展·女性力量」

在此官方分區內我總共買了六場電影,在我觀看之後其中五部後(因天氣原因和我比較慫聽說有點嚇人而棄掉一場)我自己認為在「女性力量」這幾個關鍵字之下更合適排進下面三部電影。

分別是展現女性自我成長和來自家庭、環境影響的紀錄片《尋岸》;展現美國女性網球頂尖網球選手為平權做出努力,重壓之下進行男女網球對決的《性別之戰》;展現阿富汗戰爭背景下因女性禁止上街,在父親被帶走後無人可以依靠的伊斯蘭女孩剪掉長發假扮男孩《養家之人》

第一部:《尋岸》

在這三部之中《尋岸》本應是我認為講的女性受到壓力最少的一部,但因它的發生地和發生時間與國內當下最緊密,會讓我更感同身受,裡面被一帶而過的內容讓人細思極恐。

它是一部紀錄片,內容是跟蹤記錄了前往美國高中留學的一男一女兩位留學生從申請學校面試到畢業的求學過程和心路歷程。很多心路歷程的轉變是可以在身邊朋友的吐槽中感受到的,比如認為國外什麼都很好,不用寫作業之類的,到國外可能沒個半年就能聽到他們開始瘋狂吐槽自己作業有多多(留英小夥伴),辦事效率有多低(留法小夥伴),教授性別歧視過於優待女生(留意小夥伴),同學對亞洲人刻板印象嚴重(留美小夥伴)。

紀錄片里能看到出國留學的兩人和同期小夥伴從有些不安拘謹到最後輕鬆生活的變化。整體內容就是在忠實的記錄。可能因為是紀錄片導演不想過多深挖而是想要記錄,導致很多內容並沒有展開討論,這種點到即止、留後再論的感覺非常讓人難受。其中只兩個問題一直在延續「你想當什麼」和「你是留下還是回國」

被記錄的女生從「想當老師」最後卻還是在申請大學的時候選擇選擇「商科」,或者是讀雙學位「教育」和「商科」。在志願指導老師追問為什麼會換專業的時候女生給出了解釋,大意是:家長為了讓她出國已經花了很多錢,當老師她不能把這部分花的錢還給爸媽。她出國不學點國內學不到的東西就白出國了。而後她表示,說不定自己老了買一所學校或者幼兒園當老師。

被記錄的男生在最初面試的時候說自己想要學習作曲。在填寫大學志願的時候除了最初定下的兩個之外加上了「哲學」,志願指導老師問他什麼時候對哲學感興趣了,他回答在這之前。

而是否回國的問題,女生認為自己會看家裡生意需要再決定自己留還是回。男生希望身份留下,人回國內。

這部片子女生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讓我私心地給它加了0.5分(3.5/5)。其實這也就從側面展現了國內女性一直面臨的問題「永遠的為了家庭妥協」。這種妥協在有男生做對比的時候更加令人心痛。片中更令人感到心痛的一段內容是男生父子兩人在討論家中的女兒是否應該現在出國留學,這對分別留歐留美的父子兩人在「女孩應該晚點出國留學」這一觀點上達成共識。男生說出的原因是(大意):我還是欣賞傳統中國女性的,外國太open了。

第二部:《性別之戰》

留美的中國女生最後還是妥協。而《性別之戰》講述的就是美國女權主義者絕不妥協的故事。本片由比利·簡·金的真人事迹改編,看著片中女性網球運動員因同工不同酬而與主辦方鬧翻進而在女主帶領下另開巡迴賽,那個舉著一美元的照片,那些精心設計人人不同的網球服等等,真是驚嘆於那個時代女性的衝勁。

中間大段,講女主感情和性向轉變給她帶來的壓力,這些壓力讓她分心導致輸球。但這部分內容處理得非常詭異,想要表達的內容太多且主次不分:先是拋出一個女主最愛是網球誰打擾她打球誰就出局的前提,女主的女朋友因害她分心而離開;最後卻在男女對決之前出現在她面前,這會兒就完全不提有心愛的人在場她會分心了?離場後我大概明白,電影是想從女性平權過渡到女同平權,但是貪多嚼不爛,打擾了故事主線。

