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被自己的皇帝老子一腳踢斷命根而死的皇子:愛新覺羅·奕緯

被自己的皇帝老子一腳踢斷命根而死的皇子:愛新覺羅·奕緯

原標題:被自己的皇帝老子一腳踢斷命根而死的皇子:愛新覺羅·奕緯


愛新覺羅·奕緯是清朝道光皇帝的長子,生於嘉慶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808年。


因為奕緯的母親和妃出生卑賤,所以奕緯在人生的前二十年並不受道光帝的重視。和妃是道光帝還在當皇子時府邸上一名給人端茶倒水,卑躬屈膝的丫鬟。但她生性好強,不甘心永遠做一名微不足道的丫鬟。在那個年代,她想要出人頭地,就必須以「側福晉」或「嫡福晉」的身份做基石,一步一步向前走。

由於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生下了道光皇帝的第一個孩子,嘉慶皇帝的第一個孫子。她興高采烈,以為能憑藉懷中這個嗷嗷待哺的小皇孫,能提高自己的地位。


可事與願違,孩子一生出來,二阿哥綿寧(即後來的道光皇帝)並沒有體會到初為人父的快樂。相反,則是羞愧地無地自容,他認為這個孩子的降生讓他平時循規蹈矩,光明正大的形象毀了。因此,綿寧打心眼裡不喜歡這個孩子,也不給這個丫鬟一點獎賞,隨隨便便地給這個孩子取了一個名字—愛新覺羅·奕緯。而年邁的嘉慶皇帝卻欣喜若狂,這是他的第一個孫子,他封這個丫鬟為二阿哥的側福晉,同時十分寵愛這牙牙學語的孫子。在嘉慶帝的一次生日上,他興高采烈,封奕緯為「多羅貝勒」。


又過了幾年,嘉慶帝駕崩,二阿哥綿寧即位。按理說,這應該是奕緯的轉機,可意想不到的是,道光帝登基後,把周圍的人都統統封了號,唯獨只有奕緯一如既往地是「多羅貝勒」,但畢竟他母親有功。勉勉強強地封了個「和嬪」,後來晉陞為和妃。道光二年十四歲的奕緯大婚,可大婚八年都不曾生下一兒半女。道光帝並不寵愛這母子倆,甚至有點厭惡和妃和奕緯。此外,約於道光十年道光的大伯永璇前去看望奕緯,道光竟因不曾徵得自己的同意而大發雷霆。奕緯的一生在缺乏父愛的童年中度過了。


奕緯就在道光帝的冷漠下,過了二十餘年。

可讓他始料未及的是,道光九年,他在道光眼裡由微不足道變成了舉足輕重。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道光此時生有三個皇子:皇長子奕緯、皇次子奕綱、皇三子奕繼。偏偏這一年,奕繼和奕綱相繼夭折,整個局勢由三足鼎立變成了一峰突起,在道光帝眼中。多年來被自己忽受的奕緯成了唯一的希望。


他破天荒地關心奕緯的起居學業,對奕緯噓寒問暖。但由於道光帝多年對奕緯的忽視,讓宮中眾人也都忽視了奕緯。奕緯早就養成了放蕩不羈,頑劣調皮的性格。沒有一點皇長子的尊貴與修養。此時,道光嚴厲的教導與無微不至的關心,反而成了奕緯的負擔。他想繼續過原來為所欲為,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極力反抗這些嚴厲的教導與呵斥。但他越是反抗,他的處處壞毛病就顯露出來。「子不教,父之過」這又讓道光後悔莫及,沒有好好管教奕緯了。


道光十一年,從紫禁城的高牆內院中傳來了一個噩耗—皇長子奕緯歸去了。道光帝和眾臣頓時悲痛欲絕,淚如泉湧。道光帝撲在奕緯的棺槨上哭成了淚人。他也許在懺悔二十年來對奕緯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以及忽冷忽熱。按理說,正值23歲的皇長子奕緯應該是正值壯年,是朝氣蓬勃的時候,怎麼會在幾日之內就暴卒了呢?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對此,《清史稿》中沒有詳細的記載。不過,在一本名叫《老太監的回憶》的書籍中,我們找到了一點蛛絲馬跡。原來,道光帝對奕緯的忽然重視,使得他讓一位學富五車的大臣教奕緯學習。一次,奕緯在上書房仍然心神不寧的。這位老師,就慢騰騰地坐下來,語重心長地對奕緯說:「阿哥好好讀書,將來好當皇上」話里話外,字裡行間透出奕緯將來要繼承大統的意思。奕緯心領神會,直言不諱:「要是我將來當了皇上,第一個把你殺了!」這位老師,憤憤不平,連去向道光皇帝告狀,道光火冒三丈。連忙叫人,傳大阿哥奕緯來。怒髮衝冠地訓斥了幾句,然後踢了幾腳奕緯。沒想到,踢到了奕緯的下部。經醫治無效,便死去了。道光帝後悔莫及,追封他為「隱志貝勒」。


有一天,道光路過武英殿西邊的斷虹橋,橋上有一排形態各異的石獅子。其中有一個小獅子,一手放在頭上,一手護在兩腿間,表情極其痛苦。道光帝由此想到長子奕緯當年那個痛苦的模樣,不忍再看下去,便讓近侍用紅布將獅子蓋住。後來,宮人們便在私下裡傳著:「大阿哥奕緯的前身就是那隻抱腹痛楚的小獅子。」

奕緯生前只是個貝勒,還是當年他的祖父嘉慶皇帝冊封的。後來咸豐繼位,追封這位長兄為「隱志郡王」。因為奕緯去世的時候還沒有子嗣,咸豐皇帝便將乾隆皇帝十一子永瑆的兒子過繼給他,這樣奕緯也算是後繼有人了。

因為厭學而被父皇活活踢死這種事情,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誤傷長子以致其死亡是道光皇帝一生永遠的悔與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代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太監:豎刁
古代開刀問斬真的都選在午時三刻嗎?

TAG: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