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3個習慣讓體內濕氣越來越重!中醫教你祛濕秘訣

3個習慣讓體內濕氣越來越重!中醫教你祛濕秘訣

生活方式不健康,濕邪就容易入侵。它無孔不入,而且從來不孤軍作戰,總要與體外的邪氣裡應外合,糾纏不清。

濕氣遇寒成為寒濕,遇熱則成為濕熱,遇風則成為風濕。

如何判斷我們身體里是否有濕?

看看是否收到身體發出的5個求救信號,就能做出判斷:

?

總覺得身體沉重,渾身不清爽,腿像灌了鉛;

?

滿面油光,毛孔粗大;

?

舌苔很厚;

?

大便黏膩,馬桶總沖不幹凈;

?

總覺得身體沉重,渾身不清爽,腿像灌了鉛;

以上這些信號都與濕邪的特點有關。濕性重濁,所以感受濕邪後,會覺得全身非常沉重,好像被什麼東西捆住一樣,不清爽。又因濕性趨下,容易侵犯人體下部,故雙腿沉重尤為明顯。濕性黏滯,停滯於大腸,則大便總是很黏膩。

濕邪已經成為絕大多數疑難雜症和心腦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源頭或幫凶。

人之所以會感受濕邪,跟生活方式息息相關,也就是後天修為毀壞了我們的體質。

三個習慣導致濕邪入侵

飲食結構不合理

病從口入,飲食結構不合理,攝入了過多的高熱量食品,比如洋快餐、油炸食品、含糖飲料、酗酒等,且三餐分配不合理,晚餐過於豐盛。

體力活動少

體力活動明顯不足,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坐著,上班坐在桌前,下班以車代步。 很多人常說「我一天到晚都很忙,哪有時間去鍛煉」。殊不知,騰不出時間鍛煉的人,早晚要騰出時間看病。

疏離自然

人和大自然越來越疏離,尤其是夏天空調的使用,對我們的身體非常不利。 夏天出汗本是一個散濕的重要途徑,可一進到空調房間,汗給收了,該出的汗出不來,該消耗的消耗不掉,身體里勢必堆滿了垃圾,堆滿了濕邪。此外,有些年輕人覺得淋著雨漫步是件非常浪漫的事,不經意間濕邪也會入侵。

中醫教你如何祛濕

勤運動避免潮濕環境

體內濕氣過重,會讓人覺得睏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慾、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毛以林建議,用以下方法除去身體濁重濕氣,恢復神清氣爽。

勤運動。少動、飲食不節制及壓力大,造成濕留體內。運動可以緩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試試慢跑、健走、游泳、瑜伽、太極等健身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運用芳香、發汗及苦溫藥材,也可去濕。運用植物香氣來對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如南方人隨身攜有艾草蒲殺菌,防止感染疾病。或在端午時節,家家戶戶門口掛把佩蘭、石菖及艾葉,取下後用來沐浴,也可消毒殺菌。

避免潮濕的環境。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環境中,尤其對濕氣敏感的人,更應留心,如不要直接睡地板、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水分攝取要適量等。

健身時,切忌在春天早晚繞樓散步,這在多濕、多風的春季尤其不能犯忌。

體質較弱者更要注意,春天本來就多濕、多風,樓與樓之間的風更是強勁,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人體很容易受涼,引發血壓波動而導致發生疾病,這對於平時運動不足的年輕人或是老年人,更是危害大。春天的健身運動,最好選擇陽光明媚、室外少風處進行。

食療去濕佳品

「腸胃系統事關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毛以林表示,酒、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

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過食,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其寒涼性質。

祛除體內濕氣,薏米紅豆粥是佳品,既能當茶喝,又能當飯吃。

薏米,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

紅豆,在中藥里稱 「赤小豆」,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紅色入心,它還有補心功用。

在熬薏米紅豆粥時,不要加大米進去。因為大米長在水裡,含有濕氣,濕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

紅豆和薏米都是去濕的,本身不含濕,湯很清。中醫恰恰是利用了清的性質,來把人體的濕除掉。

此外,熱辣辣的薑汁發汗,最適合在淋雨之後驅散身體濕氣,預防感冒;苦溫的中藥甘姜,也如同慢火,緩緩將體內水氣逼散出來。

食療防濕品還有:高粱、玉米、苡仁、扁豆、水芹、洋蔥、冬瓜、馬齒莧、鯽魚、鮑魚、田螺等。

這些除濕食物,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濕、利水滲濕、清熱利濕、通便解毒、滋陰柔肝的功效。

以上內容源自網路,部分作了修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保健 的精彩文章:

5種養胃食物不一定養胃而是傷胃!
夏天又快來了!男女都實用的減大肚腩秘籍了解一下

TAG:生活保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