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易中天:墨子為什麼要管閑事?

易中天:墨子為什麼要管閑事?

原標題:易中天:墨子為什麼要管閑事?


十天十夜後,墨子到了郢都。


郢,在今湖北省荊州市,是楚國的國都。墨子千里迢迢趕到郢都,是為了救宋國。當時,魯國著名的工匠公輸盤(也叫公輸般、公輸班、魯班),為楚國製造了一種攻城的器械──雲梯,楚人準備用來攻打宋國。墨子聽說後立即動身,來見公輸盤。



公輸盤問:先生有何指教?

墨子說:北方有人侮辱了在下,想請先生做了他。


公輸盤不高興。


墨子說:在下願付黃金二百兩。


公輸盤更不高興了。他拉下臉來義正詞嚴地說:鄙人恪守正義,從不胡亂殺人。


墨子說:先生既然從不殺人,那就好說了。在下聽說先生髮明了雲梯,要幫助楚國攻打宋國,請問宋國有什麼罪過?楚國多的是土地,少的是人民。犧牲不足的,去爭奪多餘的,不能算是聰明。攻打無罪之國,不能算是仁慈。懂得這個道理,卻不據理力爭,不能算是忠誠。爭辯了不能達到目的,不能算是堅強。不殺個別人卻殺很多人,不能算是明白事理。


公輸盤沒有話說。


於是,墨子又請公輸盤帶他去見楚王。


墨子說:如今有一個人,自家有豪華轎車,卻想去偷鄰居家的破車子;自家有綾羅綢緞,卻想去偷鄰居家的破衣服;自家有美味佳肴,卻想去偷鄰居家的米糠酒糟。請問,這是什麼人?


楚王說:病人。這人有盜竊病!


墨子說:現在,楚國應有盡有,宋國貧窮弱小,你們卻要去進攻人家,這跟那病人有什麼兩樣?

楚王也沒有話說。


然而楚王和公輸盤都不想放棄。墨子便解下腰帶圍作城池,用小木片作為器械,跟公輸盤虛擬過招。公輸演示攻城,墨子演示防守。幾個回合下來,公輸技窮,墨子的招數還綽綽有餘。


公輸盤說:我還有辦法對付你,但是我不說。


墨子說:我知道先生打算怎樣對付我,我也不說。


楚王奇怪,問到底是怎麼回事。


墨子說:公輸先生的辦法,無非是殺了臣下。他以為那樣一來,宋國就可以攻打了。可惜臣的弟子禽滑(滑讀如骨,讀如離)等三百人,已經掌握了臣的方法和器械,正駐守在宋城之上,單等楚軍來送死。


楚王一聽,只好放棄攻打宋國。


成功營救了宋國的墨子,穿著草鞋步行回家。路過宋城時,天降大雨。墨子想進城避雨,守城的不讓進。可見至少這時墨子並不是宋國大夫,宋人也不認識他。他的救宋,當然也非宋國所請。


那麼,他為什麼還要管這閑事?


為了公平與正義。


公平與正義,是墨子畢生的追求,也是墨家學派的核心價值觀。而且在他們看來,當時社會最大的問題,便正在於公平與正義的缺失。


墨子說,一個人,如果溜進人家的果園偷桃竊李,大家都說他不對,官府也要追究責任,因為他不勞而獲,損人利己。如果偷雞摸狗,罪過又重;偷牛偷馬,更重。如果殺人放火,那就罪大惡極。


這,就叫公平正義。


所以,殺一個人,就有一重罪;殺十個人,就有十重罪;殺一百個人,就有一百重罪。那麼,殺一萬個人呢?是不是應該有一萬重罪?


不,無罪。


豈止無罪,而且有功,因為這一萬個人是在戰場上殺的。於是人們都說,這叫英雄業績,叫為國爭光,完全不管那戰爭的性質是什麼。


那麼,春秋戰國,有正義戰爭嗎?沒有,都是侵略戰爭。發動侵略戰爭,跟打家劫舍有區別嗎?沒有。只不過由於明火執仗,只能更無恥。這種無恥行徑,難道因為動用了國家的名義,就變成正義的了嗎?


更無恥的是,諸侯們不但侵略別人的國家,屠殺別國的人民,掠奪人家的財產,還要「書之於竹帛,鏤之於金石,以為銘於鐘鼎」,向後代炫耀。那麼請問,一個平民百姓,也去攻打鄰居家,殺人搶糧搶東西,然後也記錄在案,炫耀「誰都沒我搶得多」,行嗎?


顯然不行。

同樣的事,王公貴族就幹得,平民百姓就干不得;或者王侯幹了就叫「英雄業績」,小民幹了就叫「為非作歹」。天底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這個社會完全沒有公平與正義!


沒有公平正義的原因,是沒有愛;而救世之方,則只能是兼愛。兼愛,就是「兼相愛,交相利」。兼,即一視同仁;交,即有來有往。前者講平等,後者講互利。平等就公平,互利就正義。公平正義,是不是要靠兼愛來實現,也只有兼愛才能實現?


墨子認為是。


那麼,仁愛不行嗎?


不行。因為兼愛無差別,仁愛有差別。有差別,就有等級;不平等,就難公平。沒有公平,又哪有正義?其結果,只能是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


因此,墨子堅定不移地高高舉起兼愛的旗幟。這旗幟上寫著八個大字:互愛互利,公平正義。



摘自《易中天中華史:百家爭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番茄歷史 的精彩文章:

西方世界第一本主要討論中國的書,不僅模糊,而且問題百出
近百年的中華民族只有一個根本問題: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

TAG:番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