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杭州藏書史述略》

《杭州藏書史述略》

顧志興,杭州人。1961年畢業於杭州大學中文系,浙江省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浙江文化、文獻,對浙江藏書史、雕刻印刷史的研究有一定的造詣。著有《浙江藏書史》、《中國藏書通史》(合著)、《浙江文化史》(合著、副主編)、《文瀾閣與四庫全史》等書

本文節選自顧志興先生為《天一閣文叢》第九輯所撰之《自序》。本文系統敘述了杭州地方藏書史,特加以整合,以饗讀者。

在中國浩瀚的文化史上,我以為傳統的藏書事業有著重要的地位。一個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必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如此,杭州亦然。

中國傳統的藏書分為官府、私人、書院、佛寺道觀四大體系,這並非自古以來就有如此明確的分工,而是在長期藏書實踐中形成的,是藏書研究工作者總結歷史經驗加以揭示和概括提煉出來的。這同樣也符合杭州的實際。

在四大藏書體系中,官府藏書(中央政府、皇家內廷和地方政府)是中國藏書史上最豐富,也是命運最悲慘的一種。原因很簡單,說其豐富,可憑藉官府和皇家的優厚條件,羅致全國典籍精華藏諸館閣;說其悲慘,一旦改朝換代,往往毀於兵燹,灰飛煙滅。即或不遭戰亂毀滅,其書亦深藏宮禁不能發揮作用,此類事歷史上在在皆是。故而史家論官府藏書稱其「自來殿閣藏書又深閟宮門,寧飽蠹魚,禁不供閱」、「中國曆來內府藏書雖富而為帝王及蠹魚所專有」,其餘「公家藏書則寥落無聞」(吳晗《江蘇藏書家史略·序言》),此語甚是。但作為歷史現象還是值得研究。

杭州為南宋故都,在宋高宗重文化教育的影響下,國家秘書省藏書十分豐富,《宋史》卷二O二《藝文志一》載:「高宗移蹕臨安,乃建秘書省於國史院之右,搜護遺闕,屢優獻書之賞。於是四方之藏,稍稍復出,而館閣編輯日益以富矣。當時類次書目得四萬四千四百八十六卷。至寧宗時續書目又得一萬四千九百四十三卷,視《崇文總目》又有加焉。」這些藏書,反映了彼時文化上的建樹,與南宋時經濟上所取得的成就是相適應的。南宋宮廷內府藏書也十分豐富,帝王帶頭讀書藏書,高宗有損齋藏書,理宗有緝熙殿藏書。理宗的緝熙殿藏書,知者較少,有關專著均未提及。我在撰著《浙江藏書史》及《南宋臨安典籍文化》二書時,曾提出緝熙殿為南宋內廷理宗藏書殿堂,然因知之不多,故亦語焉不詳。今撰著《杭州藏書史》稽考典籍,潛心思索,知緝熙殿不僅為南宋宮廷一重要藏書處所,且有遺珍尚在人寰。遠者如清宮乾隆帝天祿琳琅藏書處曾入藏宋版《六經圖》、《唐宋名賢歷代確論》二書,皆鈐有「內殿文璽」、「御府圖書」、「緝熙殿書籍印」,均為朱文、白文煌煌大印,為緝熙殿舊日藏珍之確證。乾隆皇帝並有御題宋版《六經圖》八韻詩,並鈐「乾」、「隆」雙璽印。于敏中《天祿琳琅書目》卷一評《六經圖》為「若此本之古香寶刻,誠希珍也」。稱《唐宋歷代名賢確論》「字畫刊印俱極工妙,信宋刻本也」。近者如我最近發現緝熙殿原藏之宋仁宗趙禎所撰《洪範政鑒》(重繕本)、《文苑英華》(周必大嘉泰年間吉州刊本),亦皆鈐有上述緝熙殿三藏書印。今珍藏於國家圖書館。此兩書被中國古籍保護中心按年代定為一級乙等,又因是緝熙殿故物,根據「不為時限原則」上靠為一級甲等。我據書上鈐印大致考出宋元明清以來之傳承關係,自詡這部《杭州藏書史》關於緝熙殿藏書的研究是中國宮廷藏書的一個突破。

