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襄公泓水之戰: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邏輯變更的分水嶺

宋襄公泓水之戰: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邏輯變更的分水嶺

宋襄公,春秋時宋國國君。位列春秋五霸之一,其餘四位則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泓水之戰兵敗,從此宋國一蹶不振。而其戰敗的主要原因是戰爭之中的仁義行為,偉大領袖毛主席稱其行為是「蠢豬式的仁義」屬於腦殘性行為,也有不少人認為宋襄公是真仁義,於危難之間都能拋開利益,保持君子之風。要解釋這個問題,咱們還是要深入到歷史背景當中去。

泓水之戰

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十一月初一,楚軍進抵泓水南岸時,宋軍已佔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陣待敵。 當楚軍開始渡河時,右司馬公孫固向宋襄公建議:「彼眾我寡,可半渡而擊」,宋襄公拒不同意,說仁義之師「不推人於險,不迫人於阨 」。楚軍渡河後開始列陣時,公孫固又請宋襄公乘楚軍列陣混亂、立足未穩之際發起進攻,宋襄公又不允許,說:「不鼓不成列」。直待楚軍列陣完畢後方下令進攻。由於楚軍實力強大,經激戰後,宋軍大敗。宋襄公親軍全部被殲,宋襄公的大腿也受了重傷。而後次年宋襄公重傷身死,從此宋國在也沒能崛起。那麼宋襄公為啥這個做呢?裡邊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內在因素,也就是宋襄公高舉仁義之名也為了興復商朝。另一個是外在因素,宋楚兩國的對戰爭的理解不一樣。

內在因素:宋襄公想光復商朝

周武王分封時,商朝帝族後裔的封地就是宋國,所以宋襄公是屬於商人。想想慕容復不過是一個胡族小國後裔,仗著長得帥點,拳頭硬點,沒錢沒糧沒地沒兵,帶幾個家僕都整天琢摩著謀反覆國,更不用說宋襄公了。宋襄公想復國是有確實證據的,宋襄公在伐鄭時曾與子魚論戰,子魚諫襄公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從子魚這句話里可以看出宋襄公興商之心。

那宋襄公哪裡的勇氣興商呢?咱們可以看當時的國際形勢。齊桓公死後,齊六子爭位,齊國公子昭求助宋國,宋襄公大義凜然,派兵護送公子昭回國,到了齊國,宋襄公殺死了豎刁、易牙等奸臣,立公子昭為齊國國君,就是齊孝公。齊國當時內亂剛平,齊孝公還是宋襄公幫他當上的,秦晉兩國在鬧饑荒,為了糧食打的不可開交。其他鄭,衛,魯皆是小國寡民,所以只有宋國還有點實力。所以宋襄公膨脹了,覺得時機正好。於是高舉的仁義的政治口號希望其他諸侯國能聽自己的。但其他諸侯國也不傻,你喊著仁義的口號在打鄭國還想著打完鄭國去打楚國,誰信?你的狼子野心誰看不出來。宋襄公只能證明給大家看,我是真仁義。於是泓水之戰就是最好的證明,你看我就不趁人之危,是真的仁義之師。

外在因素:宋楚戰爭邏輯的不同

《左傳》里有一句話「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就是說國家的大事只有祭祀和戰爭。所以春秋時期戰爭是一件很高貴的事情,高貴的事情是不能隨便做的,是要有規矩的,這個規矩就是要按照「禮」來打,打仗咱們要講禮儀,戰爭的目的也是要恢復「禮」的秩序;那會打仗如果不按照「禮」來打,贏了也是沒面子的。春秋初期的戰爭都是兩方軍隊排好兵布好陣在開始打的。春秋初期的戰爭禮儀性遠大於實用性,春秋初年的戰爭,均為橫陣正面衝突作戰,所謂堂堂之陣,正正之旗。宋襄公是商族後裔,血統高貴,那是非常懂禮儀的。反觀楚國,並不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是黎苗祝融八族中的一支,一直號稱自己是蠻夷。其中楚王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所以楚國根本不懂中原那一套,用現在時髦的話說就是「我們不一樣」。所以泓水之戰在宋襄公眼裡是來教楚國守規矩的,在楚國人眼裡宋襄公就是來打架的,誰跟你講什麼規矩,打贏了再說。再加上楚國本就人多,宋襄公慘敗是必然的。

《淮南子》中有云:「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於古為義,於今為笑,古之所以為榮者,今之所以為辱也」。 泓水之戰標誌著自商、周以來以「成列而鼓」為主的「禮義之兵」退出歷史舞台,新型的以「詭詐奇謀」為主導的作戰方式的崛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周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有4大組織,一個比一個神秘,國家都不知道它們的去向!
中國一消失的門派後人, 沒想到跑到鄰國當了皇帝

TAG: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