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烽火戲諸侯也是司馬遷虛構的?

烽火戲諸侯也是司馬遷虛構的?

沈好放導演,改編自明?馮夢龍的《東周列國?春秋篇?驪山烽火》劇照

《詩經?小雅?節南山之什?正月》

心之憂矣,如或結之。今茲之正,胡然厲矣?燎之方揚,寧或滅之。赫赫宗周,褒姒烕之!

翻譯:心中憂愁長又長,就像繩結解不開。當今政事真難說,為何這樣糟糕透?大火開始燎燃時,難道有人能撲滅?強盛顯赫西周朝,妖姬褒姒把它滅!

這位紅顏禍水褒姒(姒[sì]姓,褒國人),簡直十惡不赦,彷彿妺[mò]喜、妲己附身,媚惑周幽王(姬姓,名宮湦[shēng])。為逗美人一笑,周幽王數次放烽火,把各路諸侯當猴耍。狼來了把戲玩多了,諸侯再也不來勤王了,宗周王朝無助的被犬戎攻滅了。褒姒的笑聲,是不是成了天底下最可怕的聲音?

烽火戲諸侯,事實果真如此嗎?要揭開這段歷史,首先需要先秦史料來佐證。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三年,幽王嬖愛襃(同「褒」)姒。襃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廢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為後。後幽王得襃姒,愛之,欲廢申後,並去太子宜臼,以襃姒為後,以伯服為太子。」「襃人有罪,請入童妾所棄女子者於王以贖罪。棄女子出於襃,是為襃姒。當幽王三年,王之後宮見而愛之,生子伯服,竟廢申後及太子,以襃姒為後,伯服為太子。」「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襃姒,盡取周賂而去。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

《史記》確實記載了周幽王為博取美人一笑,數次點燃烽火。周幽王四年(公元前778年),褒姒生子伯服。周幽王八年,幽王廢黜王后申後(周幽王原配,申侯(申國國君)之女)和太子宜臼(申後所生),而立褒姒為王后,伯服為太子。但也導致申侯大怒,聯合繒國、犬戎一起攻打鎬[hào]京,殺死周幽王和褒姒,立外甥太子宜臼為周王(即周平王)

再看另一份史料《呂氏春秋?慎行論第二?疑似》:「周宅豐、鎬,近戎人。幽王與諸侯約:為高堡於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嘗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人喧馬嘶,褒姒視之大說,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兵數至而無寇。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驪山之下,為天下笑。」

《呂氏春秋》講周幽王擊鼓亡身。周朝都城豐、鎬,接近西戎人。周幽王和諸侯約定敲鼓之後,諸侯需來救護。也是為了博取褒姒的笑,數次擊鼓,戲弄諸侯。犬戎真的來了,諸侯的兵不來了,周幽王被殺死在驪山之下,為天下恥笑。注意了,沒有「烽火」。

這些護駕的諸侯又是哪些國家呢?從西周的諸侯國的分封形勢圖上看,鎬京東方的主要諸侯國,如晉國、衛國、宋國、魯國、齊國等,離鎬京非常遠。從諸侯國君看到警訊後,安排好本國政事、防守,召集卿、大夫,卿、大夫再召集家臣,軍隊的備糧、徵召、集結、行軍,再到最後趕到驪山,近的十天半個月,遠的一年半載。真有戎狄突然地入侵,等這些諸侯趕到了,周幽王和褒姒的屍骨早就腐爛了。周幽王怎麼可能為博褒姒一笑,在驪山行宮乾等數個月,然後眼巴巴地看到各主要諸侯國的軍隊陸陸續續的到來,這有什麼樂趣呢?以西周的權勢和國力,也沒能力在各國各處造烽火台,無法接力傳訊,遠的諸侯國根本無法快速知曉警訊。

(圖片來源於網路)

那麼這些救援的諸侯又是哪些呢?很可能是關中的畿[jī]內(王都及其周圍千里以內的地區)諸侯國和周王室的卿、大夫等。鎬京周圍的畿內諸侯國數量眾多,有周、召、鄭、虢、芮、梁、申、畢、樊、榮、井等,拱衛了周王室的安全,構成了周王室軍隊的主力。

從我們現在的地圖看,鎬京離驪山距離約47公里,以當時的行軍速度,很可能要一兩天的時間,求援烽火台設在驪山有點不合理,太遠了,應該設在豐、鎬附近,驪山烽火台最多作為畿內地區接力傳訊的中間站。所以《呂氏春秋》「為高堡於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在官道上築建高高的堡壘,在上邊擺放戰鼓,遠近都能聽到,這種方式更為合理。

(圖片取自百度地圖)

