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韌:勇於探索新型技術 積極釋放青年力量

王韌:勇於探索新型技術 積極釋放青年力量

drvoice

者按

「第七屆盤古大血管疾病論壇暨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40周年慶典」於2018年4月12日-15日在福州同期舉行。作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血管疾病品牌學術會議,此次盛會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受到了與會醫生廣泛好評。醫聲網有幸採訪到此次會議大會秘書長、福建省立醫院王韌教授,邀其圍繞會議的籌備、亮點,以及心血管病研究所的發展歷程等話題進行回顧分享。

王韌教授接受醫聲網採訪

在繼承中創新

醫聲網

第七屆盤古大血管論壇在福州舉辦,作為本屆會議秘書長,在會議的籌備中做了很多工作,能否請您就本次會議的籌備和亮點特色進行回顧總結?

王韌教授:

本次盤古大會在孫立忠教授交給我們這個任務之後,很早就開始籌備,內容設置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安排和考慮:

主會場一如既往延續盤古會的特點,以主動脈手術為主。

增設介入專場。由於現在主動脈是一個多學科的合作,需要麻醉、監護來配合才能取得很好的手術效果。現在介入治療是主動脈治療的一個新的、微創的方向,有很強的生命力,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醫生投入到這個工作中。介入手術憑藉微創的先天優勢,也樂於被廣大的主動脈疾病患者所接受。所以這一次特地增設了一個介入專場,這也是我們發出會議通知後收到的投稿和反饋最熱烈、最多的一個分會場。

創新設立中青年論壇。這是以前盤古會上沒有的、開創性的論壇。因為現在很多中青年醫生是大血管疾病治療的骨幹力量,希望多給他們展示風采的機會,所以專門設立了這麼一個論壇。

不斷探索 不斷進步

醫聲網

此次會議也是福建省心血管研究所成立40周年慶典,請您就40年來福建省血管疾病診療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為我們做一個回顧。

王韌教授:

福建心研所歷史悠久,是全國第四個成立的心研所,創始人李溫仁教授,在福建省很早就開展了體外循環工作,可以說福建心研所有很好的傳承。這麼多年下來,一代代的福建心血管醫護人員,緊跟心血管外科的發展方向,不斷探索、不斷進步。

小兒先天性手術我們可以做到新生兒最低體重2.6公斤;先性病也逐漸從開刀手術過渡到微創、X線,包括超聲引導下的,沒有X線、沒有切口的介入先心病的封堵;大血管手術緊跟國內發展潮流,A型主動脈夾層採用孫式手術,升動脈加全弓置換加支架「象鼻」手術, B型主動脈夾層治療手段目前在國內應該是最全的,既可以開刀做孫式支架手術,也可以做介入手術,介入手術治療方案多種多樣,雜交技術、開窗技術(包括原位開窗、體外開窗)還有新型的分支支架技術,都可以成功開展。正好今年孫式手術15周年慶典、盤古大血管論壇在福州召開,2018年又恰逢我們心血管研究所40周年,兩個大事趕在一起,我們也很高興,有幸請到全國的同道一起來共慶心研所的40周年慶典。

開窗技術是治療弓部病變的一種手段,有其適應症

醫聲網

本次大會上,您就開窗技術在主動脈弓部病變中的應用進行報告。請結合臨床經驗,談談開窗技術在主動脈弓部病變運用中的優勢及注意事項。

王韌教授:

目前對於B型主動脈夾層來講,介入治療越來越成為一個主流,但是在B型主動脈夾層有一部分複雜的主動脈夾層,會累及到左鎖骨下動脈、左頸總動脈,在這種情況下,重建分支血管就非常有必要。開窗技術是新興的技術,以前對於累及的分支血管,要麼是開大刀,要麼是建立血管旁路後再做腔內治療,但是開窗是一個完全微創的腔內治療技術。

