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古詩詞佳句隨筆

讀古詩詞佳句隨筆

GIF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此一佳句,出自宋代著名詞人、文武雙全的愛國將領辛棄疾的詞作品《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之中:「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此詞,是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贛江途經造口、登郁孤台(今江西省贛州市城區西北部賀蘭山頂)時所作。辛棄疾登高遠眺,用借水怨山的情懷抒發他對國家興亡的無盡感慨。

詞的上半闋,著筆眼前的景物並從中引出若干歷史回憶,於是便爆發出家國淪亡之巨大創痛和收復無望的極度悲憤。詞的下半闋,則在借景生情之中,表達其蘊藏於內心的若干哀愁苦悶與憤懣不滿之情。人們在通讀全詞之後,從中清晰可見辛棄疾對腐敗南宋朝廷苟安於江南的不滿,以及他對此時局顯得一籌莫展、無能為的萬般愁緒。但他那塞滿胸中的鬱悶,卻是從淡淡的敘述中不溫不火地流露出來。而他的敘述方式又是以極為高明的比興手法,表達出其蘊藉深沉的愛國情懷,因此其藝術水平就頓顯其高超非凡。

詞的下半闋,是作者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陸沉,獨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猶杜老之獨立夔州仰望長安。特別是作者抬望眼,遙望長安,其境界頓時就顯得無限高遠。

議及此,又更令筆者本人在輕呤淺唱之後,禁不住聯想起在《史記·孔子世家》的《詩》中那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同時,亦對此千古絕唱佳句頓生慕仰之情,並繼之以「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的真心崇拜。

現在回歸主題,筆者以自己的一孔之見,單獨賞析「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這一佳句,看它究竟佳在哪裡,並與愛好古詩詞的網友奇文同賞,疑義相析;取長補短,互學共進。

筆者認為,不可孤立的去賞析「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此一佳句,而應當先說一說首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與「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因果關係。

可以說「郁孤台下清江水」這七個字,不僅起筆橫絕,更由於具備漢字的形、聲、義之具體可感特質,因而其「郁」字便含有鬱勃、沉鬱之意;「孤」字則給人有巍巍獨立之感,所以「郁孤台」三個字,便有令人領略到那劈面凸起一座郁然孤峙高台的視覺。作者調動「郁孤台」這三字起筆,顯然有著滿腔的磅礴激憤。於是進而再寫出台下那一江激流,其詞境即從百餘里外之郁孤台,順勢收至眼前這個造口——詞境之核心。接下來縱筆寫出「中間多少行人淚」便天衣無縫,同時用「行人淚」三個字,直接點明造口當年的那些傷心事;痛感建炎國脈如縷之危,憤金兵之猖狂,羞國恥之未雪,乃將滿腔之悲憤,化為如此悲涼之句。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中的「青山」,主要是用來比喻當時主和派形成的各種阻撓社會前進之消極勢力。而且昔年的這種「青山」,在當今現實生話中無時無處不在。比如,我們親歷過「10年文革浩劫」的七老八十之人,只要回首當年必會聯想起那場鬧劇——「白卷英雄張鐵生」,憑藉他那「一份發人深省的考試白卷答卷」和他手上長起的老繭,便輕而易舉地「考上」了北京大學。

「白卷英雄張鐵生」這個「鬧劇」,從此便成了「青山」的指代詞之一;更成為了一個國家民族、一個時代的深刻傷心傷痛傷痕。然而「10年文革浩劫」最終未能擋住滾動向前行駛的歷史車輪,壽終正寢。於是,之後我們便常用「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這一佳句,用來比喻那個不堪回首的歲月,就像洶湧奔騰向東滾滾流去的大江大河滔滔之水,其磅礴的力量是任何「青山」都休想阻擋住其前進方向的......當然,在作者填此詞時的心境,主要是暗中引用了李勉登郁孤台望闕的那個典故,由此而寫出了自己「滿懷忠憤,拂拂指端」的那種心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狼頭長嘯 的精彩文章:

品味《論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TAG:狼頭長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