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關東軍,真的是被蘇軍「殲滅」的嗎?

關東軍,真的是被蘇軍「殲滅」的嗎?

圖:蘇軍佔領哈爾濱

文 | 唐元鵬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二戰中的蘇軍戰績彪炳:歐洲戰場,從莫斯科打到柏林,戰勝了不可一世的納粹德國;亞洲戰場,在1945年夏秋,百萬大軍揮師遠東,不到半個月時間便在中國東北大地上「殲滅」了曾經不可一世的關東軍。後一項豐功偉績,長期與原子彈並列,被視為結束二戰的決定性事件,還曾寫入了中國的歷史課本。

關東軍,究竟是怎樣被蘇軍「殲滅」的呢?

關東軍還是那支關東軍嗎?

作為許多人印象中最強大的日本軍事集團,大名鼎鼎的關東軍曾是蘇聯極為擔心的勁旅。1941年的「關特演」,共集結了16個主力師團,總兵力70萬人、14萬匹馬、600架飛機。這種軍力規模,一度嚴重威脅著蘇聯遠東的安全。

但那支強大的關東軍,到1945年夏天已經煙消雲散。多達20個師團,已被抽調到其他戰區,其中的大部分,回到了日本準備參加預期中的本土防衛戰。此時的關東軍,所擁有者,包括1945年2月編組的八個師團、1944年新建的4個師團、由關內調來的4個師團(第39、63、59、117師團)。這十六個師團組成了1945年關東軍的主力。

蘇日戰爭臨近的7月份,關東軍仍在極力擴軍。他們徵召了25萬在東北的日本僑民,編成1個軍司令部,八個師團、七個獨立混成旅團、一個坦克旅團、五個炮兵聯隊和若干其他部隊。

由以上擴編可以看出,1945年的關東軍,八成部隊是1944年以後編成,屬於沒有作戰經驗的新部隊。與蘇軍開戰前,關東軍紙面上擁有24個師團又9個獨立混成旅團以及部分邊境守備隊等,共約57萬人。如果以蘇軍在遠東的整個作戰地域計,則還應包括日本海軍的鎮海警備府(釜山)下屬之旅順方面特別根據地隊和元山方面特別根據地隊2萬人、日本陸軍第五方面軍在南庫頁島千島群島的約9萬人。也就是說,在遠東戰役全部作戰地域內,以關東軍為主體的日本陸海軍,共約68萬人。

服部卓四郎認為,這支關東軍看似人數眾多,實則武器匱乏。所缺大致如下:野炮400門、機槍236挺、擲彈筒4900支、約10萬把刺刀(如果從編製上看,大約缺半個師團的機槍、10個師團的擲彈筒、11個師團的野戰炮。但也有說法認為,相當數量的日軍師團,是在7月才開始徵集僑民組成,戰爭在8月就爆發了,這些師團沒有來得及裝備,所以武器不滿編。),其戰鬥力,只相當於「關特演」時期的巔峰關東軍的八個半師團。

日本大本營知道自己的底細,在戰事臨近時,曾對東北的防禦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

5月30日,大本營陸軍部下達新的對蘇作戰要點,將原先殲敵於邊境地帶的戰略,調整為確保以通化為中心的滿洲東南三角地區,即以瀋陽到圖門的「京圖線」鐵路以南與瀋陽到大連的「連京線」鐵路以東要地,以這兩條鐵路構成第二道絕對防衛圈。通化作為整個防禦計劃的核心要點。

新作戰指示所傳遞的戰略信息非常明確,那就是:以日本本土決戰為根本方針,不拘泥於邊境爭奪,以中國東北與朝鮮為整體,進行全面持久的戰爭。

圖:位於長春的關東軍總部

蘇軍殲滅了關東軍?