從這些史料記載來看,是不是能得出"為美人戲諸侯為真,舉烽火存疑"?別急,我們繼續看其他的記載。

《古本竹書紀年輯正》記載如下:

《紀年》曰:「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曰伯服,為太子。」

《汲冢竹書紀年》云:「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盤(即伯服),以為太子。

《紀年》曰:「(幽王)十年春,王及諸侯盟於太室。"

《左傳?昭公四年》:「周幽為太室之盟(伐申),戎狄叛之。

《汲冢紀年》:「幽王死,申侯、魯侯、許文公立平王於申,虢公翰立王子余,二王並立。」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正義引自《汲冢竹書紀年》:「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公(即晉文侯)所殺。以本非嫡,故稱「攜王」。」

《清華簡?系年》記載:「周幽王取妻於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褒姒嬖於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圍)平王於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於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晉文侯乃逆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師。三年,乃東徙,止於成周。」

《國語?卷十六?鄭語》記載:「申、繒、西戎方強,王室方騷,將以縱慾,不亦難乎?王欲殺太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若伐申,而繒與西戎會以伐周,周不守矣!繒與西戎方將德申,申、呂方強,其隩愛太子亦必可知也,王師若在,其救之亦必然矣。王心怒矣,虢公從矣,凡周存亡,不三稔矣!」

比《呂氏春秋》、《史記》更早的史集資料《竹書紀年》、《系年》、《國語》都沒有提到周幽王玩烽火或擊鼓戲弄諸侯。周幽王廢掉申後和太子宜臼,立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這直接觸犯了申侯等諸侯的根本利益,造成了權利分配不公,導致了周王室內部的大分裂。

廢太子宜臼(即周平王)勾結舅舅家申侯及申國的盟友繒國、犬戎,同時很可能在畿內部分諸侯國的幫助或觀望下,殺死父親周幽王和太子伯服,並被立為周(平)王。而其他不服的,利益受到損害的,以虢公為首的諸侯國另立幽王的弟弟余臣為王(周攜王)。

西周亡於嫡庶之黨爭,這才應該是歷史的真相。褒姒、烽火、擊鼓,這些不過都是粉飾周王室、各個諸侯國相敬相愛的託詞而已

有人會問:既然滅掉周幽王的諸侯是周平王的盟友,那周平王就不應該逃離鎬京,遷都雒[luò]邑(即洛邑)?

在遷都過程,《系年》描述的很清楚:「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於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晉文侯乃逆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師。三年,乃東徙,止於成周。」各諸侯國君、封臣先立周攜王。21年後,被仇敵晉文侯所殺。周攜王死後9年,諸侯國都沒有去朝覲周天子,周王室已經9年沒有(被各諸侯國承認的)國王了。晉文侯於是立周平王,三年後遷都到雒邑(西周為宗周,東周為成周)。

不管是《系年》描述的真不真實,至少我們知道一年事情,從周幽王死到周平王遷都雒邑,長達二三十年的時間,周王室內部、各個諸侯國互相殺伐的厲害,社會極為動蕩不穩。

在這二三十年間,哪些諸侯獲益了呢?部分畿內諸侯國被消滅了,部分隨著周平王東遷。《國語?卷十六?鄭語》「及平王之末,而秦、晉、齊、楚代興,秦景、襄於是乎取周土,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齊莊、僖於是乎小伯,楚蚠冒於是乎始啟濮。」

(東周初各諸侯國圖,圖片來源於網路)

秦國取得了部分西周故土,晉國因滅掉周攜王,也取得了部分領土。諸侯國蠶食掉周王室的直轄領土,肥肉再也吐不出來了。周平王所依靠的申國許國也在東方。周平王不得不遷都到王室陪都雒邑

雒邑其實也不安全。緊鄰的東方,有跟著東遷的畿內諸侯鄭國,實力遠強於周王室。《左傳·隱公三年》:「鄭武公、庄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孤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周平王為了政局穩定,安撫鄭莊公,讓太子和鄭國世子互換為人質。鄭國為了施壓於周王室,四月派軍隊去偷割周王室的麥子,秋天又偷割周王室的穀子。更有戎族環伺在伊、洛附近。《左傳·僖公十一年》「夏,揚、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師,入王城,焚東門,王子召之也。秦、晉、伐戎以救周。秋,晉侯平戎於王。」王子帶之亂,戎族攻破了雒邑王城,焚毀了東門,如果不是秦國、晉國大軍來救,東周又可能上演一場周幽王、平王的故事。

沈好放導演,改編自明?馮夢龍的《東周列國?春秋篇?如此君臣》劇照,鄭國軍隊搶割周天子家的麥子

周王室已經江河日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可謂知矣 的精彩文章:

TAG:可謂知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