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康熙之後取消了太子,為什麼還保留「太子三師」等官職?

清朝康熙之後取消了太子,為什麼還保留「太子三師」等官職?

對以《雍正王朝》為代表的清朝劇比較熟悉的朋友應該知道,在清朝康熙中後期,康熙帝的幾個兒子之間爆發了激烈的「奪嫡之爭」,導致太子胤礽兩次被廢。最終康熙帝建立了「秘密立儲制」,持續幾千年的太子制度正式終結。

但有意思的是,康熙雖然取消了太子,但是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官職,如今大家很熟悉的菜肴「宮保雞丁」中的「宮保」就是「太子太保」的別稱。那麼既然清朝沒有太子了,為什麼還會有「太子三師」這些官職呢?

大約從南北朝開始,朝廷一二品的官位基本上都變成了虛職,也就是品級很高但沒有實權。明太祖朱元璋廢宰相之後,朝廷品級最高的是官員直接被壓到了六部正副長官一級,內閣大學士則必須要兼任六部級別的官職。

但六部是明確工作範圍的部門長官,而內閣則是統攬全局的,六部官銜與內閣本身的權力之間存在衝突。另外,明朝內閣後來出了不少牛人,比如楊士奇、張居正等名臣,只掛六部官銜已經不符合這些牛人的實際影響了。

所以明朝後來便讓那些特別有影響的內閣大學士兼任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太子三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這些一品官位,比如張居正當內閣首輔時就兼任太師(正一品)。

清朝官制是在繼承明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清朝實際的宰相南書房和軍機處大臣更是連品級都並沒有,所以清朝實際上的宰相更需要兼任三公、三孤、東宮三師這些虛職來提升地位,包括地方上的總督巡撫也是如此。

正因如此,清朝雖然雖然取消了太子,但是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官職卻依然保留,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所謂的「立憲運動」的時候,「太子三師」才算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康熙突襲扳鰲拜
清朝最蠢的皇子,用此種方法討得康熙歡心,卻因此與皇位徹底無緣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