當然女主最後那場被故意挑釁而被「逼」代表女性網球運動員,甚至是代表整個女性而戰的男女網球對決非常有感染力。在女主贏下每一個球的時候,放映廳都會有人按捺不住輕聲叫好。在女主贏下整場比賽,放映廳里在電影結束前就掌聲不斷。

只是我很懷疑這是因為競技體育本身的魅力有了加成。畢竟沒人能拒絕「嘭嗙」的擊球聲和廣播員的報分聲帶動起來的氣氛。

總體來說這本是一部可以拍得更好的片子,現在就只是「還好」而已。

第三部:《養家之人》

以上兩部片子講述的女性壓迫感來源主要是家庭和社會。而《養家之人》中加上了極端宗教組織。這是一部用非常美的畫面去講一個殘酷故事的電影。殘酷到一旦聯繫到現實,電影里的人性之光都覺得岌岌可危。

片中,在極端宗教組織統治之下,所有人都籠罩著陰霾,偶發的善意會給自己找來麻煩,這讓善意更加貧瘠。女人獨自上街會被毒打,即使是因為快要病死餓死上街也沒有人同情。在片中未發育完全的小女孩被生活所迫為了家裡母親、姐姐和年幼的弟弟生存下去,而剪掉頭髮換上男裝假扮男孩。她只是變成了「他」,思想、性格、學識沒有任何改變,卻可以輕鬆地成為「養家之人」照顧家裡所愛之人。他能輕鬆地穿街過巷,坦蕩地去任何「她」去不了的地方。

片中的小女孩在爸爸沒被抓走之前,爸爸讓她講故事她卻不想講,要爸爸引導鼓勵之後才講起來。而在爸爸被抓走之後,為了安慰家人她的故事越來越流利越來越精彩,她給家人講故事,她給同樣女扮男裝的小夥伴講故事,她給自己講故事。這故事從僅僅是虛幻變成了她的精神支柱,她給故事的主人公取名字用了她被炸彈炸死的哥哥的名字,這是她哥哥的故事,是她的故事,更是整個阿富汗的故事。無辜的人被炸死,善良求生的人難以生存,女孩故事中的大象王被這樣的故事感動而歸還種子。

在影片中人人都知道有什麼事情發生了,有什麼事情不對,卻不能如大象王一般感到感動和哀傷而有所作為。這部分感情很好的傳遞給了熒幕外的人。

整部影片戰爭一直出現在背景中並未有直接戰況的展現,卻從無數個側面表達著「反戰」思想。片中女孩被抓他爸爸走的男人認出她是假扮的男孩,女孩為自保也為爸爸報仇奮力反抗一擊後和小夥伴一起逃走。男人拿起槍窮追不捨,女孩們躲進一個狹小的山洞中,男人進不去氣急之下拉開保險栓卻碰到扳機而導致槍支走火,他明顯愣了一下。男人的同伴這時在上面叫他:你不是一直想打仗嗎?機會來了,開打了,快上來。男人收好搶爬上車,眼神迷茫。他想要的,是這種拿著槍有權在握的感覺,而真的讓他上戰場,他也很迷茫。

女權和反戰,本是這個世界人人而為之奮鬥的價值觀。在這部影片里給觀眾無數個理由展現必須要做的理由。

這三部影片中故事圍繞女性進行,導演為女性(《尋岸》王淼《性別之戰》兩位導演之一維萊莉·法瑞斯《養家之人》諾拉·托梅)。名副其實女性力量。

ps:我也沒想到會寫這麼多…提一句棄掉的那場是《素素》。

最後曬一下票根

下期北影回顧應該會是講【糾葛的性和愛】。

歡迎留言,無獎競猜我要說哪幾部

作者:小甜餅好吃

編輯:小甜餅好吃

校對:無角獬豸

【圖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了 的精彩文章:

這樣跟孩子聊天,會毀掉孩子一生!
海明威、巴黎與迷惘的一代

TAG: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