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能見能聞、能思能想的人

能見能聞、能思能想的人

能見能聞、能思能想的人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遵母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一切現象,皆是生滅的,然而,我們的這個能見能聞、能思能想的妙明真心,卻不隨現相而生,亦不隨現相而滅,他就是儒家說的天理、良知,他就是佛家所說的世尊、佛,他就是孔子五十而知的「天命」,他就是釋迦睹明星而悟的「道」,他就是諸人「本真的自己」。我們要找回這個「本真的自己」,我們要找回這個不生不滅的心。一大藏教,說大說小,種種言說,無量比喻,只為諸人找回這個「本真的自己」,只為諸人找回這個不生不滅的心。此心是佛,佛是此心,也是我們「本真的自己」。

我們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思想,等等,它們只是我們的心理現象,他不是我們的主人公。何以見得?以聽覺為例。我們聽到一個聲音,這時,在我們的心裡便會產生一個相應的心理現象,心理學上稱為聽覺,佛教則稱為耳識。這個聲音消失了,相應的聽覺現象也就不復存在了。然而,這個能聽的能性,他卻不隨聲音的消失而消失,他是一個永恆的當下,過去的聲音是他聽到的,現在的聲音是他聽到的,未來的聲音也是他聽到的,他是覺察一切聲音的主人公。他究竟是個什麼?學聖學賢的人,當須識得這裡。

我們再以視覺為例。我們見到一個色相,這時,在我們的心裡便會產生一個相應的心理現象,心理學上稱為視覺,佛教則稱為眼識。這個色相消失了,相應的視覺現象也就不復存在了。然而,這個能見的能性,他卻不隨色相的消失而消失,他是一個永恆的當下,過去的色相是他見到的,現在的色相是它見到的,未來的色相也是它見到的,它是覺察一切色相的主人公。它究竟是個什麼?學聖學賢的人,當須識得這裡。

再以我們的思想為例。我們生出一個念頭,這時,以這個念頭為刺激緣,又會生出下一個念頭。前念後念,鉤鎖連環,念念不斷,佛教稱為意識。後來,意識這個概念被哲學、心理學所運用,也就成了哲學與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念頭是生滅的,前一個念頭消失了,相應的思想也就不復存在了。然而,這個能思想的能性,他卻不隨思想的消失而消失,他是一個永恆的當下,過去的思想是他生出來的,現在的思想是他生出來的,未來的思想也是他生出來的,它是產生一切思想的主人公。它究竟是個什麼?學聖學賢的人,當須識得這裡。

這個能見、能聞、能思、能想的能性,它究竟是個什麼?在眼能見,在耳能聞,在鼻能嗅,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腳奔運,在意思想,在處不同,顯用有別,歸元至本,唯此一心。若能識得此心,則天地萬物,總在里許,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物我一如」是也。

莫把釋迦當做他,釋迦原來是自己。背覺合塵向外求,呼聲捉響痴迷人。佛法的宗旨,是找回「本真的自己」,而不是向外找他。向外找他,是名串門。回歸自性,是名回家。

能見能聞、能思能想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妄心是怎麼來的?
香嚴智閑,聞聲悟道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