開窗技術又分為兩種,一種是體外開窗,一種是原位開窗,在此分別介紹一下:體外開窗是先把支架釋放出來,部分釋放後,在相應部位打洞,然後把支架重新組裝回輸送系統,到了體內後,把預先打好的洞正好對準分支血管的開口,這樣既能覆蓋病變,又能保證分支的血流;原位開窗是先把支架放到體內,把病變和分支管一血起覆蓋,然後通過左側的橈動脈、左側頸動脈或者無名動脈,用穿刺針和球囊配合,在覆膜支架上開洞,配合分支支架來重建分支血管。

當然,開窗技術只是治療弓部病變的一種手段,有其適應症,不是所有的病人都可以開展。對小彎側的病變很有優勢,對於大彎側破口比較靠近分支血管的病變,原位開窗有時候要比體外開窗效果大。因為體外開窗破口比較靠近分支血管,內漏的可能性比較大。原位開窗是用覆膜的小支架來配合,內漏的幾率比較小,但是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約,如主動脈弓部的形態和分支血管的形態,如果主動脈弓部的血管是三型弓,或者弓部血管比較扭曲,穿刺針和球囊不好通過的話,就要採取其他的治療手段。

手術視頻促交流

醫聲網

這次德達杯針對中青年徵集手術視頻,首先請您談一下作為參與者怎麼來看德達醫院這個不到兩年的新的醫院模式,其次請您介紹一下德達杯和盤古會之間的關聯。

王韌教授:

作為外資私立醫院,德達醫院的模式和國內大部分醫院的運營模式不大一樣,類似於國外的醫院。一些管理方法和理念是比較先進的,但是否適合中國這片土壤,目前不好說,但這是一種很有意義的探索,我們也希望它以後能夠有更好的發展。

對於德達在盤古大會上採用手術視頻展播這種形式,我個人是非常歡迎也非常支持的。因為這可以鼓勵廣大的醫務工作者把你做的精彩手術視頻保留下來,不僅自己作為一個資料,還可以和同行進行交流,大家共同提高。非常感謝德達醫院做的這種形式,我也會積极參与,把自己的一份病例貢獻出來。

分支支架技術減少內漏風險

醫聲網

最後,恭喜您在中青年論壇論文評選中獲得一等獎,在比賽的過程中有沒有心得體會可以分享給大家?

王韌教授:

中青年論壇這個想法,是我提出來的。我們到國外參會借鑒了很多經驗,覺得這個是一個很好的形式。作為這個活動的組織者、發起者,我肯定要積极參与,所以我把自己的病例貢獻出來。正巧這個病例用的是目前比較新型的一個技術——分支支架技術。

分支支架是我國企業自主生產、自主創新,產權屬於我們國內的微創公司,也是全球首款的分支支架。它的特點就是把分支支架、大支架做在了一起,優勢是可以把B型主動脈病變的支架治療再往前一步,增加錨定區,減少內漏的風險。恰好我們有幾個合適的病例,做了以後這幾例病人效果都挺好,早期和中期療效比較肯定,遠期療效還有待大家進一步共同觀察。我覺得有必要把它介紹給全國同道。

得了一等獎非常開心,也感謝評委老師給予的鼓勵,希望以後有更多的中青年專家參與到這個活動當中。

專家簡介

王韌

心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外科博士,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安貞醫院心外科博士後,擅長主動脈疾病的手術和介入治療,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和手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微創治療(介入封堵和腋下小切口手術),心臟瓣膜病的診斷和手術治療,冠心病的診斷和藥物、手術治療。中國醫師協會腔內血管學分會青年委員,微創瓣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心血管外科技術與工程分會委員;國際血管聯盟中國分部委員;國際血管聯盟血管修復與重建專家委員會委員;白求恩基金會心外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福建省海峽醫藥衛生交流協會血管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心臟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獲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分會厄爾巴肯獎,獲中國博士後基金、福建省中青年骨幹人才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基金資助。第一作者在國際和國內權威專業雜誌發表近二十餘篇論文,SCI論文6篇,中華系列雜誌10篇。曾在柏林德國國家心臟中心進修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嚴道醫聲網 的精彩文章:

ADAPT研究:基因檢測指導抗血小板治療是否真的可行有效?
每周「心」資訊 ACC2018重磅研究匯總

TAG:嚴道醫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