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成由勤儉破由奢——佛教中的勤儉節約傳統

成由勤儉破由奢——佛教中的勤儉節約傳統

唐代詩人李商隱在《詠史》一詩中寫道:「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即是說,不論是國家還是家庭,能獲得成功的,往往是因為勤儉,而遭到破敗的,往往是因為奢侈。勤儉節約歷來是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往今來留下不少勤儉節約的經典故事,如宋太祖趙匡胤教育子女要儉樸,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又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一直注重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他將全年的俸祿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等等。在佛教中,佛陀同樣注重勤儉節約,只不過,他將「勤儉節約」一詞換成「惜福」,多次教育弟子們要懂得惜福、知足常樂,切忌奢華浪費,要通過勤儉節約來培植自己的福報、凈化自己的身心。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載曰:「又我所有六年苦行歷諸難事。但為降伏諸外道故。又欲令諸眾生起精進故。一麻一麥為所食者。欲令身器得清凈故。」即是說,佛陀在因地修行時,曾歷經六年苦行,為的是降伏外道,樹立佛教正道正行的形象。他在苦行時,日食一麥一麻,為的是讓身心得到清凈。從這裡可以看出,佛陀將節儉視為清凈身心的法門。佛陀證悟後,一直勸誡弟子不要貪慕富貴奢華,讓他們穿糞掃衣、食千家飯,通過節儉、節約、節制的形式,來消除內心的傲慢與不羈,培養各自的慈悲心與恭敬心,以更好地用功辦道。

為了將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落實到實際的修行生活之中,佛陀還提出,凡是修行佛法的佛弟子們,在進食當中要心存五種觀想,即「食存五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故受此食。從「食存五觀」的內容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佛陀是非常注重勤儉節約的,不希望弟子們浪費、揮霍,因為那樣會折損他們的福報、障礙他們的修行。「食存五觀」既是防止鋪張浪費、過分執著於食物的一種修行方式,也是一種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飲食之法。鑒於此,佛教寺院的齋堂又被稱為「五觀堂」。

佛教中的高僧大德皆是奉行勤儉節約傳統的榜樣。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師,為中國佛教天台宗第八祖。他行頭陀法,常居住於岩石溪澗旁,又號「左溪尊者」。法師常居住一室,室內雖小卻常覺有法界之寬。一件祖衣,四十餘年不曾換新的;一件尼師壇(卧具),終身沒有更換過。宋代高僧慈受懷深禪師,經常告誡弟子們懂得惜福、節儉。他曾向弟子開示:「淡泊名利,世間的心就會變得輕微,道念自然會變得濃厚。你們現在衣食無缺,還沒有飢餓就吃飯,沒有寒冷就穿衣,身體還沒有塵垢就洗澡,還沒有到睡覺的時間就睡覺。生死之道尚且沒有弄清楚,心境污染未盡,如何能夠消受種種福報呢?」明代高僧蓮池大師一生勤儉,他在《竹窗三筆·僧宜節儉》一文中,勸誡僧眾要惜福節儉,他講到,宋代時的侍郎張子韶從當秀才開始,至狀元及第,直到位登樞要,依然「惡衣菲食」,保持著惜福節儉的習慣。即便是擔任侍郎時,家中也沒有完好的器物,一支筆因長期使用也成禿筆了。

近代高僧印光大師、虛雲大師、太虛大師、弘一大師等,也都是奉行勤儉節約傳統的榜樣。據弘一大師的弟子回憶,大師非常儉樸,他的一雙僧鞋穿了15年,一把雨傘用了13年,就是身上穿的百衲衣,上面竟然有224個補丁,都是大師親手所縫。弘一大師認為,世間的眾生即便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萬萬不可把它浪費掉。為什麼呢?因為現在已經到了末法時代,人們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故而,弘一大師一直保持著勤儉節約的傳統,在自己惜福、惜緣的同時,也常常告誡弟子們要懂得節儉、惜福。

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佛弟子並未嚴格遵守佛制戒律,出現鋪張浪費現象,如宴席上所點的菜肴太多,根本吃不完,造成食物的大量浪費;追求一些時髦、時尚的東西,購買後又覺得不合適,而棄之不顧;婚喪嫁娶時,大擺宴席,講排場、出風頭,造成大量財力、物力的浪費;不考慮節約成本,為家庭或辦公場所配備豪華傢具和各種高端設施……這些過度使用人力、物力、財力成本的行為,均是鋪張浪費的體現,是佛陀所嚴令禁止的。作為一名佛弟子,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居士,都應該秉持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反對鋪張浪費、奢華排場,少欲知足,踏踏實實修行,廣結善緣,利樂有情。我們希望所有熱愛生命、崇尚自然、關愛生態、注重環保的人們,都能將勤儉節約的傳統繼承好、發揚好,從中受益,心生歡喜!

寺院理念

善心善行:倡導公共文明

文明敬香:一人燒一支香

垃圾不落地,你我都得利

文明祭祀:子孫顯達福慧多

三零:零經濟 零商業 零門檻

經典回顧

聯繫方式

微信號:南普陀寺

郵編:361005

網址:nanputuo.com

地址:廈門市思明南路515號

友情鏈接

五老峰下

南普陀寺慈善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普陀寺 的精彩文章:

佛法所說的「色」和「空」是何義?相互關係為何?
佛以方便 巧說妙法

TAG:南普陀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