1945年8月9日,蘇聯撕毀《日蘇互不侵犯條約》對日宣戰(離條約過期還有近一年)。

蘇軍十一個合成集團軍、一個坦克集團軍、三個空軍集團軍和一個戰役集群,分成後貝加爾、遠東第一、遠東第二共三個方面軍,於8月8日零時(莫斯科時間)開啟作戰行動,殺入中國東北。

後貝加爾方面軍,從蒙古越過大興安嶺進攻大連、旅順、長春、瀋陽、山海關等地。另在張家口-承德、海拉爾-齊齊哈爾兩方向實行輔助進攻。

遠東第一方面軍,從太平洋方向進攻牡丹江、吉林、哈爾濱。

遠東第二方面軍,從松花江、姚河方向突破邊境堡壘地域,進攻哈爾濱。

這是一支包括80個師,2個坦克師、2個摩托化師,另配屬40個機械化旅和坦克旅的軍事力量,總共157萬7725人,26137門火炮和迫擊炮,5556輛坦克和自行火炮,3446架飛機。

因日軍在5月底的戰略調整,各路蘇軍沒有遭遇到大的抵抗。

後貝加爾方面軍的第17集團軍在8月9日這天推進了70公里,到達內蒙古赤峰地區;第39集團軍迂迴了哈倫阿爾山築壘地域,前進了60公里;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向長春方向推進了150公里。其他兩個方面軍,也上演了相同的故事。他們留下部分軍隊圍攻日軍的邊境築壘地域,其他部隊繼續縱深切入,一路順風順水。

蘇聯方面也承認,他們沒有遇到日軍主力:

「日軍第3方面軍主力配置在滿洲縱深的長春和瀋陽兩地域內。由於這一情況,更主要是由於蘇軍行動堅決,蘇軍才得以迅速推進。」

在整個推進過程中,蘇軍最大的敵人不是日軍,而是道路、河流、氣候以及後勤。

戰爭開始時,日軍主力已全部撤退。第44軍除了第107師團在撤退過程中遭受較大損失之外,117與63師團分別安全撤到了長春和瀋陽。

8月14日,後貝加爾方面軍的裝甲前鋒攻佔了洮南,長春西北約200多公里的地方。39集團軍下屬的坦克44旅在這天攻佔了索倫,他們缺乏油料只能停了下來。遠東第一方面軍行動不是很順利,他們被綏芬河、密山、東寧、東興等邊境築壘地域阻擋,直到12日才越過這些要塞摸到牡丹江的邊上。

日軍依靠邊境築壘和城鎮進行了一些抵抗。蘇聯人直到8月13日中午時分才由步兵26軍的先遣隊開始對牡丹江市的攻擊。日軍在此集結了126、135兩個師團,他們在牡丹江以西十公里的掖河山構築陣地,抵抗蘇軍的進攻。直到8月15日結束時,這個城市仍沒被佔領,兩個師團按照命令在這一天撤往牡丹江西方約50公里的橫道河子,並於17日抵達。

遠東第二集團軍的輔助進攻顯得十分順利,獨立步兵第5軍在8月14日進入了寶清,紅旗第二軍8月15日抵達孫吳附近,展開對日軍123師團的進攻準備。事實上,這個方向的日軍,只有一個師團兩個旅團,兵力十分薄弱,獨立第5軍甚至只是在無人地帶行軍。

在8月15日,也就是日本天皇發布投降詔書之日,遠東戰役的戰線,從西到東,大致是:

克什克騰旗(赤峰西北約150公里)——突泉——洮南——興安盟——海拉爾——孫吳——寶清——林口——牡丹江。

由該戰線可以看出,蘇軍在各條戰線上雖然高歌猛進,但包括齊齊哈爾、哈爾濱、牡丹江、長春、瀋陽、通遼等在內的所有大城市,均還沒有陷落。包括海拉爾、索倫、富錦、佳木斯、綏芬河、東寧和牡丹江等在內的邊境築壘地域和樞紐地區,日軍都進行了頑強的守備。這點也得到了蘇聯的承認。

日軍方面,只有9個師團2個獨立旅團的部分部隊,與蘇軍發生了交火。其中只有第107、124、126、135師團以及邊境警備隊遭受重創。

也就是說,到日本宣布投降之日為止,關東軍主力猶在。

圖:蘇軍攻入中國東北路線圖


關東軍請求投降,蘇軍不許投降

關東軍在8月16日下午4時,接到了日本大本營關於全體陸海軍部隊投降的命令。關東軍司令部立刻向各部隊傳達,同時向蘇聯方面請求停止戰鬥,並於17日派出關東軍參謀長,前往哈爾濱與當地蘇聯總領館提出停戰交涉。

蘇軍總參謀部發布聲明稱,天皇的投降通告只是一般投降書,以日軍還在抵抗為由,繼續戰爭。遠東蘇軍總司令回復關東軍,

「建議從8月20日12時起在整個戰線停止對蘇軍的一切戰鬥行動。」

為了讓蘇軍有合理的名義佔領更多的地方,蘇聯做出了拒絕接受投降、刻意延長戰爭時間的回復。這可謂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觀。