明刊宋版《六經圖》

杭州有幸,清乾隆帝編《四庫全書》以江浙為人文淵藪,特在杭州建文瀾閣以貯之。這對杭州的文化發展、人才培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圍繞著後來的閣圮書毀,杭州人又上演了一幕精彩的故閣重建、三補庫書、抗日戰爭時護庫書數千里的活生生的、激動人心的大劇。如今故閣依舊,庫書無恙,體現了杭人保護文化、熱愛書籍的人文精神。今日杭州西湖申報世界遺產,文瀾閣被列為14處文化史跡之一,這真是錦上添花,意義不凡。

以地方官府藏書而論,清末時杭州有重大發展,即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杭州知府朱啟鳳順應時代潮流,應社會賢達邵章、胡煥之請創辦了杭州有史以來的第一所官辦公共藏書樓即杭州藏書樓。二十九年(1903)浙江學政張亨嘉與浙江巡撫聶緝槻商定,擴充杭州藏書樓為浙江藏書樓。宣統元年(1909)浙江巡撫增韞又奏請清廷批准將浙江藏書樓與浙江官書局歸併擴充,創建浙江圖書館。民國元年(1912)正式開館,自此傳統的官府藏書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成為與世界潮流相接軌的公共圖書館,這是傳統官府藏書的一大進步和發展。

浙江圖書館古籍部

與官府藏書相比,杭州的私人藏書更顯光輝燦爛。晉代,杭州已開私人藏書之風,至兩宋興起,明代繁榮,清代而鼎盛,其發展軌跡,脈絡分明。以清代而論,乾隆皇帝編修《四庫全書》,上諭點名徵集杭州趙氏小山堂遺書。在編書過程中,全國私家藏書獻書五六七百種以上為四家,杭州鮑氏知不足齋、汪氏開萬樓即占其半;其時進呈一百種以上至二三百種以上圖書的私人藏書樓,全國共五家,杭州吳氏瓶花齋、孫氏壽松堂、汪氏振綺堂列名其中,五占其三,於此足見杭州私人藏書之實力和在社會影響之大。乾隆帝褒獎諭旨一頒,杭州私人藏書全國矚目,人人稱羨。至於杭州藏書家對中國文化之貢獻,更足稱者。如宋陳起之刊印唐詩與江湖詩集,前者使唐詩得以傳播保存,王國維曾言「今日所傳明刊十行十八字本唐人專集、總集、大抵皆出陳宅書籍本也」。後者則保留了南宋一大詩歌流派江湖詩人的詩作,其功績按《四庫全書總目》所言「南宋詩家姓氏不顯者多,賴是書以傳,其摭拾之功亦不可沒也」;「宋季詩人姓名篇什湮沒不彰者,一一復顯於此日,亦談藝之家見所未見者矣。」此言固是,然則從文化史的角度論之,陳起之功則遠不止此。至若明藏書家洪楩之刊《六十家小說》(今稱《清平山堂話本》)亦應作如是觀。

清人李瑞清書「知不足齋」(圖片來源孔夫子舊書網)

清以前的官辦學校,若府、州、縣學之藏書,向列入官府藏書,然官學與書院均有講學、祭祀、藏書三位一體之功能,其性質相似;尤其是杭州自元西湖書院以來,至明清萬松書院(敷文書院)等,書院的官學化傾向十分明顯,故以學校、書院藏書合載,似更符合實際情況,遂合併而述之。佛寺道觀藏書為宗教藏書,歷史上杭州有東南佛國之稱,佛寺眾多,其中高僧大德精研佛學,佛寺例有藏經閣之建以貯藏佛書經典。自宋以來,由於皇帝提倡,道教亦得到發展,其間,道藏所貯亦十分豐富,這同樣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和藏書史所不可或缺的內容。民國時期,學校書院合一,其藏書性質純為教學參考和供學子課外閱讀,與舊時有所不同;佛寺道觀藏書則與前代無多大變化,故在本書中以上兩者略而不述,以省篇幅。

