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雲居山方便開示四月初五日(1955年5月26日)

《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理者,是理性,即人人本心,本來平等之性。天台宗的六即是圓教菩薩的行位,一理即,是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也。凡夫唯於理性與佛均,故云理即;二名字即,聞說一實菩提之道,於名字中,通達了解,知一切法,皆為佛法,一切皆可成佛;三觀行即,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四相似即,始入別教所立之十信位,發類似真無漏之觀行;五分證即,始斷一分無明而見佛性。開寶藏,顯真如,名為發心住,此後九住乃至等覺四十一位,分破四十一品無明,分見法性;六究竟即,破第四十二品元品無明,發究竟圓滿之覺智,即妙覺也。

理即足說眾生是佛,佛性人人具足,但不是一步可即。古德幾十年勞苦修行,於理雖已頓悟,還要漸除習氣,因清凈本性染了習氣就不是佛,習氣去了就是佛。既然理即佛了,我們與佛有何分別呢?自己每天想想,佛是一個人,我也是一個人,何以他那麼尊貴,人人敬仰,我們則業識茫茫,作不得主?自己也不相信自己,怎能使人相信呢?

我們與佛不同,其中差別,就是我們一天所作所為,都是為自己,佛就不是這樣。《金光明經》上說:「於大講堂眾會之中,有七寶塔從地湧出。爾時世尊,即從座起,禮拜此塔。菩提樹神白佛言:何因緣故,禮拜此塔?佛言:善天女!我本修行菩薩道時,我身舍利,安止是塔?因由是身,令我早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欲為大眾斷疑網故,說是舍利往昔因緣。阿難!過去之世,有王名曰摩訶羅陀。時有三子,見有一虎,適產七日,而有七子,圍繞周匝,飢餓窮悴,身體贏損,命將欲絕。第三王子,作是念言:我今捨身,時已到矣。是時王子勇猛堪任,作是大願,即自放身,卧餓虎前,而以干竹,刺頭出血,於高山上,投身虎前,是虎爾時,見血流出,汗王子身,即便舐血,啖食其肉,唯留余骨。爾時大王,摩訶羅陀及其妃後,悲號涕泣,悉皆脫身服、御瓔珞,與諸大眾往竹林中,收其舍利,即於此處,起七寶塔,是名禮塔往昔因緣。」

你看這是佛的行為和我們不同之處。捨身飼虎,不知有我,我相既除,怎能不成佛呢?我慚愧得很,跑了幾十年,還未痛切加鞭,放不下。不講別的,只看二六時中,遇境逢緣,看打得開打不開。少時在外掛單,不以為然,至今才知錯過了。在教下聽經,聽到講得好的就生歡喜,願跟他學,聽講小座,講得不如法的,就看不起人,生貢高心,這就是習氣毛病。在坐香門頭混節令,和尚上堂說法,班首小參,秉拂講開示,好的天天望他講,不好的不願聽,自己心裡就生障礙。其實他講得好,我又學不到,行不到,他好與不好,與我何干?講人長短的習氣難除,上客堂里閑舂殼子,說那裡過冬,那裡過夏,那裡茶飯如何如何,那裡的僧值如何如何,維那和尚如何如何,說這些無聊話,講修行就是假的了。

名利兩字的關口也難過,常州天寧寺一年發兩次犒勞錢,平常普佛,每堂每人?錢十二文,他扣下二文,只發十文,拜大悲懺每堂每人六十文,他扣下十文,只發五十文。七月期頭,正月期頭,凡常住的人,一律平等發犒勞錢,就有人說多說少的,這是利關過不得。一到八月十五日大請職,別人請在前頭,請不到我或請小了,也放不下,這是名關過不得。既說修行,還有這些名利,修的是什麼行呢?

事要漸除,就是要除這些事。遇著境界,放不下的也要放下,眉毛一動,就犯下了祖師規矩。聽善知識說過了,就勿失覺照,凡事要向道上會。道就是理,理者心也;心是什麼?心就是佛。佛者,不增不減,不青不黃,不長不短。如《金剛經》所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透得這些理路,即和佛一般,以理治事。什麼事放不下,以此理一照,就放下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煩惱是非從何處來呢?要想修行,過不去的也要過去,會取法性如如。各人打起精神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曾國藩:以「平和」養德保身
南懷瑾老師:「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這個大人是誰?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