實際上,到8月18日,除部分失去聯繫的邊境堡壘,大部分地段上的日軍實質上已經投降。蘇軍為了自身利益,頑固地繼續進行著一場「一個人的戰爭」。8月19日,蘇軍以空降兵對長春和瀋陽進行佔領。

當然,這場「一個人的戰爭」並非完全沒有遭遇抵抗。那些與外界失去聯繫,未曾奉到投降命令的築壘地域,成了蘇軍的夢魘:

「日軍的十七個築壘地域中,除了少數築壘地域未經戰鬥即後撤外,其餘凡是堅持抵抗的築壘地域,儘管日軍守備部隊與進攻的蘇軍力量懸殊,各個築壘的戰鬥孤立無援,沒有統一指揮,但蘇軍卻未能迅速攻克。反覆爭奪、戰鬥持續十天以上的就有虎頭、東寧、海拉爾、愛輝和松花江等多處。這些築壘地域,遲滯了蘇軍的進攻,牽制了蘇軍的兵力。」

到了8月20日12時,東北的戰爭仍未結束,與外界失聯的虎頭、東寧等要塞仍在抵抗。虎頭要塞堅持到8月26日才被攻克,要塞中的1400名日軍幾乎全部被消滅,蘇軍傷亡數量相當。東寧要塞最多時駐軍13萬,但蘇軍進攻時,已只有廟溝第4守備地區駒井庄五郎少佐的786大隊,還在要塞之中。8月28日,原日軍第3軍參謀軍官河野拿著日本終戰的詔書復件,招降了該部日軍。8月30日中午2點,901名日軍走出要塞投降。

在蘇聯人看來,這還不是最後的戰爭。他們認為,9月2日,步兵365師的部隊在牡丹江附近,還曾遭受2000多名日軍的拚死抵抗。

遠東戰役的結局是:

蘇聯聲稱,俘虜日軍59萬4000人,擊斃83737人,繳獲坦克686輛、飛機861架、各種火炮1836門、自行火炮15門、機槍13099挺、步槍約30萬支、迫擊炮擲彈筒2474門,以及大量其他軍用物資。蘇聯方面的損失包括:死亡12103人(包括所有不可恢復性損失),傷病24550人。另有大量坦克損毀。(11)

日本當局認為,運到蘇聯的日本人總數是57萬5000名。另有731等部隊撤回日本,蘇軍亦將一批無法作為苦力使用的老弱日軍就地釋放,沒有將他們帶往西伯利亞。

結論

在8月15日天皇宣布投降、關東軍放下武器之時,蘇軍並沒有攻克中國東北的任何一座大中型城市,也尚未接近日軍的主陣地。蘇軍主力與邊境日軍守備隊的戰爭,亦未顯示出太大的優勢。

或許,中國方面對這場戰役的總結最為中肯:

1、蘇軍在主突方向上,沒有遇到有力的抵抗;

2、日軍大本營的企圖,並不是堅守東北;

3、關東軍主力還未投入戰鬥,日本就投降了。(12)

圖:關東軍最後一任司令官山田乙三在蘇聯受審

注釋

初三歷史下冊(人教版)p42;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史》第一冊P158,商務印書館 ;島田俊彥:《日本關東軍覆滅記》P126-131,李汝松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史》第四冊P1519,商務印書館;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史》第四冊P1514-1515,商務印書館;弗諾特欽科上校:《遠東的勝利》P40-41沈軍清譯遼寧人民出版社;阿奇卡索夫,普洛特尼科夫主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十一卷,P381,上海譯文出版社 ;(日)林三郎《關東軍與蘇聯遠東軍》P191,吉林人民出版社;(蘇)阿奇卡索夫、普洛特尼科夫主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十一卷,P431,上海譯文出版社;《蘇軍遠東戰役戰例》P14,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學院訓練部1983;(11)(蘇)阿奇卡索夫、普洛特尼科夫主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十一卷,P440,上海譯文出版社;(12)《蘇軍遠東戰役戰例》P13,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學院訓練部,1983。

(作者系媒體人、歷史研究者,常用筆名「廣陵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浙江大學煉出的「孔聖枕中丹」,很可能有毒 | 短史記
炸死張作霖的是蘇聯人?此說太可笑了 | 短史記

TAG:短史記 |