萬松書院

我撰著這部《杭州藏書史》主觀上有個目的,是想為杭州這個藏書之鄉做個小結,留下一點史料。有朋友曾說何不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一併述之?一者為篇幅所限,二者時代不同,藏書形式亦有變化,如今一部手提電腦裝一部卷帙浩瀚的《四庫全書》綽綽有餘,又有電子書、電紙書等,豈三言兩語所能說清?老夫老矣,此等新事物只有俟後日高賢論之。

研究歷史,一為總結過去,鑒古知今;二為現實,吸收經驗教訓,為未來服務。人類總是在繼承中前進,在前進中發展。就藏書而論,同樣如此,總結過去,是為未來的發展,我以為其中亦經驗教訓多多。

清末所創的官辦杭州藏書樓,發展為浙江藏書樓,到民國時的公共圖書館——浙江圖書館,是傳統官府藏書的一大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尤其是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圖書館事業得到重大發展。即以杭州的浙江圖書館而論,因其歷史悠久,藏書甚富,如今新館舍的建造,在全國而言,亦是一座有重大影響的圖書館。再以杭州圖書館而言,該館創建於1958年,年僅知天命而不足一甲子,收藏以杭州地方文獻為其特色。其館舍及內部設施,已跨入國內先進行列,有些已達國際先進水平,期以時日,藏書日益豐富,其影響將日益彰顯。此外,杭州市各縣以及城區各區級公共圖書館同樣得到發展,其規模、藏書是舊日所無法想像的。此無他,皆因中國共產黨及各級黨委和政府重視所致也。

學校藏書和舊日相比亦有重大變化。自民國年間起學校藏書已和官府藏書相脫離。就藏書的內容而言,一些辦學年久的高校除貯藏傳統的線裝經史子集外,藏書多為服務於教學和科研活動,除大宗為中文典籍外,外文圖書亦占很大比例,其收藏量之巨、內容之豐富多彩,亦非舊日所能比擬,這亦為時代進步所致。

隨著乾隆版佛典《大藏經》和明代《道藏》、《續道藏》的重印,今日普通寺觀收藏上述之浩瀚巨帙並非罕見,這在舊日同樣無法想像。加之如杭州靈隱寺重建藏經閣、高麗寺之重建轉輪藏,既保持傳統佛寺藏書特色,又有新的拓展,引人注目。

傳統的四大藏書體系中,我認為最值得研究的是私人藏書。家庭是社會組成的細胞,私人藏書往往關乎一個家族和人才的興衰,杭州有藏書之鄉的美譽,其原因也在於此。兩宋以來,杭州私人藏書在不斷拓展,從士大夫、官宦世家到文人學者藏書,明清時擴展到商人,以至平民百姓,山鄉水村也有所謂「耕讀世家」、「詩書傳家」的,家庭藏書,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這是杭州藏書事業發展的社會基礎。舉個例子,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的塘棲鎮,興起於明代,然至明之中後期及到清代,一個市鎮就出現呂氏樾館、卓氏傳經堂、勞氏丹鉛精舍、朱氏結一廬等國內知名的藏書樓,這反映了杭州私人藏書事業繁榮。鎮猶如此,遑論仁和、錢塘兩縣。

進入20世紀90年代,有關部門提倡讀書、藏書,杭州曾舉辦過幾屆十大書香人家的評選,敝人有幸,躬逢盛會,有幸首屆忝列其中;也有人撰文具體建議舉辦讀書日、讀書節的,等等。長此以往,定有實效,提倡讀書藏書終是好事。新的時代,私人藏書有新的內容,新的發展。故而期待假以時日,重續杭州私人藏書香火會當有期,以光我杭州文化名城和藏書之鄉的雅稱。

末了,我還想說一句話,藏書為了讀書,讀書是第一位的;藏書在於積累,讀書求知識也是這樣。如莊周老夫子在《逍遙遊》中所言:「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此為我之讀書藏書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沒有什麼工作是容易的
佛系少年有福啦!這9家養生餐廳組局約起來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